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0/30閱讀時間約 4 分鐘

珍‧奧斯汀給我們的愛情啟示

    最近我在自己開的高中多元選修課「文學、影劇中的性別與愛情」上,要給學生討論《傲慢與偏見》,於是掉進了珍‧奧斯汀的坑裡。發現珍‧奧斯汀的相關研究、論述、影視改編作品汗牛充棟,無論如何看不完,跟我寫碩士論文時陷入「張愛玲泥淖」一般。
    而因為是英文小說,不是我的國文本行,有點心虛,我還跟我高中時的英文老師蔡莉玲老師請益(我回母校任教所以方便和以前的老師保持連繫),《傲慢與偏見》曾經是本校高中暑假必讀經典,老師說她有一整櫃的相關教案,全都慷慨地把電子檔寄給我,還贈予我一本英文版的《傲慢與偏見》,讓我感動不已,覺得自己很榮幸承接了老師衣缽,把這經典的教學傳統在學校延續下去。
    這本小說吸引人的地方在於兼有愛情、喜劇以及成長小說等多重元素,描繪階級有異、對彼此第一印象不佳的達西與伊莉莎白,如何在流言、誤會、爭執中,逐漸修正自己對對方的看法,反省到自身的傲慢與偏見,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因為有這些打動人心的永恆元素,所以即使寫的是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的英國中上家庭故事,也很吸引女校學生,她們反應非常熱烈,七嘴八舌討論得也很起勁。
    有趣的是,我問學生:「如果要從小說中挑一位男性/女性角色為伴侶,妳會挑選哪一位?為什麼?」,大家的答案並不拘泥於男一達西先生和男二賓利先生,許多人回答貝納先生,理由是他很睿智幽默,而且非常能包容很吵的太太和五個女兒(笑)。也有人回答伊莉莎白,我很欣慰我們的課堂氣氛夠開放,導致學生願意勇敢回答這樣非異性戀取向的答案。
    我自己在備課過程中,比較有感觸的部分則是: 一、女性寫作真不容易: 珍‧奧斯汀要不是生在一個中上家庭、兄弟都發展不錯也願意照顧她,然後終身未嫁,上面又有一個終身未嫁的姊姊卡珊卓主持家務,真是很難有時間可以寫; 二、珍‧奧斯汀典律化的過程,還真是曲折:她一開始的出版很不順遂,屢被出版商拒絕或耽擱,二十初頭寫的作品,到三十六歲才以自費方式順利出版。雖然《理性與感性》風評不錯,當時的國王喬治四世也很喜歡,但是銷量也只是平平,可能她所透露的愛情觀點與時代風尚不合。直到她的侄兒在五十二年後幫她出版了傳記,才被重視,而逐漸被評論者重視,在大學課堂講授。根據顏擇雅的分析,是隨著職場女力崛起,她的小說裡慎思明辨的女主角才大受歡迎; 三、珍‧奧斯汀的未嫁,也許對她而言,情感上是更為圓滿的: 因為姊姊卡珊卓一直是她的知己。女人最好的出路其實未必是嫁人,跳脫父權預設婚姻框架的情感形式,或許更適合女人; 四、珍‧奧斯汀未必就只認同《傲慢與偏見》中的依莉莎白,而貶抑莉迪雅。聰慧的她或許洞察到,人性中常存莉迪雅式的人格,情慾主導,只顧自己,衝擊著禮教社會與父權秩序。她不盡認同卻也不忽略這一面向的人格,因此對莉迪雅多所著墨,她是全書不可或缺的存在。而其後奧斯汀開啟的美眉文學(Chick-Lit)如《BJ單身日記》、《慾望城市》……等後女性主義文本,也很令人感興趣; 五、奧斯汀和張愛玲在寫作題材、幽默諷剌、描摹人物方面,固然有許多相似點,但奧斯汀小說的調子比較像早春,料峭砭人之餘,總體來說還是暖色調的; 張愛玲則像晚秋,華麗金燦只是表面,骨子裡則是悲冷和蒼涼。
    而回歸到《傲慢與偏見》的教學,究竟能給學生帶來什麼愛情啟示,我歸納起來是這樣的:
    一、第一印象未必準確,要了解一個人,必須多方打聽,而非只憑外在或從單一資訊來源來認識。
    二、出身與經濟條件並不能成為擇偶的單一標準,沒有愛情的婚姻必定不幸福。
    三、必須多溝通、坦誠以對,感情才能有好的進展。表白被拒也是溝通的契機,比如達西以書信詳細澄清伊莉莎白對他有誤解的地方,就是很能促進感情的方式。
    四、人都會犯錯,而若能自省、修正,便能有所成長。愛情是促進人快速成長的契機。
    五、最好的愛情是生命價值上的契合,當然若能兼顧麵包會更好。
    以上,是不是很正向、又能真正促進學生營造感情上的幸福呢?是以我覺得珍‧奧斯汀小說,真是非常適合中學生閱讀的愛情教材啊!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