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撰寫於2018年五月)
兩個25 CENTS 加元硬幣。一個來自1963 年 (骨董店撿來的),一個是鑄於今年2018 年。
乍看之下沒有差別,但1963 年的帶有些許的銀白色光澤(和一位年輕漂亮的英國女王)。這是因為1967 年以前的加幣硬幣含有80% 的白銀 (美金硬幣1964以前多含有90% 的白銀。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有降低銀含量至35%以下,但戰後不久便恢復) 。順帶一提,現在全世界的流通硬幣多由銅,鐵,鋅,錫和鎳等金屬合金組成(base metal),其真實價值(melt value)遠低於其面額(face value),且頂多作為輔幣(零錢)使用。現在世界各國的主幣都為印有一些定義不明的數字的紙,棉或甚至是塑膠所製成,而且絕大多數都只是存在電腦磁碟裡的一些符號。曾經作為主幣(基準商品貨幣)的黃金和白銀自70 年代後已不再流通於日常交易之中 (這是有很濃厚的歷史淵源的,而這也是造成今日極端貧富不均的元兇之一。詳細參照WIKI: Bretton Woods System)。
接著比較兩個硬幣在不同時期的購買力。根據我網路上搜索在1963 年 25 CENTS 可以買一條土司或一個起士漢堡,而今天的25 CENTS 大概什麼都買不了。當然兩個時期的平均所得有相當大的差別,但這不是我要討論的主題。令我感到非常有趣的是,如果用國際銀價計算這枚1963 年的25 CENTS,這枚銀幣有約4加幣的市價。除非你只吃高級貨,這枚銀幣的真實價值剛好可以為2018年的你買一條土司或起士堡。我實在很難說服自己這只是純屬巧合,同時也認識到市場在長期之下會捕捉到某東西的真實價值。藉由這個例子得知市場認定的錢是白銀而不是數字。白銀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價格,但能確定的是它永遠可以拿來交換些東西,無論古今。
所以問題如下: 什麼是錢? 為什麼某些機關印的一張紙和數字可以宣稱擁有購買力?同樣是25 CENTS,但同樣的面額為何在50年後會有這樣大的購買力差距? 很簡單又基本的問題,但也卻是理所當然到從沒有認真想過的問題。
我們現在認識的錢只不過是建立在多重虛構上的一個概念;它只不過是金融機構自己憑空想像出來的一堆數字,而天真無知的百姓照其面額購買生活所需,解決生活中面對的種種問題。
人們總是有種直覺認為錢是真的,因為我們可以拿口袋裡的那張紙,帳戶電腦手機裡的某些數字去換取某些東西或服務,也相信我們要付出血汗時間精力去掙取那張紙和數字,至少每個人都是從小這樣被教的,且違反這遊戲規則的(製造偽鈔,偷騙搶等不正手段獲取金錢)將會面臨到嚴厲的處罰。但首先讓我們先釐清錢(money)和通貨(currency)的差別。理想的錢要有兩個功能: 一是作為交換媒介而二是作為長期的價值儲存暨使用功能(舉例: 貴金屬,食物和商品原物料等),而通貨(現金,支票或支付寶等)沒有後者特性。你不能吃或用那張滿是細菌的紙,你不能把數字從手機裡擠出來作些什麼東西,更可悲的是你持有的通貨每年都以2-5%的速率貶值(想想為什麼央行死拚命要2%通膨目標? 因為這樣可以把負債負擔給貶值掉。只要GDP保有2%左右的成長,人們就會系統性地且不痛不癢地為銀行憑空印出的一堆錢買單,中間最大的輸家就是認真掙錢存錢的人: Savers are losers)。
問題的起因要追溯到前陣子看的日劇半澤直樹。這是非常有趣的一部小說,描述一個小銀行員在官腔氾濫的大銀行與塵世裡不向權力低頭的故事,但同時我好奇這些金融機構到底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以至於讓這些大銀行擁有世界上最集中的財富。我花了幾個月的時間找尋一個滿足的答案,而經過了許多閱讀也確信了現代的金融系統只不過是場大騙局(Ponzi Scheme)。細節錯綜複雜,但一個簡單的結論就是我們現在認識的錢只不過是建立在多重虛構上的一個概念;它只不過是金融機構自己憑空想像出來的一堆數字,而天真無知的百姓照其面額購買生活所需,解決生活中面對的種種問題。
過去商品貨幣本位/金本位時期要宣稱你的貨幣有任何價值你必須要拿出黃金或白銀來作為抵押,因此你的貨幣價值也直接授於市場而不是某些機關的宣稱或裝飾。過去人們對其持有貨幣的金銀純度非常敏感,因為貨幣純度成色的變動會影響到國家的可信度(相當於現今的信用評比)。如果有任何國家隨便抽走其貨幣中貴金屬的成分,很有可能在不久後該國財政便會出問題。而我們現在的”錢”只不過是用日積如山的債務建立的 (而且還帶利息。你繳的所得稅一大部分只是用來償還債息給大銀行和有錢人),而任何私人銀行可以無中生有發明新的”錢”到市場裡藉由任何個人或公司借貸(Modern Monetary Theory)。長年大量的信用擴張的結果也解釋了為何過去一棟房子只要約個人的年所得的2, 3 倍,而今日的年輕人可能一輩子不吃不喝的積蓄都不夠買個安居之所。只要追蹤這些新出爐的”錢”何所去從,很多貧富不均的原因都會自然浮現。
信用,才是印製所有金錢的根本材料
錢的本質是儲存價值的工具以及物品交換的媒介,而不是黃金,白銀或印有數字的一張紙本身具有任何價值。更嚴格來說,錢是一種存在於心理層次的概念,只要大家相信某東西(銀行或行動支付裡的某些數字,虛擬貨幣等)有價值的時候,該物品或是其形而上的意義便具有價值。或者根據馬克思資本論的說法,價值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係與義務,而金錢貨幣是人類社會勞動價值的表象或其物質表現形態(無形的價值永遠渴望有形的物質表現)。人們藉由勞動為社會創造價值,而市場賦予其成果一個物質上的衡量藉由金錢。但不同於帶有國際市場價值與稀少性質的貴金屬,這些鈔票在歷史上一而再再而三地成為權貴者壓榨平民百姓財產的一個利具。我們只需要給這些人一台印鈔機和些許的信任,而他們經常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踐踏人民的信任到一文不值的程度。信用,才是印製所有金錢的根本材料。
從兩年前起做了數筆股票投機,其中幾筆成功的交易所賺的可能是一般人幾個月甚至是一年的薪水,同時我也沒為這些錢付出任何實際勞動。說真的心裡有時很對不起很多在外頭付出血汗認真工作的人們,但比起這些銀行和資本家我的投機行為根本沾不上邊。現在對錢有更深的認識,我只能說既然這些錢反正都不是貨真價實的錢,何苦要付出貨真價實的勞動來賺? 如果看完我這篇文章你還認為錢是真的且不作出觀念上的改變的話,那就繼續讓你的無知愚昧成為那些握有權力與操控信用的權貴們奴役你剝削你的工具。
如果覺得這篇文章很有幫助的話,不妨將它分享出去給我們在乎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