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亂世的大門開啟,帶來了無數的猛將與勇士。
呂布,關羽,張飛,趙雲,張遼……
一個個耳熟能詳的名字。 然而,在這些人登場之前。
漢靈帝年間,這個國家最強大,征討黃巾,平定邊亂,戰功第一的武將領路人…… 就是皇甫嵩。 三國演義,也是由皇甫嵩將軍帶出了曹操劉備的處女戰。 皇甫嵩是安定人,出身將門世家,他的叔叔名叫皇甫規,乃是梁冀時代大將。
祖上擔任過度遼將軍、扶風都尉、雁門太守,可說是邊疆戍守的一門英烈。
當黃巾亂起時,皇甫嵩也正在擔任北地太守。 皇甫嵩本人不但從小弓馬嫻熟,更好詩書。
將門世家,文武雙全的他,被舉孝廉茂才,也是剛好而已。 問題是皇甫嵩並不想進京當官。 他的叔叔皇甫規,早年得罪了梁冀,又對宦官深惡痛絕,凡是外戚宦官當政時期,規叔絕不出仕。
沒事的時候,就在鄉里開班教授詩書,只應桓帝公車特徵。 不出則已,一鳴驚人。 皇甫規五十九歲才展開他的平亂事業,軍功著注,直追當時第一名將李膺。
但對於發生在核心區域的黨事來說,皇甫規就是個臭脾氣鄉下人而已。 基本上,皇甫規的政治立場,與黨人同,希望國家好。
但黨人明顯不當他一回事。 這樣說有點模糊,其實就是竇武沒把皇甫規放在眼裡,把他從洛陽隔壁的弘農太守,調去當護羌校尉了。
護羌校尉自然是重責大任,不過老規叔當時都六十多歲了。
且竇武的重心是對抗內部宦官。 所以竇武陳蕃當政時,對於皇甫嵩的徵召,皇甫嵩一概不應。
對於皇甫嵩來說,這個叔叔肯定很有影響力。
更別說皇甫嵩搞不好還在叔叔門下學過詩經。 這對叔姪的性格經歷,很有值得相互參考之處。
簡單說就是他們都討厭宦官,但也不受知識份子青睞。 黃巾亂起時,漢靈帝迅速布置了洛陽防務,並召群臣會議。 左黨右派都不隸屬的皇甫嵩,就提出了中肯的意見。
「解黨禁,出府藏,提供皇帝西園的馬匹,咱們跟黃巾賊拚了。」 漢靈帝到底不是個白癡,立刻採用,並以皇甫嵩為左中郎將,與朱雋帶領四萬兵馬,共討潁川黃巾。
順帶一提,王允這時也在軍中。 跟孤鳥皇甫家不同,朱雋雖然出身低下,但朝廷公卿都喜歡他。
這沒有很難明白。 畢竟朱雋幾乎是靠著知識份子們幫助步步高升,建立戰功。
皇甫規卻是一副不可一世,自己打得有聲有色。 雖然在漢靈帝的配置下,皇甫嵩官高半級。
但朱雋手下的部隊,硬生生要比皇甫嵩多。 派系啊派系。 朱雋統帥大隊,直接向黃巾渠帥波才發起進攻,卻招致大敗。
隨後趕上的皇甫嵩,聽聞前線敗戰,只能帶著小隊人馬進駐長社城。 波才乘勝追擊,引黃巾大眾圍城。
長社城內軍民一片恐慌,皇甫嵩立刻召集了部下。 「用兵之道在於奇,我們雖然只有三千人,但只要兵分2999路,必定能從心理層面打擊黃巾賊。」
不是,諸葛村夫麻煩退下,這時候你才三歲啊時空旅人。 皇甫嵩是這麼說的:「用兵之道在於奇,不在於人數多寡。我已探知賊兵依草結營,只要我們趁夜縱火,敵軍必定大亂。到時我將主力出擊,爾等四面會合。田單大破五國聯軍,也不過如此而已。」 到了傍晚,剛好起了大風。皇甫嵩依計行事,黃巾賊果然自亂陣腳。
便當此時,一彪兵馬盡打紅旗,自東北而來。
為首將領身長七尺,細眼長髯,乃是漢帝所遣援軍,騎都尉曹操是也。 皇甫嵩正不知此人是否可信,只見曹操背後閃出一將,正是右中郎將朱雋。 原來曹操帶兵急趕,繞過了長社城,尋得兵敗朱雋,與其重整旗鼓,收攏殘兵,決議趁黃巾圍城,從外部夜襲。
怎料英雄所見略同,皇甫嵩也在同一日發動突擊。 原本雙方都只打算挫挫敵軍銳氣,以待後援。
但兩軍匯流之下,皇甫嵩與曹操交換了一個眼神,當即決定趁勝追擊。 漢軍氣勢凶猛,是夜,大破黃巾,斬首數萬。 曹操任務已盡,折返洛陽。
皇甫嵩與朱雋稍作休整,乘勝進討汝南、陳國黃巾,追波才於陽翟,擊彭脫於西華,並破之。餘賊降散,三郡悉平。 兩將凱旋而返,又聞東郡黃巾作亂。 皇甫嵩的家訓,那是一個除惡務盡。雖然任務已經完成,皇甫嵩仍決定轉戰東郡。
