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11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逗人笑總是比惹人落淚更難

    今天想要跟大家分享我在Netflix上看的幾部單人脫口秀喜劇特輯。近幾年這種"stand-up comedy show"的表演形式,在台灣漸漸開始流行。我一開始接觸喜劇脫口秀就是在美國唸書的時候,最有印象的是最近頗具爭議性的 David chappelle show。當年對所謂的"種族主義"/"政治正確"還沒有那麼敏感,純粹覺得光靠一個演員在舞台上插科打諢,連續講四十分鐘的笑話,就能逗笑整場的觀眾,是一種看似輕鬆,其實非常困難和複雜的創作。我認為對表演工作者來說,喜劇比悲劇更不容易呈現的恰如其分。因為悲傷較能引發普世人性的共鳴,只要觸及到"死亡","疾病","貧窮"等生離死別的話題,即使是語言文化不相同的觀眾,看了這些主題的影視作品,要落下感同身受的眼淚是極有可能的。但"幽默感"這種構成喜劇最重要的元素,卻與每個人身處的文化環境/社經背景/成長經驗息息相關。好比如果你是個從小生長在台北都會區/平時不使用台語當主要交談語言的人,大概很難真的看得懂豬哥亮餐廳秀的笑點(這只是純粹的事實陳述,絕不帶任何評論的意思)。更何況是東西方文化這樣巨大的差異,要能成功的借用國外流行已久的單人即興脫口秀形式,發展出能讓本土觀眾也能會心一笑的作品,我相信不是容易的事。總之我在選擇看脫口秀喜劇的時候,還是先以國外的表演為主。以下就是我看了會想推薦給大家的作品。
    這三部脫口秀有一個共通點:主講的喜劇演員都有跨文化生活的背景,表演的主題也圍繞著他們以非傳統美國白人的身分,在美國生活的所見所聞。(其中只有Hasan是在美國出生的印度裔美國人,順帶一提,他之前在Netflix上有一個非常棒的節目:愛國者法案,我個人認為堪稱是結合時事評論與喜劇風格十分成功的節目,可惜後來停播了)。當我們進入一個陌生的國度,被迫用不熟悉的語言,跟身邊的外國人互動時,會產生很多讓人啼笑皆非的情境,雖然多數時候是讓人出糗的機會居多,但這三位喜劇演員,將美國人對其他文化(亞裔/法國人)的刻板印象,結合己身的觀察,用精采的詼諧笑話表現出來,背後要傳達的訊息,是對美國長久以來自認為"世界警察"/"民族熔爐"的定位,提出質疑與反問:對待膚色/口音與你明顯不同的人時,我們會立刻以偏概全的為對方貼上某種標籤(亞裔:聰明但小氣/不敢為自己的權益挺身而出;法國人:死都不講英語/認為只有法國好棒棒...)?還是能夠平心靜氣地把對方視為一個和我們一樣的"人"來相處,他可能善良,可能陰險,可能讓我們難以理解,也可能讓我們意外的感到熟悉...但這些評價是來自於他本人的個性特質,而不只因為他是"外國人"?看完這幾部脫口秀喜劇,也許你會對這些問題有不一樣的答案。簡而言之,我認為這幾位喜劇演員示範了一個成功脫口秀的重要關鍵: "從嘲笑自身做出發,如何戲謔而不刻薄,把"文化/種族差異"的梗玩得漂亮,但不淪為族群歧視的攻擊",值得一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5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