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6|閱讀時間 ‧ 約 14 分鐘

【魏晉風雲-東吳最後名將:陸抗】

在東漢與三國交界的時代,有三個普遍被認為軍師的將軍,堪稱當代的最強者。
魏有司馬懿,蜀有諸葛亮。
吳有陸遜。

陸遜是最早闖出名號來的。
設計關羽,大敗劉備。

陸遜的出山,昭示著世代的交替。
可惜陸遜從來沒有像另外兩人那般權傾天下。

陸遜一直被孫權猜忌著,最後被人列了二十條罪狀。
孫權雖未治罪,但也責怪陸遜。

為國效忠卻換來如此下場,陸遜悲憤而卒。
他的長子陸延早夭,由次子陸抗承襲了他的江陵侯爵位。

陸抗的母親,是孫權的姪女。
陸遜過世時,陸抗二十歲,擔任建武校尉。

東吳政治的特色,一般稱為「世族政治」。
表現在與其他兩國上最明顯的不同之處,就是孫權手下的大臣,基本上都可以養自己的私兵。

當時,陸抗帶了自家五千人馬,護送陸遜棺木返回吳郡,更經東吳首都建業。
五千兵是什麼樣的概念?
東漢末年,一個郡守能發動的遠征軍,大約就是五千。

陸抗的這個行為,如果發生在其他兩國,被視為反亂的可能性是相當高的。
不過孫權倒是沒什麼反應,坦然接見了陸抗,並再次拿出陸遜的二十條罪狀責問。

陸抗一條一條的侃侃而答,讓孫權也開始覺得,是自己誤信奸人,害死了陸遜。

此事揭過,孫權加封陸抗為立節中郎將,隔年前往柴桑替換威北將軍諸葛恪。
諸葛恪是要回去就任大將軍的。

五年後,二十六歲的陸抗因為生病返回建業,等病養好要再上前線時,孫權跟他說:「過去是我聽信讒言,對不起你們父子。這些記錄我都會燒掉,不讓別人知道。」

這個舉動有兩個意義。
第一是表現出孫權愛面子,第二則是表示,對外昭告東吳諸臣,孫權與陸家之間完全沒有摩擦。

事實上,這一年,孫權也中風了,他多少有預感自己命不久矣。
穩定陸抗的地位,就是穩定孫家的政權。

陳壽前面其實埋了一個伏筆:陸抗跟諸葛恪換防的時候,陸抗的陣地建得固若金湯,而諸葛恪的陣地則殘破不堪。
對於這件事,諸葛恪是覺得有些丟臉的。

而隨著隔年孫權過世,諸葛恪成為了東吳最高實權者。
那麼,陸抗的地位就顯得有些尷尬了。

「建興元年,拜奮威將軍。」

這是一個小小有趣的事情聊一下。
在吳書帝王傳裡,其實你不會看到「建興」這個年號。

但從臣子諸將傳中,則可以還原出「建興」是吳主孫亮的第一個年號。
僅兩年。

孫亮就是孫權的繼承人,這兩年也是諸葛恪當權之時。

奮威將軍是西漢元帝的發明,當時的職責在於「掌北軍五校出征」。
有點類似後來東漢以中郎將、騎都尉帶禁軍出征的概念。

是的,基本上劉秀的東漢沒有這個職務,直到末年王允又復用。
那個奮威將軍就是呂布。
後來袁紹則有任命韓馥(不給兵),後轉給沮授。曹操也任命過公孫度(但不受)。

三國時代,蜀漢一個馬忠。曹魏有記錄的只有鄧展,滿寵,陳泰。孫吳則是多到滿地爬。
這跟軍制有關,蜀漢的中央軍出動,都是受諸葛亮這個等級直接管轄:馬忠當時是平南土叛亂領奮威。

那聽起來陸抗很中央,很優秀囉?
事實上,孫權剛過世的奮威將軍,是諸葛恪的弟弟諸葛融。

由於諸葛兄弟北伐曹魏,孫峻趁機奪權,在諸葛兄弟敗戰後返回將二人誅殺。
陸抗的奮威將軍,應該是這麼來的。

簡單說,那短短一句,旨在說明陸抗未得諸葛恪重用,但接下來的權相孫峻孫綝,似乎就不排斥對陸抗釋出善意了。

吳帝孫亮太平二年,適逢曹魏淮南第三叛起。
為將諸葛誕對東吳稱臣,孫綝派出大軍要接收壽春。

陸抗也在此時被拜為柴桑督領兵北上,有戰功。
但此戰畢竟後方不安,孫綝最終仍是決定捨棄諸葛誕等人,殺掉己方大將朱異後,回家打政治鬥爭了。

孫綝這個決定,我們可以從側面觀察得知,陸抗是反對的。
綝要異相見,將往,恐陸抗止之,異曰:「子通,家人耳,當何所疑乎!」遂往。綝使力人於坐上取之。異曰:「我吳國忠臣,有何罪乎?」乃拉殺之。

