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自己不公平的人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10月和志仲老師在學以致愛直播對談《受苦的力量》,提到我們有位胃痛資歷深厚的共同朋友。
事實上,自我與她熟稔以來,我們每次聊天的開頭大概都跟胃痛有關。
為什麼呢?
因為,我曾經也是胃痛專家,各種胃藥我如數家珍,平常吃的、救急吃的、飯前的、飯後的,我都試過,長期看腸胃科的那幾年,超音波、胃鏡是家常便飯。
社會在走,疾病要有。和羅志仲老師一起工作後,他總是說我對自己嚴格。的確,很多方面,我總是很想做到最好才肯放過自己,最明顯的部分,大概體現在做PPT這件事上,為了排版、對稱、大小、留白、選圖等等,真要讓我較真起來,一張PPT做上半天都是稀鬆平常的事。
而身體,總是會如實的反應我們是如何對待自己的,胃痛的老毛病自我大學就有,至今都不算好的完全。
那位朋友曾這樣問我:「你覺得你胃痛的改善,跟這幾年的學習有關嗎?」
「可能有,但更大的部分應該是我換了一個工作。」我笑著說。
有次,我們在志仲老師的工作坊中又見到面。
「每次看到學生一直問我已經說過的事項,我就會很憤怒。」趁著同學練習對話的時間,她對著我,丟出白板上老師要同學們照樣造句的句型,邀請我和她練習。
她補充:「例如,當我交代完作業該怎麼做時,台下出現爆米花式的舉手提問,老師這個要怎麼做、那個要空幾格…等等,問的都是我剛剛早已說明過的,我就會受不了,甚至會敲鐘讓整個課堂先暫停下來幾秒鐘,才能繼續下去。」
說實話,這對話真不易,重複話題的不耐煩我也有。就這個爆米花式提問的議題,我們也來場乒乓球式對話,我開始一系列的提問。
「是很多人問你那些你已經說明過的問題,還是同一個人重複的來問你同樣的問題你會受不了?」
「那如果學生問的,是你沒有想過的問題呢?」
「你從小到大,有曾經沒有聽清楚老師的交代過的嗎?」
「小時候,當你的同學,因為沒有聽清老師說的而來問你的時候,你怎麼看那位同學?」
乒乓球對話,一來一往,答得很順利,直到…
「當你說明完作業,台下出現爆米花式的提問時,你怎麼看你自己?」我問。
「我會覺得是我哪裡沒說清楚、做的不好嗎?可是我剛剛明明都有說過啊,為什麼學生還是問這麼多同樣的問題?」她答。
「如果今天啊,你看見另一位老師,她說明完作業,結果台下也出現爆米花式提問呢?你會怎麼看待台上那位老師?」

「我覺得是學生的問題,那位老師明明說得很清楚。」

同樣的事,發生在別的老師身上,她覺得是學生的問題,發生在自己身上卻覺得是自己做的不好?!這麼雙標?!!
我思索著這個矛盾,原本一來一往的對話有了一個停頓。

她突然嘆了口氣:「唉,我還是對自己好嚴格。」她知道,她一直是這麼對自己的,更無法接納這麼嚴格對自己的自己。
「你不只對自己嚴格,還對自己很不公平。什麼原因要對自己這麼嚴格呢?」
「好像,我愛自己需一個理由,才覺得自己值得被愛。就算我有事情已經沒有做的不好的地方,我還是會一直想,哪裡還可以更好,我會想把每個角色都做到最好。」

「如果你想成為這樣的人,那麼,你做的最不好的,一定是你自己。」

我忍不住停下提問,說出我的想法,因為實在捨不得。
「嘿,如果今天我們角色互換,是我這樣告訴你:『就算事情已經完美落幕,我還是會一直不斷地思考,還有哪裡能做得更好?』妳會怎麼回應我?」
「我會很心疼…」疼字一半卡在她喉嚨,眼淚奪眶而出。
我想,她心疼的不是問句裡的我,是她自己。
看著她,就像看到一部分的自己的放大版,陪伴她,也像陪伴我自己。
所幸,她告訴我,她最近找到一個方法,能夠允許自己有段時間能好好和自己在一起。
「我會問自己,妳可以愛自己像愛學生一樣多嗎?」她說。

