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提到了有關於貨幣的問題,當然近年來最熱門的就是比特幣(bitcoin)為首的虛擬貨幣,雖說是貨幣,但定位卻很難被界定在貨幣,就稀缺性而言應該歸類與黃金白銀相類,但而貴金屬有基本工業加工與飾品等硬需求存在,虛擬幣又缺乏此一特性。
這樣亦如貨幣又如貴金屬定位,反而像過去美國金本位制度下的貨幣概念,例如比特幣存有發行上限,雖說可透過技術及基本數學原理確保供需,但去中心化的本質仍無法像貨幣一般,透過國家政策進行大規模印鈔或收縮來達到靈活財政政策的缺點。
或許有人會認為上述特性並非是缺點,反而是優點,國家不可藉由財政政策隨意讓貨幣貶值,讓人民手中的財產減損,間接造成貧富差距的擴大。
固然上述說法有理,但歷史上美國正是過去金本位制度在固定匯率掛勾下,無法隨意進行大規模貨幣寬鬆,導致通貨進縮間接造成全體人民受害,如1920年代經濟大恐慌,失控原因很可能就被認為是錯誤的貨幣緊縮政策所造成的。因此美國為了國家發展及自身利益,有了後續1973布列敦森林體系結束、1985年廣場協議的簽訂,不論好壞都是透過貨幣政策對應國家經濟發展的經典案例。
書中舉了個有趣的例子就是國會托育券的運作,美國國會山莊為了讓有小孩的員工可以相互照看小孩一段時間,因此發行了票券,每張票券可以兌換托育一小時。透過照顧小孩也可以賺取這張券,當自己有需要托育時就可以使用。但一段時間後卻難以運行,因為大多數的票券都被存了起來。雖然有許多新加入的父母,但再多票券都無法有效促使托育功能活絡,最後發起者決定改變政策,當流通的票券減少導致托育功能運行不良時,就預告每張票券的時數將減為30分鐘或是更短,最終促使票券被使用,托育政策得以順利推行。
由上述的故事可知,貨幣政策擔負國家經濟活絡以及正常運作,畢竟現代社會任何事都需要成本(時間、金錢、勞力),人類行為常因自利心理、財富效應而改變,如果陷入通縮情況下,除了代表經濟低迷外,也代表長期存放貨幣並不會貶值,反是東西會因降價求售而變便宜。人民就習慣將存著貨幣以備不時之需,而不急於使用或是投資市場。長期下來將影響後代的教養,也間接影響生產端的投資意願以及生產方式,造成難以有效促進通膨的主因。
因此現今世界各國經濟政策,大多希望藉由通膨與物價穩定上升促進經濟發展,因此也有了通膨比通縮還要好解決的基本看法,縱使貧富差距拉大但只要國家經濟力持續上升,反而有更多方式可以弭平這個問題,比起通縮而造成國家衰弱這交易怎麼看都是通膨比較划算。
由於虛擬貨幣去中心化的立場,以及無法隨意發行的特性,類同於貴金屬定位為抗通膨的標的之一,相對來說缺乏基本的保證與硬需求(國家保證或工業、工藝需求),因此波動幅度勢必受到市場消息影響較大。終究來說如要代替貨幣功能或許在某些外債高、欠缺國際儲備貨幣的國家仍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