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05|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在逐漸累聚的陰影中回望--訪Che Chen 2018.3.20

〈三日月〉(展覽作品)
〈三日月〉(展覽作品)
提問人:黃尖、老B 撰稿:黃尖 訪問時間:2018/3/20 「所以說,妳會覺得自己的畫是『難解』的嗎?」
「不會......怎麼辦?」
「哈哈哈哈,什麼怎麼辦?」
談話的起始是認知不對稱引發的荒謬喜感,以及它們沾黏的在場者的情緒。後者太細微了,很難一眼就看出形貌,為它們冠上稱呼。也許我們四周的作品也同樣曖昧:代針筆織出的陰影之城,遠眺是內凹深邃的,近看像是未滲血的刀痕的集合。畫中物巨大但輕盈,煙霧般不具實體。獨立於被裝飾體而重生或死亡的裝飾品。似偶的人,投射在夢境中的扭曲成像。
「別人給我的評語常常讓我自己嚇一跳,因為跟我自己的看法有很大的出入。比方說有人用『恐怖』來形容我的作品,但我自己並沒有刻意去營造那個效果,或懷著恐怖創作。反而覺得,這一切都已經是轉化過的產物了。也許一開始創作的起點確實是某個難以對別人訴說的念頭,不過對我而言,畫成畫就是『使它能夠被他人接受』的手段。我並不希望別人把我看成籠罩在負面情緒裡的創作者,和我產生距離感。我畫景物、物件也許都是為了縮短這個距離。」
大阪街景。(非展出作品)
景物,絕對是貫穿陳澈創作的關鍵字之一。雖然一開始和多數同年代的創作者相同,最早開始畫畫都是受到日本動畫、漫畫的影響,然而陳澈與他人不同的是,比起追求人物的極致美型,她描繪的「景」與「物」似乎更是畫面氛圍的重心。「我想這是因為當我在回想一個回憶的時候,最鮮明的往往都是那裡的場景而不是存在那裡的人吧。景與物對我來說,更能夠當作符號來使用。」早在開始展示單幅作品或前往英國讀大學之前,她便發表了第一本漫畫zine《蟲洞博士》,往後發展出角色同一但劇情獨立的系列作品。《蟲洞博士》第一、第二集仍有顯著的漫遊性和形式上的封閉性結局:獨眼助手穿梭於幽冥空間,遭逢各種奇人異事,完成蟲洞博士的交辦事項。這時期她的風格與《GARO》系統的另類日漫有異曲同工之妙。
《蟲洞博士》第二集內頁(已絕版)
而在Mangasick開店前,台北唯一讀得到《GARO》以及青林堂、青林工藝舍單行本的公共場所可能就是解放之聲了。「我在解放之聲發現那些漫畫後,利用去東京的機會收了丸尾末廣、駕籠真太郎等人的漫畫,還有一些耽美系的作品。讀到這些東西前,我其實沒在畫分格漫畫。那時候也很喜歡周依的作品,裡面收了一些對我而言有『祭壇』『小物件』感的畫面,觸發我去畫自己的『祭壇』與『小物件』。另外我也很喜歡植芝理一《謎狐怪童》裡頭密集物件的表現方式,和逆柱IMIRI的漫畫中角色不斷閒晃的感覺。」以上作品其實都沒有那麼直接地影響陳澈視覺風格的形成,但當中景物的存在感和表義豐富性想必是一大助力,支撐她往想前進的方向走去。
植芝理一《謎狐怪童》內頁
取得高中同等學歷後,陳澈便前往英國就讀布萊頓大學插畫系,進入學習邏輯完全不同於台灣的環境。「學校評價的並不是技術和成果,而是實驗、嘗試過程中的思路,甚至作品沒有完成也沒有關係,只要創作發想過程夠豐富即可。光是畫出一張完成度很高的作品交差並不會獲得老師的認可,如果那麼做,在他們眼中你等於只嘗試了一次。如果只是要練習,私下自己畫就可以了,不需要來學校。來學校就是為了討論交流的。對他們來說,創作就是思考。這些觀點一開始也讓我感到衝擊。」在老師的鼓勵下,她也開始頻繁地畫速寫本,以學校圖書館偶然發現時裝史、古怪圖鑑為練習對象,例如英國最早的百貨商推出的玩具的型錄、世界民俗玩具、珠寶、俄羅斯王朝的珍寶等等,漸漸琢磨出裝飾性強烈的畫面風格。東方咒術與西方虛象合一,衍生出此次展覽呈現的風格。
