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1/15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失格校園與報導者

  近期最令人震驚的新聞,莫過於中州科大欺騙外籍學生、壓榨勞力,違背所有一開始給予學生的承諾。甚至嚴重點,都牽扯上了四個字——人口販運
  這世界上有太多事令人看不過眼,也不是每件事非得要出聲,我承認,平時我頂多就是轉發、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就罷了,並不是多熱心的人;但中州科大所處的教育界,與我生活習習相關,更別說這其實很影響台灣的形象。
  想想就知道在這件事爆發前,外國學生來台就學,他們肯定不會太擔心安全之類的問題,而在這之後,他們只要上網蒐集資料,就會發現台灣曾經有過這樣的事件……他們會怎麼想?一定會思考,台灣真的值得他們飛越萬里,遠離家鄉、背上債務來求學嗎?
  尤其,他們多的是為了改變自身與家鄉的命運,踏出了這一步。
異鄉學子孤單一人
異鄉學子孤單一人

作為教師的底線

  先聲明,我並非通過教檢的體制內教師,只是跟一般有過大學生活的人一樣,正在補教業裡當一名小小的家教老師。
  或許多少因為一些老教授們,那種傳道授業使命感影響,我多少也有些中國文人那對於作為老師,應該如何如何,有些原則存在在我心中。不過我認為,那應該不過是一種最基本的責任感……也就是不論你教的好不好,那就是你收了學生的錢,就是要把你所承諾的知識教給他,至少不能誤人子弟
  像是教學中犯了小錯,就趕快更正,或是不清楚正確性就下課後查清楚,下堂課再教給學生;上課就該上滿時數,或是事先備課確定學生能帶著知識回家。(當然,實際情況總是有著許多辛酸淚⋯⋯。)
  而中州科大,就是連最基本的回應承諾都沒有做到。種種好處,更像是一場誘騙。一切都在2019年,這16位學生入籍中洲科大時,變成了惡夢。
當時中州科大前往烏干達招生時畫了大餅,拋出各種承諾,包括:來台之前不需要學習中文,課程會以英文授課;學校會給予獎學金,幫助學生分擔學費壓力;學校還會幫忙媒合學生就近到與課程相符的公司實習,讓學生除了獲得實作經驗,也能賺取生活費。——報導者

惡性循環的職場

  透過報導者的文章,可以發現中州科大的教師們,一部分是對於學校的條件能夠招到許多外籍生,也感到奇怪的;另一部分,則是每日面對著毫無熱情的生活,應付度日的老師們。
一位在中州教書多年的老師因怕被整肅,以不具名方式接受《報導者》訪問時表示,學校因為多年招生率低落,老師們不但有招生壓力,必須在週末休假時間到各高中招生,也10年未拿到年終獎金。——報導者
  且教師們,在收到這群外籍生時幾乎是沒有人與他們溝通過的。教師們工作熱情早已被磨滅,又被塞進大量的工作量,不難理解,教師選擇了放生。
  這樣的中州科大像是一艘即將沈沒的船,掌舵者沒有思考怎麼修理、怎麼將船上的人安全轉移到不會沈沒的船上,反而是誘拐無知的人和他們一起上船,還要他們交出身上最有價值的物品,綁在船上,填補漏洞。

如果沒有這份報導⋯⋯

  這些來自非洲、東南亞的學生寧願背債來到台灣,為的是自己和背後的家鄉,為的是一個投資在未來的機會。這件事如果沒有勇敢站出來的學生、如果沒有願意揭發的媒體,那麼他們的未來將會被中州科技大學埋葬在無止盡的勞力工作裡,這是完全可以預期的。
  也許有幾位老師可能主動協助過外籍生,但更多的是覺得奇怪而什麼都不作的旁觀者,但其實身在那樣的環境裡,不願意去挑破真相,只不過是在逃避。或者他們真的各處室沒溝通好,但一定有人覺得不對勁、一定有人知道某個環節有問題,可是沒有人跳出來為了這些在異鄉、且語言不通的學生們說話。
  接受報導者訪問的學生們,在中州待了三年,一群外籍學生沒有接受良好的中文教學就被丟到中文授課的課堂,然後每週都有三天在大夜班,累的不行還要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不尊重的對待,我也不信沒有老師是知道他們的情況。
  別人來到台灣是感受到人們的熱情和善良,他們來到的台灣是我們最黑暗的那一面,身為台灣人的我,深深感受到了羞恥感。究竟是從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才會造就出了這樣的學校?
  關於這件事的後續可以參考此篇文章:Collines轉校遭中州「追殺」,教育部:停止玩弄對方!

關於報導者

  不知道正在閱讀的你們,在這之前有沒有看過他們?
  其實我也是為了這篇文章,才深入的去了解他們。在這之前我閱讀過幾篇他們的報導,對他們新聞內容的深度、品質,也一直有著好感。在寫這篇的當下,我才知道他們非營利的團體,而且很有趣的是我看到他們的工作倫理規範,明明白白的寫在了成員介紹的下方。
「財團法人報導者文化基金會」 董事會通過下列工作倫理規範:
基金會董監事不得涉入與干預《 報導者》 任何新聞處理個案與新聞內容。
所有捐款者皆秉持「 三不原則」: 不擁有、 不干預、 不回收,《 報導者》 任何新聞處理皆不受捐款者影響。
新聞處理內容若涉及上述兩條文,由監察人監督內容是否維持獨立自主。
凡基金會專職人員,在外不得有任何支領固定酬勞之兼職;除經基金會同意,不得於商業媒體撰寫文稿。

結語

  如果可以請你們追蹤報導者,也持續追蹤這件事的後續,一個議題的改善,需要你我持續的關注,形成輿論才有辦法促使能改變的人,做出良好的決定。
  這也是我當初想創立《兩性教育與我們》的原因之一,有人持續地跟進,才能擴大聲音,才能讓意見被聽到。
  希望台灣這個社會能夠更好,是在自我救贖或是打抱不平的出發點遠望,共同的唯一目標。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按個愛心,也歡迎至我的臉書粉絲專頁閱讀時光按讚追蹤。 或是追蹤我的IG帳號 @daybooks2020 跟著我用一句話和幾張照片認識一本書。 我會不定期更新文章資訊,也歡迎你們前來交流。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