這可以讓她在照顧自己時比較沒有罪惡感。

我這幾年鬆綁許多,大概跟志仲老師的熏陶有關,志仲老師是一個打岔姿態多一點的人,彈性極大又不拘小節,認識老師之前,我是不允許自己打岔的人,字典沒有放棄及其相關詞彙。

和志仲老師一起工作,我們花在溝通的時間,有一大部分是在我的堅持和他的打岔之間取得平衡,因此,做出的決定,往往和我原本堅持的不同,也和老師想的不同,那是一個新的,第三、四、五、六種選擇,時間久了,被這樣討論的氛圍薰陶,我的生活裡多了許多彈性。
於是,我開始能有更為寬廣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我想要做到完美的事件。
常常,我會看見,當我將PPT做到80分,仍不滿足,再花3小時把它改成心目中90分,兩張PPT放一起,給老師比較,老師根本沒發現哪裡不一樣,只是說著都很漂亮。偶而,我也會發現,學生其實沒看出PPT內的各種巧思,只是單純覺得PPT看起來很舒服,我用1分鐘做的PPT和用1個下午做的PPT都會被說很漂亮,並沒有程度上的差別。

這些事都讓我一次次回來問我自己,我要的是什麼?什麼原因我要把自己逼成這樣,我沒有覺得不能要求自己,只是,我希望我不是只是為了要求自己而要求,那是種無意識。如果我是為了老師的認同,那麼,很明顯的,我心目中的80分和90分,對他而言差異不大,如果,我在意的是學生的回饋,那也不一定要有如此高的要求。
那麼,我最在意的評價是誰的呢?
我的答案是:我自己。
華人文化中有種被推崇的修養:「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小時候,我也曾有陣子認為這是崇高的美德和教養,嘗試著要做這樣的人。不知是幸還不幸,我一直都做的不好,也許是內在有個微弱而堅定的反抗聲音存在—這樣對我不公平。經過這些年的學習之後,我才明白,當我們嚴以律己,就很難寬以待人。
我們將成長背景中的一些聲音,內化成自己的聲音,長大後,即使沒有人要求、評價,我們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自己。
不過,不管順利或不順利,我們都長大了,回顧成長的路,我看見自己是如何成為現在的自己,也欣賞、感謝過去的學習帶給我的各種幫助。但現在的我,更想彈性的運用這些學習,讓它成為我能靈活運用的資源而非存在腦中時刻鞭打我的藤條。
即使還無法做到將自己穩穩地放在生命的C位,至少,讓自己少點委屈、少點犧牲,想如何待人就先如何待己,想寬容別人,就先寬容自己(包含寬容自己目前做不到),想要自己平和待人就先溫柔待己。
至少,先對自己公平一點吧。
|補充:學以致愛【月讀志仲】10月份直播 — 《受苦的力量》
|更多即時訊息:好好對話__亞芸聊心室
avatar-img
5會員
8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何亞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工作坊上,最常聽到的提問是:「老師,我的孩子沉迷在網路遊戲中,怎麼辦?」每次聽到這樣的問題,理智上,我可以理解這是個多麼令人苦惱的難題,但感受上,其實沒多大波瀾。 因為,從小到大,我不曾沉迷於任何一項網路遊戲中,直到這次...
也許,你和我都曾經是那個努力平衡著家的孩子,然而,如果有幸能回首來時路,不只是去發現、看見,也讓我們一起重新學習、重新選擇,允許自己,選擇愛。
關係之間的衝突,往往來自日常中最小的事。曾有研究指出:在伴侶之間會出現的各種問題裡,有69%的問題是永遠無法解決的。然而,薩提爾女士也說:問題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
