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早在2015年就注意到比特幣,當時嫌沒多餘資金、區塊鏈資訊多為英文的,就僅僅只是觀望,偶爾看到新聞提起。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相當熟悉,看著幣價於2017年大漲、隔年開始跌落,直到近兩、三年又重起漲勢。也乘著這波熱度,開始學習區塊鏈知識,所幸現在市面上有很多中文的區塊鏈書籍可閱讀。
對很多人來說,聽到比特幣、區塊鏈都感到相當陌生,甚至是種賭博、投機的市場。但看到幣價在狂漲時,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失)的症頭冒出來就盲目跟進市場,最後可能無奈當韭菜。但你們還記得網際網路泡沫嗎?
其實我們已經看過這部電影,區塊鏈則是續集。
這本書在說什麼?
約翰.哈格雷夫爵士是從事喜劇出身,而後在網際網路時代創立網路媒體公司《媒體風暴》(Media Shower),因此有相當優異的說故事能力。整本書從作者於2013年買到價格125美元的比特幣,開啟他在區塊鏈的新創業之旅,並透過創業過程的故事,以淺顯易懂的方式邊科普加密貨幣、區塊鏈的知識,例如:何謂分散式記帳、合約智能,以及區塊鏈的各種應用(投票、金融、能源、房地產)。
由於現在加密貨幣市場的幣種超過一萬種,作者也提供他和Navroop Sahdev共同發表的「區塊鏈投資人計分卡」(Hargrave, Sadhdev & Feldmeier, 2018),以及資產分配建議,讓投資人能更好的篩選幣種。
什麼是區塊鏈投資人計分卡?
有在買賣股票的都聽過葛拉漢、巴菲特的「價值投資法」,該方法會去審視一家公司的各種基本面(股息殖利率、本益比等資料)、潛在市場發展空間、股價淨值比,來判斷是否為優良公司,並在市場大打折扣時買進,且長期持有 。
由於區塊鏈、加密貨幣從2008年中本聰發表至今,不過13年的歷史;反觀股市從17世紀發展至今超過400年。加密貨幣市場仍是相當新穎、新創的,會投資的人多少都要有堅定的信仰,如同早期投資特斯拉的電動車需要不小的信仰,如今諸多國家已明令未來電動車取代燃油車,或許未來某天區塊鏈能被更多已開發國家認可。
約翰.哈格雷夫爵士是一名加密貨幣的長期持有者(幣圈用語:Hodler),即使經歷2018年熊市也仍然堅定著,持續看好加密貨幣市場。因此也與Navroop Sahdev共同發表的「區塊鏈投資人計分卡」,用類似價值投資的方式來檢視各式各樣的加密貨幣。
分析市場
自從以太坊發布後,各式各樣基於智能合約的去中心化應用程式(Decentralized Application,DApp)相繼而生,因此在「分析市場」這塊,需要著重於「解決什麼問題」 、「目標客群」 、「創造什麼價值」 、「市場架構」 、「市場規模」 及「法規風險」 等六個面向去研究,並給予分數。該加密貨幣發行時通常會有白皮書(White Paper),可從中去挖掘。 分析競爭優勢
「他們是否有一條護城河?」。可從該貨幣是建立於知名的區塊鏈系統,或從零全新打造的? 例如:以太坊是打造智能合約的平台,就自己建立一套標準ERC-20,後人也運用以太坊平台創立自己的應用程式。另外,還有「時間優勢」 與「人脈網絡」 兩個因素去探究。 分析管理團隊
「一個人走的快,一群人走的久。」相信沒有一位創業家希望太快結束事業,因此可從「該團隊是否有顯著的成就成績」 、「該團隊在該產業的技術經驗」 、「團隊的職業操守」 來評估一個開發團隊的能耐。 分析代幣機制
投資加密貨幣就像投資各國貨幣。從貨幣的角度去思考該加密貨幣「是否真的有需求存在,或是可有可無的?」、「是否附加全新價值?」、「是否真的去中心化?」、「供應量如何?還會再增發嗎?」、「是否在信譽優良的交易所上市?」、「是已發行貨幣,還是在規劃階段?」。 分析用戶接納度
發行貨幣就要有人使用,才有價值存在;有人使用就能連結社群,互相交易使用。故可從「該加密貨幣的使用技術門檻低嗎?」、「是否與信用良好的品牌或機構有強烈連結?」、「話題熱門程度」 等面向去評估。
總結
加密貨幣仍是一個相當新穎、風險偏高的市場,俗話說「幣圈一日,人間一年」,一天上下波動動輒10%、20%,甚至50%比比皆是。至今已發行的幣種達上萬種,且又是去中心化的無監管模式,不免有些發行商藉機行詐騙手段(
魷魚幣事件 )。
建議可以多利用一些優質平台,如
CoinMarketCap 查詢該加密貨幣的狀況,或針對大型知名交易所(幣安、FTX、Coinbase)有上架的幣種做交易。
「Do your own research」為自己的投資做足功課,才能避免被當韭菜割。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