更不要說,孫綝是回頭去殺皇帝來著。

陸抗再次被冷凍,不過新帝孫休不是省油的燈,與張布丁奉等人掀起政變,奪回政權。
丁奉本是合肥線戰將,經此一變,更升大將軍,假節領徐州牧。

老將丁奉腦袋清楚得很,認為應讓陸抗回歸荊州……那是他父親陸遜經營多年的地方。
事實上,丁奉也曾是陸遜下屬,沒意外也參加過夷陵之戰。
對於陸遜,丁奉只怕是敬為天人。

丁奉的軍職提高,讓陸家很是重返榮耀。
除了陸抗轉督西陵(自關羽瀨至白帝城,大半個南荊州的意思),陸凱也假節領豫州牧。

是的,一直以來,陸抗的堂兄陸凱,差不多就是高了陸抗半籌的程度。
東吳的政局混亂且複雜,大概也可以注意到的是,諸葛恪基本上對於江東世家都有進行打壓。

除了顧家之外。

這個起源跟東吳著名的「二宮之爭」相當有關。
但不論如何,從丁奉成為大將軍之後,東吳世家的勢力就慢慢恢復。
當然,也不排除跟「全氏」離開東吳有關。

吳帝孫休末年,魏國亡蜀,陸抗奉命帶兵攻打蜀地巴東,想要趁蜀國覆滅之際分一杯羹。
但蜀將羅憲拚死抵抗,更決意降魏,請魏軍來救。

最終,陸抗等吳軍無功而返。
也就在此時,孫休過世了。

繼任的孫皓與權相翻臉,繼續重用軍派。
陸抗跟陸凱分別升任鎮軍大將軍與鎮西大將軍,各領益州牧與荊州牧。

很明顯,孫皓的願想,是要陸抗進軍益州。

孫皓跟司馬昭保持著良好關係,司馬炎篡魏後,孫皓也派使者北上,參加司馬懿等入宗廟的大典。
但司馬炎不賣這個面子。

使者回返後,表示應該攻打晉朝。
陸凱雖表示反對,但孫皓仍是躍躍欲試。

兩年後,孫皓派丁奉叩關,晉吳關係進一步惡化。
隔年,陸凱過世,陸抗再次一肩扛起荊州南部長江流域一帶的防務,一如他的父親陸遜。

而他也像陸遜一樣,動不動就上書皇帝,針砭時政。
不過孫皓跟孫權不一樣,他才懶得理會陸抗。

又過了兩三年,陸抗治下的西陵督步闡意欲降晉,陸抗即奉命征討。
陸抗派出了三支部隊前往西陵城,並且開始下令西陵周遭的軍營建築防禦工事,加強戒備。

各地都傳來回報,表示步闡正被圍攻,晉軍也未前來救援。如今卻要如同戰時一樣勞動作息,對士氣民心都是一個打擊。

陸抗答:「西陵是我所規劃建築的,城防堅固,糧食充足,一時三刻不可能攻下。而晉軍早晚會到,若是無備,到時反遭內外夾殺。」
諸將又有話說:「那我們何不加緊進攻,先除內患?」

陸抗先是不許,但大家吵得兇了,他只能讓靠近蜀地的宜都太守先給大家做個示範。
果然,對戰局並沒有什麼幫助,而大家才只好乖乖的加緊守備。

不久,晉車騎將軍羊祜,果然從荊州線率軍南下,直指江陵城。
這就是一般所謂的「西陵之戰」。

羊祜上場,自然只有陸抗親自抵禦,這不只是我們未來人的想法。

當時諸將都認為,陸抗身為總指揮,應該親上火線迎戰,反正西陵叛軍被圍得都沒氣了嘛。
這又是東吳特有的玩法--因為世族政治,地方諸將的兵士,都是自己的子弟兵,大家對於拿自己的兵去打仗是很肉疼的。

這個區別詳細說一下。
三國當然都有中央軍跟地方兵,這是東漢末年就建立的體制。
但漢魏蜀,基本上都是中央軍出動,可以徵召地方兵匯流,統一編制指揮。
東吳則是中央軍出動,地方兵仍歸地方官管轄。類似十八路諸侯討董那樣。

吳帝也好,派下去的大督也好,都只是「盟主」、「盟軍統帥」。
盟軍將領不服指揮,那不是軍事問題,而是「國際問題」,不能靠軍法來解決。

整個吳國,其實就比較像是一個「合眾國」,而不是秦漢這種帝國。
對,合眾國不是孫權發明的,基本上就是周朝以前,中國的國家架構類型。

那陸抗表示:「江陵城固兵足,一時三刻沒有危險。要知道,萬一被西陵叛軍殺出來,武陵諸蠻必有異動……相比之下,就算丟了江陵,也不過就是讓晉軍孤軍深入。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雖然陸抗仍是坐鎮西陵,但他也對江陵督下達了戰術。