崇建與志仲老師的課堂裡,總會提到,「跟感受在一起。」 到底什麼是「跟感受在一起?」又該如何「用對話討論情緒?」 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與媽媽開啟的感受的對話...
工作坊上,最常聽到的提問是:「老師,我的孩子沉迷在網路遊戲中,怎麼辦?」每次聽到這樣的問題,理智上,我可以理解這是個多麼令人苦惱的難題,但感受上,其實沒多大波瀾。 因為,從小到大,我不曾沉迷於任何一項網路遊戲中,直到這次...
也許,你和我都曾經是那個努力平衡著家的孩子,然而,如果有幸能回首來時路,不只是去發現、看見,也讓我們一起重新學習、重新選擇,允許自己,選擇愛。
關係之間的衝突,往往來自日常中最小的事。曾有研究指出:在伴侶之間會出現的各種問題裡,有69%的問題是永遠無法解決的。然而,薩提爾女士也說:問題不是問題,如何面對問題才是問題…
崇建與志仲老師的課堂裡,總會提到,「跟感受在一起。」 到底什麼是「跟感受在一起?」又該如何「用對話討論情緒?」 一次偶然的機會中,我與媽媽開啟的感受的對話...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長輩給我介紹了對象, 他職業跟你一樣,   我把他,當成了你 吵得對方受不了, 就把我封鎖了… (我很能同理對方……對方工作神忙神忙, 我耽誤對方半小時,他就少半小時休息啦,我確實太吵了)   我醒悟了一件事, 這年頭,原來不只感情, 連友情,都需要雙向奔赴。     就
Thumbnail
大L老師,曾跟導生有衝突,心結難解,所以對全班學生做分類,定義"敵我",畫清界線,讓學生清楚明白,不要隨便越界。 ☙ ❦ ❧ 大M老師,好惡分明,對導生有好之,有惡之,多次私下對其他同仁透露對不喜歡的導生之厭惡。 ☙ ❦ ❧ 老師也是人,也有情緒,也有愛恨情仇,很人性,很正常。 學
我現在超級想看以前自己的無名小站到底寫了甚麼(雖然網路上有時光機可以回去但看不到留言啊!!) 所以打算來週更一下我的人生,以後還可以回顧, 就像我很喜歡回顧ig以前po過的限時, 這週最讓我印象深刻應該就是聽了「只能喝酒的圖書館-徐譽庭」 https://www.youtube.com/
別人不完美,我也不完美,包容別人,其實是在善待自己。對方所做的事並不是為了惹你生氣。如果總是對別人不滿意,哪會有好心情呢?!
Thumbnail
好評之於自信能外求得其實是僥倖,總有那種不識貨的會把你批個一文不值。
去年暑假時出了一份自由研究作業,其中有一個孩子是要研究老師。研究內容如下: 我的老師是個很好的老師,會講故事給我們聽也會跟我們玩,大家都很喜歡他個性幽默、溫柔,下課很多人都要去跟他玩。只是如果老師兇起來很可怕都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大吼,會嚇到抖一下的那種
Thumbnail
文章提醒過度自責的人,應欣賞自己的努力,而非過度責備。即便有未完成的任務,只要團隊未責怪,反而表示願給時間機會。作者提醒自責和畏縮反可能影響表現。成功非一蹴而就,也許他人正欣賞你的努力。建議下次責備自己前,請先停下來告訴自己:「那只是我想的,不是他們說的。」適當自律無妨,但不要過頭傷害自己。
Thumbnail
瑜伽輪新的一堂課新的老師,發現自己其實還是會想做乖寶寶、乖學生、第一名,所以會一直和同學比較、或是強迫自己要做到最好,勉強自己把動作做到極致,但剛開始嘗試怎麼可能就能馬上做到甚至是成為最好的呢? 我很容易對自己有很高的標準和框架,做不到的時候就會開始瘋狂指責批判自己,腦袋和慣性嗡嗡嗡,很容
Thumbnail
此篇文章作者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失敗的學生,直到意外間聽到了另一位教授的話語。這段話提醒了作者,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自身的情緒和感受,將他人的建議誤解為批評或否定。但當我們重新調整心態看待事件時,會發現其中可能有著善良與好意。