陳澈欣賞的版畫藝術家Giovanni Battista Piranesi
Magician's Practice(非展出作品)
「會覺得這些畫作是無意識的反映,或一個陳述,或一個謎語嗎?」 「除了某些具備隨機性、沒事先決定構圖的作品外,其他都是我意念的轉化物。能像撿破爛那樣回收一些情緒渣滓再利用,我覺得是很棒的事情(笑)。在這些作品上我非常注重構圖的經營,以及光影層次的延展。某些作品內嵌有文字,我是用『供奉』的感覺在處理它們,或者說,畫出一幀有字幕的截圖。畫的部份並不直接反映文字的內容,但還是會為文字設計構圖。」
站臺一號(展覽作品)
文字先行是陳澈畫作與漫畫中共通的異數。《蟲洞博士》系列第一、二集皆為意象濃稠的文字先被書寫出來,漫畫才依此為藍圖繪製。第三、四集於留學期間完成,使用中文的頻繁度極低,圖像自然先於文字浮現。不過在第五集的〈十二月三十一〉,她再度利用大量採集而來的語言碎屑拼貼出一團不和諧音,和死亡的陰影一同包圍主角。
短篇漫畫〈十二月三十一〉
「小時候聽到旁人講的話幾乎都會記住,或者說我想記住的話都會記得,在一天結束後全部都還回想得起來,可以寫出來。後來覺得太煩了,會有意識地去避免這件事,不過〈十二月三十一〉這篇就是重新去蒐集我所聽到的話語,安排不同角色隨機地去訴說。不知道為什麼,這些文字讓我想到斯凡克梅耶奎氏兄弟的偶戲,偶戲裡那些喀啦喀啦的聲響或是咒語。它不是情感或意義的寄託對象,而像是教條或籤詩--它們原本應該是有溫度的,但我想透過作品讓它們失溫,冰冷得像教條或籤詩。」
這也許就是陳澈作品對部份觀者產生壓迫感的原因所在,表面的乾、冷、硬封死了觀者獲得立即性慰藉和祝福的可能。不過有趣的是,她同時也用另一個譬喻來形容作品:煮過的,處理過的。乍見矛盾,也許不然。烹調並冷卻可通往長久的保存,晚歸者、迷途者、落單者將能在穿過風暴後嚐到平靜。

(公休日營業時間已調整,請參照最新公告)

陳澈個展「權宜之計」
長著眼睛,王冠,月亮,花, 「權宜之計」是一架覺得行不通也不能停下來的機器, 被害怕錯過些什麼的恐懼驅動,無標的地前進。
平常生活的時候,所有時間都被配與應當執行的任務,每個任務都有標準的步驟。唯一不因此無聊的方法,就是把這些步驟都改寫成劇本再覆、蓋、回、去。如果生活的組成實際上都是舞台、道具、演員、儀式,就不會那麼緊張了吧,就每天都是祭典了吧。
這樣不斷改寫每個日子的自動演算就是「權宜之計」。
☞ 畫家簡介 ☜
陳澈 Che Chen
2016年畢業於英國布萊頓大學插畫系。手繪作品常融合文字、象徵符號於畫面中,靈感來自建築史、時尚史、漫畫史。持續學習版畫、手工製書技法中,並以每年一本的速度,自費出版個人作品集蟲洞博士系列。
網站:https://drwormholes.myportfolio.com/
ig:@drwormholes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Mangasick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