朱雋此時對他已是心服口服,哪還有異議? 左右中郎將再破東郡黃巾,斬首七千餘級。 然而,皇甫嵩解了京城之危,平定豫州黃巾,不表示黃巾之亂就此落幕。
負責攻打冀州張角的北中郎將盧植與東中郎將董卓,就無功而還。 這裡插個題外話,之前在看三國志時,有注意到原本是禁軍武官職的中郎將、騎都尉等,在黃巾之亂後變成了地方軍區統帥。
今天皇甫嵩傳,其實就說明了這個緣由。 原本地方平亂,乃太守刺史之職。
但由於黃巾之亂規模龐大,幅員遼闊,故在皇甫嵩建議下,改由朝廷派出禁軍前往平亂,並就地徵集部隊。 是故一時之間,禁軍武將不再只是守護京畿王城,而是走南闖北,伸手干涉起地方兵權。 漢靈帝收了兩方戰報,哪還有猶豫,立刻下令皇甫嵩不用回來,改往冀州進發。
(朱雋則是轉支援荊州平定戰) 但皇甫嵩帶領的,究竟是兗州豫州兵。
去到冀州,又是一個千里跋涉,哪裡打得過地頭蛇黃巾? 當時,張角的小老弟,人公將軍張梁出來打頭陣。
雙方在廣宗進行會戰,皇甫嵩見難以壓下敵軍,只能先行撤退。 隔日更閉營休戰--黃巾起義篇說過,太平道是軍事組織,不是赤眉綠林那種山賊。
黃巾賊那是對朝廷來講是賊。 皇甫嵩派出探子偵察,卻發現黃巾軍中有些詭異。
明明打了勝仗,但他們的戰意卻似不能統一。 皇甫嵩不明就裡,但也知良機稍縱即逝,隨即來個午夜大點兵,凌晨出陣。
待到第一聲雞鳴,立刻對張梁軍發起了挑戰。 果如探子所報,張梁軍的戰鬥意願大為低落。
日近正午之時,漢軍終於攻破了張梁部隊。 五萬多名賊兵不戰而逃,被逼到河邊,投河而去。 皇甫嵩臨陣斬殺張梁,清點戰利品時才發現,原來張角業已病逝。
想來張梁軍不能齊心,實與主將倒下有關。 但皇甫嵩可不會心軟,命人打開張角棺木,割下首級,送返洛陽。
事情到了這個地步,就差收尾了。 皇甫嵩通令鉅鹿太守聯合出擊,擒殺張角二弟張寶。
更大肆屠戮剩餘的黃巾賊,在曲陽城南築京觀,以儆效尤。 不知道京觀是什麼可以自己估狗一下。
歷時九個月的黃巾之亂,到此告一段落。 為了紀念平定這次延燒半個神州大陸的民變,漢靈帝決定把光和的年號改為中平。
時為中平元年,居功厥偉的皇甫嵩受封左車騎將軍,領冀州牧,侯爵食邑更高達八千戶。 這已經是直逼開國功臣等級的封賞,也顯示出漢靈帝對此事的重視。 皇甫嵩成了冀州父母官,更向靈帝請求,免去冀州一年田租。
冀州百姓感恩戴德,而跟著皇甫嵩一路征戰的士兵,也都很喜歡這個恩威並濟的大將。 放在過去,這裡就是一個快樂結局了。
可惜,黃巾之亂是一個歷史的轉捩點。 先注意一件事:東漢大舉置牧當於四年後的劉焉建議。
而就范曄的描述,這裡也不像是寫錯。
皇甫嵩在冀州確實不像是刺史那種可有可無的監察官。 不只是百姓以歌謠讚頌他。
更重要的是,有人來勸說皇甫嵩稱帝。 當然,皇甫嵩拒絕了。 不久,西涼北宮伯玉與韓遂等叛亂。
漢靈帝一個怕,隨即召回皇甫嵩至長安坐鎮。 西涼叛亂推進三輔,皇甫嵩領軍迎戰,卻無法擊退西涼勇士們。
皇甫嵩本來打算要朝廷徵召烏桓騎兵迎戰,而北軍中候鄒靖提議:「烏桓不夠力,應該跟鮮卑徵兵。」 有了爭議就需要加深討論,這次不是大議,僅發文給三公及大將軍府。
何進這邊表態支持鄒靖,開募鮮卑。哪裡想到,他弟弟何苗那邊卻有個名叫應劭的人出來反對。 何苗時為正車騎,與三公平級,故受文。
應劭這個人,就是後來本來應該接待曹嵩卻未至,害曹嵩被殺的那位仁兄。 他的意見簡單說就是:「鮮卑也不是什麼可信部族,不如找隴西羌人吧。」
兩邊反覆辯論,鬧到漢靈帝只好召開大議,結果是應劭的提議勝出。 說實話,這提議也沒甚麼不好。
只是皇甫嵩在前線苦候支援,你們後方文書往來會議不決。
結果當然是前線無功啊。 這個時候,十常侍的兩大頭,張讓趙忠就出來彈劾皇甫嵩。
別以為宦官就失心瘋,其實他們也看準了,西羌援兵若至,領頭的也未必要是什麼善戰之將。