因為對自己嚴格要求高標準,覺得事情做好是應該的,比起讚美自己更喜歡找到缺點改進,要求自己沒有不對,甚至可因此獲得很好結果,只是很容易把這嚴格標準,也投射在別人身上。 會覺得對方怎麼做不到這點小事,這想法是把自己當主角,自我出發的對話,雙方當然不會感到愉悅。 學會不將自己的標準與價值觀,強加於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長輩給我介紹了對象, 他職業跟你一樣,   我把他,當成了你 吵得對方受不了, 就把我封鎖了… (我很能同理對方……對方工作神忙神忙, 我耽誤對方半小時,他就少半小時休息啦,我確實太吵了)   我醒悟了一件事, 這年頭,原來不只感情, 連友情,都需要雙向奔赴。     就
Thumbnail
大L老師,曾跟導生有衝突,心結難解,所以對全班學生做分類,定義"敵我",畫清界線,讓學生清楚明白,不要隨便越界。 ☙ ❦ ❧ 大M老師,好惡分明,對導生有好之,有惡之,多次私下對其他同仁透露對不喜歡的導生之厭惡。 ☙ ❦ ❧ 老師也是人,也有情緒,也有愛恨情仇,很人性,很正常。 學
我現在超級想看以前自己的無名小站到底寫了甚麼(雖然網路上有時光機可以回去但看不到留言啊!!) 所以打算來週更一下我的人生,以後還可以回顧, 就像我很喜歡回顧ig以前po過的限時, 這週最讓我印象深刻應該就是聽了「只能喝酒的圖書館-徐譽庭」 https://www.youtube.com/
別人不完美,我也不完美,包容別人,其實是在善待自己。對方所做的事並不是為了惹你生氣。如果總是對別人不滿意,哪會有好心情呢?!
Thumbnail
好評之於自信能外求得其實是僥倖,總有那種不識貨的會把你批個一文不值。
去年暑假時出了一份自由研究作業,其中有一個孩子是要研究老師。研究內容如下: 我的老師是個很好的老師,會講故事給我們聽也會跟我們玩,大家都很喜歡他個性幽默、溫柔,下課很多人都要去跟他玩。只是如果老師兇起來很可怕都一定要有心理準備,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大吼,會嚇到抖一下的那種
Thumbnail
文章提醒過度自責的人,應欣賞自己的努力,而非過度責備。即便有未完成的任務,只要團隊未責怪,反而表示願給時間機會。作者提醒自責和畏縮反可能影響表現。成功非一蹴而就,也許他人正欣賞你的努力。建議下次責備自己前,請先停下來告訴自己:「那只是我想的,不是他們說的。」適當自律無妨,但不要過頭傷害自己。
Thumbnail
瑜伽輪新的一堂課新的老師,發現自己其實還是會想做乖寶寶、乖學生、第一名,所以會一直和同學比較、或是強迫自己要做到最好,勉強自己把動作做到極致,但剛開始嘗試怎麼可能就能馬上做到甚至是成為最好的呢? 我很容易對自己有很高的標準和框架,做不到的時候就會開始瘋狂指責批判自己,腦袋和慣性嗡嗡嗡,很容
Thumbnail
此篇文章作者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失敗的學生,直到意外間聽到了另一位教授的話語。這段話提醒了作者,有時候我們會因為自身的情緒和感受,將他人的建議誤解為批評或否定。但當我們重新調整心態看待事件時,會發現其中可能有著善良與好意。
因為對自己嚴格要求高標準,覺得事情做好是應該的,比起讚美自己更喜歡找到缺點改進,要求自己沒有不對,甚至可因此獲得很好結果,只是很容易把這嚴格標準,也投射在別人身上。 會覺得對方怎麼做不到這點小事,這想法是把自己當主角,自我出發的對話,雙方當然不會感到愉悅。 學會不將自己的標準與價值觀,強加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