呃……陳武篇不夠中二?
好吧,其實孫權本人就很中二。 東吳的稱號部隊,可不只解煩兵。
解煩兵有一任都督是韓當,當時統領敢死跟解煩兩軍。 所以我們知道了,還有敢死軍。
敢死這個名稱比較沒有特殊性,畢竟是形容詞。
算得寬一點,凌統跟董襲在建安十三年可能都帶過敢死軍。 「(董)襲與凌統俱為前部,各將敢死百人」 敢死軍有可能是孫權手下最早的稱號部隊。
解煩說過了,最晚在建安末年已經建立。 除此之外,真正活躍在史冊上的,其實是無難軍。
無難軍由於資料豐富,不需要瞎猜,你也可以看出,它跟羽林、虎騎一樣,都是親衛隊。
是禁軍。 陳武的另一個兒子,就是無難右部督。 無難軍曾經在合肥之戰,孫權撤退被張遼所圍時,發揮了護主作用。
另外也在孫權晚年,作為宮廷直屬軍隊,參與了叛亂。 「(馬)茂與兼符節令朱貞、無難督虞欽、牙門將朱志等合計,伺權在苑中,公卿諸將在門未入,令貞持節稱詔,悉收縛之;茂引兵入苑擊權,分據宮中及石頭塢,遣人報魏。事覺,皆族之。」 你看看,我們吳大帝作人就是這麼厚道,搞到連親衛兵都要反他。
這是怎麼回事呢? 正是大家熟悉的二宮之亂。 赤烏八年,丞相陸遜被活活氣死後,天地各種異相,嗆一個孫權德不配位。
而這次叛亂的領頭羊,馬茂將軍,本來是魏國鍾離縣的縣長,在赤烏四年的魏吳戰爭中,茂哥不負眾望的中離了。 然後就投靠到東吳來。
這一仗,東吳其實損傷慘重,不過因為拿來一個叛官,孫權自然要大大封賞反共義士,主帥全琮也因而倖免無罪。 沒人想到,這個馬茂,其實是魏國的奸細。
你看他拉攏了符節令與無難督,「打算」假傳詔令把來跟孫權打獵的公卿諸將都抓起來,然後進獵場打孫權這頭大老虎。
完美計畫。 但是他先寫信通報了魏國,被攔截下來,然後就誅三族…… 想了一個這麼完美的計畫,拉攏了這麼中央的官員,卻敗在這麼低級的地方。
我還真說不準,到底是馬茂突發性短暫腦殘?還是孫權找藉口要殺人? 為什麼孫權要殺人?
因為朱家,跟無難軍,挺的是太子!
是陸遜派! 赤烏九年,原本的驃騎將軍步隲升上去當丞相,朱據接任驃騎。
表面上看起來相安無事,孫權卻又發神經把太子孫和軟禁起來。 朱據一整個犯賤,帶著支持他的將領們把自己綁起來,弄得披頭散髮要去請罪……請孫權原諒太子。
孫權看了會高興嗎?
我是主子?還是孫和是主子? 孫權索性下令,要廢太子孫和,改立小不拉機的孫亮為太子。 這時候,新的無難督跟五營督不虞有詐,就上了一篇大義凜然的表。
表一個古時候晉國就是因此衰敗。 孫權雙眼一亮,等你們這些王八蛋很久了。 兩個都督直接夷三族,朱據這些大官抓來杖一百。
杖一百不死也去掉半條命啊。 當然啦,有另一套說法是,孫權就是很一般人,聽不得人家指正自己的錯誤。
越多人說「你錯了」,他老大就越千萬人吾往矣。 好的,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又發現了孫權軍的五營軍。
噎噎噎?五營軍不是道教信仰的一環? 基本上,漢代是有五營軍這個編制的。
漢代的五營跟五校,看起來是指同一個東西。 袁紹跟何進的討論:「黃門、常侍累世太盛,威服海內,前竇武欲誅之而反為所害,但坐言語漏泄,以五營士為兵故耳。五營士生長京師,服畏中人」
另有王朗奏章提及:「舊時虎賁羽林五營兵,及衞士并合,雖且萬人,或商賈墯游子弟,或農野謹鈍之人。」
曹魏重臣孫資也說:「今五營所領見兵,常不過數百,選授校尉,如其輩類,為有疇匹。」 王朗指出了,五營是跟虎賁羽林並列同性質。
袁紹則說,當時五營官兵,都是京城子弟。
這點袁紹袁術跟曹操都是好例子。 孫資則是談,到了後期,五營已經形同虛設,皇帝應該要挑選更有力的將軍來穩定權力。 但是三國的五營軍,跟漢代還是略有不同。
蜀漢方面,沒有五營軍出戰的記錄。
東吳跟曹魏,則都有遠征出戰的情況。 以下只是推想。
在建立國家制度時,蜀漢的範本,應該是漢朝為主。
曹魏的本體雖然也是漢,但曹丕明顯做了不少改動。
事實上,改革從曹操就展開了。
孔明的根據,不是當前的朝廷,而是文獻上的朝廷。 而東吳稱帝的時間點跟情況來看,承襲曹丕的魏朝可能性是大的。 畢竟,有至少七年的時間,東吳只是魏底下的一個王國。 說真的,曹操曹丕改制,多半是沿用名稱,改變做法。
像孫權這麼喜歡使用各種新名稱,但多半是舊制沿革…… 你知道嗎?
包括曹操,曹丕,劉備,諸葛亮。
甚至制定蜀科的各位大大,都是接受漢朝正統教育的士人。 孫權則否。 孫策比孫權大了七歲,當他十七歲開始在江湖走跳的時候,孫權只有十歲。
孫權一直到投靠丹楊郡的舅舅之後,才開始接受正規的教育。 這時,江淮士人還沒有開始往江東大逃亡。 所以,孫權是一個相當不重視尊卑關係禮儀的君主。
而且也是三國裡最迷信的一個君主。 是一個沒有被漢代儒教完整洗禮的熱血中二男兒。 今天就說到這裡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