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一)
溫習日文, 寄出申請荷蘭駕照文件。雖然生活一成不變,但還是有些許進展。
12/14(二)
和Ron 和Linda 到咖啡店吃午餐,又到他們家坐坐,聊什麼也忘了。只記得Ron誇讚我變美,但不曉得哪裡改變(唉喲,人家只是去紋眉和拆牙套),不愧是心理師,這就是我要的稱讚。
12/15(三)
亞洲超市採購 ,婆西的外婆說:這一家亞超特別貴,再也不來買了。我說:不是店家的關係,而是現在通膨,每一家都貴。
牙齒維持線斷掉,又去黏起來,收到70歐元的帳單,嚇到我了。
12/16(四)
線上日文課,老師說我的問題不是日文不好,而是中文不好 ,不要怪中文沒邏輯,而是使用者的問題。沒錯, 我有罪。
12/17(五)
參觀Pilar的新家,晚上畫案件。
12/18(六)
荷蘭政府宣布封城,超市以外,一律關店,剛好這禮拜探望了兩組友人,我算是趕上最後一波的自由時刻。
聖誕禮物也早就準備好了,不用到實體店面購買,真是有遠見。
12/19(日)
我發現不只荷蘭人喜歡問我:住荷蘭有比較好嗎?連台灣人也喜歡問我:住荷蘭有比較好嗎?
既然是共同的疑惑,那就不是台灣或荷蘭的問題。
每個人都想確認自己的處境是比較優的選擇。但如果有人給你一個答案 ,你會相信嗎? 即便外在的指標 ( GDP、 福利、 民主 、自由度 ) 不相上下, 但每個人的命運,還是自己創造的成份居多。 簡言之, 沒有親身經歷,便無法體會固中奧義,也無法滿足於一個簡單的答案。
其實有錢有閒,住哪裡都差不多吧。
大部份的人,不屬於這兩個極端(特別有資源或特別弱勢),可以朝住哪裡都差不多的方向前進,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