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開始打造習慣黃金圈 | 《原子習慣》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做事情總是三分鐘熱度?或者常常做事拖延到最後,甚至敷衍了事?
非常推薦閱讀《原子習慣》,讓你徹底建立屬於自己的「習慣」。
為何不是打造「好」習慣?我認為習慣是因人而異的,就像是有些人習慣早起,另一些人習慣晚睡,每個人的好習慣是不同的
選擇最適合你的習慣,而不是最受歡迎的習慣
原子習慣》有別於以往「好習慣」養成書,總給你很多工具、方法去記錄習慣,《原子習慣》作者James Clear提出的觀念與Simon Sinek提出的黃金圈類似,也就是行為改變的三個層次
  1. 結果:減肥、早起、發表文章
  2. 過程:運動計畫、飲食計畫、規劃作息、寫作計畫
  3. 身分認同:告訴自己就是怎樣的人,我是運動員、我是作家
行為改變的三個層次(修改自原子習慣)
養成一個習慣不是從做什麼開始,而是先認定我是什麼樣的腳色。
當心態認定自己是一位運動員,因此跑步、健身是我該去做的。
當心態認定自己是一位投資分析師,研讀財務報表、經濟趨勢是我要做的。
當心態認定自己是一位作者,閱讀、整理資訊、寫作,是我應該去做的事情。
有時候拖延完成一些事,是因為自己內在已經不認同,若認知跟行為不同時,做事情的阻力就會相當大。
結果關乎你得到什麼,過程關乎你做了什麼,身分認同則關乎你相信什麼。真正的行為改變是身分認同的轉變
行為改變的過程始於「覺察」,當告訴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後,審視自己每日的各種小習慣,或者拿出紙筆寫下來,看看目前的習慣與欲改變的身分認同有哪些需要維持?那些需要修正?
人是有惰性的,而那些真正的「自律者」只是擅長建構生活,不常讓自己處於充滿誘惑的情境,好讓自己不需要展現超凡的意志力與自我控制力。
想養成什麼習慣,先「設計環境」,設計能輕而易舉做事的環境,讓習慣成為生活的一大部分。
想養成運動習慣,就在下班回家路上找一間運動中心,順路去運動。
想養成每天喝1000c.c.的水,不要喝飲料,就把裝滿水的水瓶擺在自己前面,減少站起來取水的時間,因為工作中可能無法取水,這樣就能增加自己喝水的頻率。
一個空間,一個用途。避免把一個習慣的情境跟另一個習慣的情境混在一起。讓自己做事情時不費吹灰之力的。
書中也舉例一位作者,他的電腦只用來寫作,平板只用來閱讀,手機只用來上社群媒體與收發訊息。每個習慣都應該有個自己的家。
最有自制力的,通常是最少用到自制力的人,而是打造一個更有紀律的環境
很常聽到有人問:「要花多少時間才能建立新習慣?」
但應該問的是:「要花多少次才能建立新習慣?」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頻率」,而非時間。一項習慣所需的能量愈少,養成的可能性愈高。因此前面的設計環境,即讓你可以輕輕鬆鬆地做事,進而增加做事的頻率,最終形成習慣。
習慣自動化程度(修改自原子習慣)
書中舉一個攝影班的案例,將班上同學分為兩組,「量組」與「質組」。
「量組」同學被要求要繳交一定數量的照片,並依據數量分級打分數。
「質組」同學則被要求繳交一張品質最好的照片,依據品質打分數。
最後另教授驚訝的是,最傑出的照片都來自「量組」。反觀「質組」的學生都苦思完美,遲遲未行動,直到死期前才應付交差。
不論你在計劃、制定策略與學習,這些都是好事,但無法產出結果(因為有想延後失敗的心態)。行動才是可以產出結果的那種行為。養成習慣由「重複」開始,而非完美。
重覆到後面總會感到無聊,如同日復一日的上班工作,產生倦怠感。要維持動力並達到慾望最高點的關鍵,就是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並試圖在任務中「找尋樂趣」
成功最大的威脅不是失敗,而是無聊。當一項習慣對你真的很重要,你必須願意在任何心情之下堅持執行。反覆做著一模一樣的事,卻無止境地感受到趣味,就是成就卓越的不二法門,你必須愛上無聊
avatar-img
1會員
2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你是否看到身邊一些人的人生總是飛速成長,自己卻感覺持續在原地踏步,看著有些人年紀輕輕就已經達成了許多成就,覺得焦慮、困擾、沮喪,自己似乎永遠也追不上他們的腳步。於是你開始在想,究竟要怎麼讓自己成長得更快?
