更新於 2024/09/13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化腐朽為神奇~談聲音處理

科技越來越進步,讓很多從前不可能的事,現在都慢慢變為可能了。舉例來說,以前因為錄音錄在盤帶上,成本很高,且盤帶會耗損,不能一直來回重複錄跟剪輯,所以要進錄音室錄前一定要以最佳狀態去錄,像是歌手要能自己掌握麥克風的特性,控制音量、咬字、音準、表情等等,能進錄音室錄音的樂手一定是拍子穩定、對樂器音色表情掌控能力、視譜、編曲、即興能力都很出色才有辦法勝任,這就是所謂的專業。但隨著錄音數位化,現在開始有各種plug-ins或像RX、Autotune、Melodyne之類的聲音修正軟體,可以借著後期製作去修復錄音階段出的差錯,但對錄音師而言,事情卻沒有因此變更容易,反而要做更多的工作,修更多的聲音。
以前有空時會好心幫忙一些沒什麼預算的獨立音樂人製作音樂,但後來慢慢發現不能常常愛心氾濫,還是得堅持自己的專業價值,才不會傷害自己及整個環境。像是這個專案,創作人找了朋友去錄製鼓的部份,問題就在於錄音室樂手不是每個人都可以當的!想要當錄音室樂手必要的基本功就是拍子要精準,要能跟著節拍器,並且準確地演奏出曲子想要呈現的情感與律動,而且無論重複錄幾次都要維持這樣。這些玩音樂的大家都知道,但進了錄音室後就不是這麼容易了,在完全安靜的狀態下,一個呼吸、一個手指不乾淨、一丁點的猶豫,都完完全全會反應在你的錄音上。這個專案鼓的部分是在鼓手的工作室錄的,拿到錄音檔時我就反應錄出來的鼓聲音量不夠,錄的很有問題,串音一大堆,但因為種種原因,這個麻煩從前端的錄音就推到了後製混音這邊,事先聲明一下,這絕對不是正確的製作觀念,但現卻常常變成後製剪輯及混音師要去承擔的事,不管現今有多少的黑科技可解決聲音問題,從前端錄音就要有好音質是不變的真理,別期望後面接手處理的人能拯救全世界。
不多說,來聽聽處理前跟處理後的鼓軌。說明一下這只是閒來無事玩了一下,還有其他處理方式。如果以化粧來比喻的話,原始分軌就是素顏,混音處理後的就是化粧後,母帶後期就是photoshop修圖了,現只讓大家比較化粧前跟化粧後的差別,混音後製的價值就在這裡,所以以後別亂砍錄混音師的價錢。

謝謝您來到我的聲音研究室,希望您喜歡我的文章,請多多支持幫我按讚、分享、訂閱及追蹤。如果有聲音後製、唱片製作上的需求,也歡迎連絡我的工作室。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