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4/11/20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搏命迎故舊,基隆中元祭的水燈夜放

晚夏若水,海風如潮,中元節的夜下,原本該寧靜清冷的基隆八斗子海邊,人鬼同途。
基隆(雞籠)中元祭,是台灣最盛大的中元節祭典,也是基隆一年一度的盛事。祭典的起源可追溯至清代時位在基隆的兩大拓墾聚落:福建的漳州人,以及泉州的安溪人。
彼時兩邊因為籍貫各異,常因商業、土地、耕種、習俗、信仰等事摩擦,導致慘烈的死傷,即是有名的「漳泉械鬥」。而在1853年,雙方衝突攀至高峰,於魴頂(今南榮公墓)發生大規模械鬥後,傷亡百餘人,讓漳籍、泉籍雙方大老忍不住出面調解平息械鬥,協議將雙方亡者遺骸合葬祭祀,統稱「老大公」,並建廟命名為「老大公廟」。
爾後為求和諧,雙方再將祖籍地域觀念以宗親血緣取代,分出十一字姓,重組融合族群,並以字姓輪值每年的中元超渡,普施孤魂野鬼,同時以比賽陣頭來代替械鬥。第一屆於1855年舉辦後,至今已有將近200年的歷史。
目前的雞籠中元祭從起頭的「起燈腳」到結尾的「交接手爐」,共有15道儀式,而其中最外顯而著名的,便是全城共會的「水燈頭繞境」,以及為水府孤魂照路,返鄉接受人間普渡的「放水燈」。
但在入夜的海邊放水燈,不是一件輕易的事。
當晚的繞境結束後,各宗親會的隊伍便陸續前往八斗子的望海巷集結。約莫9點,海濱的堤防上便擺滿了眾家的水燈頭,走進集合的廣場,可以看到各家人馬不斷地往水燈中塞紙錢,除了稍晚送出海焚化時有招魂的用意外,也是希望水燈頭能盡量漂遠,焰火焚天,為字姓宗親帶來旺盛運勢。
再過了大約半個時辰,祭儀結束,誦經聲落,炮仗聲起,各字姓開始依序將水燈頭送入海面焚化,一旁待命的警消人員也如臨大敵。因為當晚海風勢強,波濤浪湧,但要送水燈頭出海,必須靠人力順著海潮退流將水燈頭推出,稍有不慎,便可能連人帶燈被洶浪捲出海,故人未到,反添新亡。
不知是否當晚的風勢強過往年,十來個水燈幾乎沒有1個漂流超過10公尺,大多送出的下一刻便被大浪又沖回岸邊,期間還有不少人幾被海浪拖走,萬幸同行的隊友眼明手快,一把抓拉回岸,圍觀的人群也不斷傳出此起彼落的驚呼聲與嘆息聲,慶幸與失望的的情緒矛盾地交織在空氣中。
那一天才知道,送水燈頭,是要用命去送的。
子時過後,水燈終於送完,人群陸續散去。返程的路上回想方才眾人搏命迎故舊的光景,不禁覺得有點矛盾。中元的本意除了祭祖外,更是要提醒還活著的人珍惜可貴的生命,但如今卻為了完成科儀的傳統不惜讓自己身陷險境,是否本末倒置了?
但再想想,覺得或許祭典都是這樣的吧?表面看似渡的是逝者的靈,但最終需要被渡的,其實是生者的心。
※ 歡迎追蹤IG:Jed0820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