Thumbnail
「打造內容社群的佛系經營術」#3:你想成立怎樣的社群? 大家好!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曾請有興趣想要建立社群的朋友,先思考一下自己為什麼想要成立社群的動機?大膽地想像一下你對社群的需求,無論是想要藉此尋找同好、建立人脈、增加影響力,抑或是尋求商業變現的可能,我都覺得是很好的想法。 關於社群經營,坊間已經
Thumbnail
「打造內容社群的佛系經營術」#2:你為什麼要成立社群? 在上一篇文章之中,我們談到對於社群的想像,我想現在你應該對社群的輪廓與範疇有一些比較完整的認識了。接下來,我想問問大家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你為什麼想要成立社群? 每個人的內心,也許都有一座孤島,但弔詭的是,人們往往難以離群索居。這話自然沒錯
Thumbnail
「打造內容社群的佛系經營術」#1:你對社群的想像是什麼? 親愛的朋友,現在開始讓我們來談談如何以「佛系經營術」來打造內容社群吧! 說到社群,不知道你會立刻聯想到什麼畫面?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嘰嘰喳喳閒聊呢?還是有著相仿興趣、專業的人士在討論特定範疇之內的議題呢? 一般來說,「社群」的意思是指由具有共同興
Thumbnail
以前求學的時候,常常聽到物理老師分享自己在學習理論的過程中,藉著物理原則更了解世界與宇宙給予的恩惠,物理也讓他的人生更加美好,但對於理科一竅不通的我總覺得物理老師真的很會唬爛,不就是一堆數字嗎?到底能知道什麼人生大道理? 然而在我閱讀《原子習慣》時,才深深了解到當初老師提到的,為什麼物理原則能給予我
Thumbnail
# 18《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下):社會中存在但你不知道的習慣! 個人有習慣、消費有習慣、公司組織有習慣,連社會也有習慣,這些你都知道嗎?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洞察在社會背後的種種習慣吧!
Thumbnail
【《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書評筆記與實踐晨間習慣一年來的心得】你起床後的第一件事情是做什麼?伸手拿起床頭櫃的手機,滑一下臉書和IG動態,順便再用LINE回覆朋友的訊息,然後再查看電子郵件……如果你覺得這場景很熟悉,你並不孤單,超過6成手機使用者表示會把手機放在一醒來就能馬上使用的地方。然而…
Thumbnail
Hi 我是 VK~ 在 8 月底寫完〈探索 AI 時代的知識革命:NotebookLM 如何顛覆學習和創作流程?〉後,有機會在 INSIDE POSSIBE 分享兩次「和 NotebookLM 協作如何改變我學習和創作」的主題,剛好最近也有在許多地方聊到關於 NotebookLM 等 AI 工具
Thumbnail
這是張老師的第三本書,我想前二本應該也有很多朋友們都有讀過,我想絕對是受益良多,而這次在書名上就直接點出,著重在從投資的角度來切入
Thumbnail
你是否看到身邊一些人的人生總是飛速成長,自己卻感覺持續在原地踏步,看著有些人年紀輕輕就已經達成了許多成就,覺得焦慮、困擾、沮喪,自己似乎永遠也追不上他們的腳步。於是你開始在想,究竟要怎麼讓自己成長得更快?
Thumbnail
「打造內容社群的佛系經營術」#3:你想成立怎樣的社群? 大家好!在上一篇文章中,我曾請有興趣想要建立社群的朋友,先思考一下自己為什麼想要成立社群的動機?大膽地想像一下你對社群的需求,無論是想要藉此尋找同好、建立人脈、增加影響力,抑或是尋求商業變現的可能,我都覺得是很好的想法。 關於社群經營,坊間已經
Thumbnail
「打造內容社群的佛系經營術」#2:你為什麼要成立社群? 在上一篇文章之中,我們談到對於社群的想像,我想現在你應該對社群的輪廓與範疇有一些比較完整的認識了。接下來,我想問問大家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你為什麼想要成立社群? 每個人的內心,也許都有一座孤島,但弔詭的是,人們往往難以離群索居。這話自然沒錯
Thumbnail
「打造內容社群的佛系經營術」#1:你對社群的想像是什麼? 親愛的朋友,現在開始讓我們來談談如何以「佛系經營術」來打造內容社群吧! 說到社群,不知道你會立刻聯想到什麼畫面?是一群人聚在一起嘰嘰喳喳閒聊呢?還是有著相仿興趣、專業的人士在討論特定範疇之內的議題呢? 一般來說,「社群」的意思是指由具有共同興
Thumbnail
以前求學的時候,常常聽到物理老師分享自己在學習理論的過程中,藉著物理原則更了解世界與宇宙給予的恩惠,物理也讓他的人生更加美好,但對於理科一竅不通的我總覺得物理老師真的很會唬爛,不就是一堆數字嗎?到底能知道什麼人生大道理? 然而在我閱讀《原子習慣》時,才深深了解到當初老師提到的,為什麼物理原則能給予我
Thumbnail
# 18《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下):社會中存在但你不知道的習慣! 個人有習慣、消費有習慣、公司組織有習慣,連社會也有習慣,這些你都知道嗎?現在讓我們一起來洞察在社會背後的種種習慣吧!
Thumbnail
【《起床後的黃金1小時》書評筆記與實踐晨間習慣一年來的心得】你起床後的第一件事情是做什麼?伸手拿起床頭櫃的手機,滑一下臉書和IG動態,順便再用LINE回覆朋友的訊息,然後再查看電子郵件……如果你覺得這場景很熟悉,你並不孤單,超過6成手機使用者表示會把手機放在一醒來就能馬上使用的地方。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