西羌兵也是聽徵集他們的隴西太守命令啊。 更何況,這兩大宦都不想讓皇甫嵩再領功勞。 卻說皇甫嵩討伐冀州黃巾時,沒收了趙忠在鄴城的宅邸。
而張讓表示要皇甫嵩拿五千萬出來疏通一下關節,皇甫嵩也是拒絕。 憑著戰功上位的皇甫將軍,沒有搞好朝廷裡的人際關係。
當他打不贏仗之後,也只能黯然下台。 接棒的是張溫跟董卓。
這是董破虜的一次大勝,也是他跟後來的孫破虜產生摩擦的地方。
反正不管哪個都比郭破虜有名啦。 皇甫嵩被拔去左車騎之位,更削戶六千。
不過一如往常,皇甫先生沒在怕。 三年後,西園軍剛成立,涼州又有叛軍來襲,包圍了陳倉。
漢靈帝哪來的膽子自己上去打,立刻徵召了皇甫嵩,並董卓合力討賊。 董卓當時認為,應該盡速救援陳倉。
但皇甫老將軍則拿孫子兵法堵他:「陳倉不易破,等敵人退兵再追擊便是。」 這一等就等了三個月,事情果被皇甫嵩料中。
涼州叛軍欲退,皇甫嵩正要出擊,這次換董卓拿孫子兵法出來:「窮寇莫追啊。」 皇甫嵩摸摸鬍子:「這是疲師,不是窮寇……被逼到絕境的才是窮寇,你兵法怎麼讀的回去重修吧。」 不理會董卓,皇甫嵩獨自出戰,果然大破叛軍。 中平六年,董卓被拜為并州牧,但朝廷卻下令要他把兵權交給皇甫嵩。
董并州當然是一百個不願意,能拖就拖。 當時皇甫嵩的姪兒進言:「現在全天下公認最強的兩個將軍,就是您和董卓。但您二人有嫌隙,定不能共扶天下。如今董卓不願交出兵權,怕是心中有鬼,將軍您應當盡速討伐他,才是上策。」 皇甫嵩搖搖頭:「該如何處理他,應由朝廷決定。」於是就上書朝廷啦。
這有什麼好說的,本來就是皇帝詔命,董卓不過是被踢爆不遵守命令,自然還是叫他再一次交出兵權。 也就因為并州兵權移交給皇甫嵩,所以董卓入京時,只有區區三千兵。
而一入京就掌權的董卓,馬上發出徵召令,要皇甫嵩來擔當城門校尉,護衛皇城洛陽。 當時皇甫嵩的下屬,都認為董卓必定不安好心,再次勸皇甫嵩拒絕,盜出天子,以并州之力,協同汝南袁氏重振大漢。 皇甫嵩的人設,我想一路下來很清楚了。
「胡說八道,這是天子的命令,我們遵從就是。」 怎料,皇甫嵩一入洛陽,就被逮捕下獄。
大家都相信,皇甫嵩死定了。 皇甫嵩的兒子「皇甫堅壽」當時人在長安,聽說父親被董卓逮捕,想說自己跟董卓也算有交情,就立即趕赴洛陽。
抵達時,董卓正在大宴賓客,堅壽闖了進去,當場宣揚大義,痛哭流涕。 以各位對董卓的認知,只怕堅壽下一秒就要改叫子路了吧? 很可惜……呸呸,不是可惜。
事實上,在洛陽時,董卓能居高位,多仰賴士人支持。 酒宴上名士公卿看到皇甫堅壽如此忠孝節義,紛紛感動落淚,上前扶持。 董卓瘋了才敢砍人。
董太尉趕忙起身,跟堅壽同學賠不是,並且立刻下令釋放皇甫嵩。
更讓忠貞耿直的皇甫嵩,擔任御史中丞,好好監督董相國。 是的,義釋皇甫嵩,讓董卓的聲名又上了一個台階,他索性恢復相國之職,登上這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寶座。 等到遷都長安,董卓跟皇甫嵩已經麻吉得很了。
不過你知道,董太師的長安快樂生活,也就持續了一年而已。 王允刺殺董卓,為了盡快平定長安,隨即任命國之棟樑,忠君不二的皇甫嵩為車騎將軍。
有皇甫老將作保人,長安城裡哪個不相信,王允也是一流的大好人? 某方面來說,董卓王允能夠維持政權,有這個靈帝手下第一忠貞高節將軍皇甫嵩在那裡當吉祥物,是很重要的。 不過,隨著李傕等人攻打長安,皇甫將軍也病逝了。
李傕是個草包笨蛋,他的謀主賈詡可不是。 入主長安後,李傕又追封了一次皇甫將軍。 皇甫嵩的一生,完全就是這個追求「道德治國」的東漢王朝最佳註腳。
他就像西漢末年的元后王政君,即使天下已經大變,仍是緊守著朝廷中的小圈子,維持著道德王朝的最後一點自欺欺人。 不道德的時代,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