第一步,就是築堤防控制水勢。
集水放水,淹沒平地,讓北方下來的晉軍,沒辦法用陸軍來前進運糧。

羊祜停止前進,開始造浮船來準備運糧,並且放出風聲,表示要先攻打吳軍堤防,來恢復陸路暢通。
陸抗收到消息,傳令江陵軍:「他想打?那我們就自己打破吧。」

江陵諸將完全猜不透陸抗在想什麼,但怎麼勸說,這個陸抗都跟他爸一樣,死也不聽,只好照辦。

原來,陸抗認為羊祜不可能停止前進,必定只是裝腔作勢,希望吳軍死守水攻戰術,讓晉軍能順利的以水路前行。
等到吳軍敲毀大壩,水勢持續了一陣子之後,突然完全乾涸,靠浮船前進到當陽長坂坡一帶的晉軍,就又卡死了。
回頭調馬造車,自不待言。

但這畢竟也只是拖延戰術而已。

羊祜下令兵分三路進攻,同時襲擊西陵,江陵,並從蜀地調動部隊進軍。
可要說到水戰,吳軍是專門,陸家更是專門中的專門。

水戰,船艦最重要的功能在於運輸。
什麼船撞船啦,射弓箭啦,甲板白兵戰啦,對於長江水戰都只是「輔助」。

那應該注意什麼呢?
注意水有兩岸。

防守兩岸,讓敵船部隊不得登岸,這就是陸抗的防禦重點了。

但無論如何,西陵之戰的起因是「叛亂」,而非「侵攻」。
東吳內部的不平靜,是無法遏止的潮流。

很快的,吳軍底下又有人投降晉軍。
這是西陵戰線的事,消息很快傳入陸抗耳中。

陸抗決定將計就計:投降者乃宿將,必然知道西陵吳軍最弱之處。
那麼,就針對這個地方設計吧。

在陸抗的精心謀劃與努力奮戰之下,吳軍給予晉軍迎頭痛擊。
但為了預防叛軍趁機湧出,陸抗並未趕盡殺絕,只待敵軍退去,再一口氣攻下西陵。

這場吳末晉初的大戰,就這麼被陸抗平定了。

陸抗加拜都護,隔年升任大司馬,而晉車騎將軍羊祜則遭到貶官。
羊祜成了平南將軍,鎮守晉吳邊界,也就此開啟了兩人不一般的友情。

陸抗跟陸遜,其實頗有相似之處。
他們能夠在戰局中冷靜判斷,取出最有利的做法,而不在乎眾人的意見。

冷酷制勝,是陸家父子能鎮守荊州最重要的因素。

加上東吳朝廷,正是以暴虐殘酷當道的孫皓為帝……
羊祜,決定以德服人。

每次邊境交鋒,羊祜都是正面決戰,絕不安排伏兵。
如果將領有打算獻上狡計,羊祜就會叫他多喝兩杯,閉嘴吧。

陸抗也知道,經常告誡邊境軍民,「羊祜以德服人,我以暴制眾,都是為了避免彼此之間的戰爭而已。」
吳人知道羊祜善良,願意與晉人和平共處。
晉人知道陸抗殘暴,自然也不敢輕啟戰端。

陸抗一開始也是擔心,羊祜有什麼陰謀,就派人送酒給羊祜。
沒想到羊祜坦坦蕩蕩,直接就在使者面前開罈飲酒。

後來陸抗生病,羊祜送藥來,陸抗同樣服之不疑。

雙方軍民越來越確信,彼此的統帥能夠和平相處,大家也更樂得輕鬆。
收穫的時候,雙方互不侵犯。
如果有牛馬越過邊境,也是打聲招呼就送給對方。
打獵的時候,吳人如果看見獵物身上有晉人的弓箭,就會送到38度停戰線(誤)讓守軍轉交對方。

說到底,吳人晉人,那是你們官方在分。
這裡居住的,本來就都是荊州人啊。

不過,陸抗的冷酷凶暴是戰略需求,孫皓可不是了。
孫皓那個叫做「政治需求」。

邊境的和平,對於吳主孫皓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這就跟諸葛亮提倡北伐,或許是同一個道理。
劉備進入蜀地,封王稱帝,然後打了一個大敗仗。
當時巴蜀人心浮動,不知道該不該信任這個政權。

所以諸葛亮才要打孟獲(其實是雍闓,不過孟獲大家比較熟)。

北伐國策,則可以堅定大家團結一致。
而隨著諸葛亮一邊北伐,一邊整合國內,到蔣琬費禕時代,安定國內的呼聲已經逐漸起來。
以至於姜維北伐反而是受到不少反對聲浪的。

孫吳沒有整合,從來都沒有。

孫權即使對統一天下沒有興趣,仍要不時擺出「擴張領土」的姿態,來安撫江東世族。
安撫這些打仗不想上前線,封土定要分杯羹的傢伙。

同樣的,孫皓年間,世族非但沒有安份下來,更是處處進逼孫皓這個「天子」。
這導致孫皓不得不「暴虐」行事,否則他的勢力沒辦法穩住政權。

當然啦,這也呈現出孫皓智商有限。
不過也不能老拿每個人都去跟曹操跟諸葛亮比。

能夠想到強勢鎮壓,孫皓的智慧其實已經不算太差了。
你看陸抗還不是出這招?

但陸抗那邊收手了,不強勢了,還跟敵將好來好去。
你一個大司馬,江東第一大族這樣玩,下面的世家怎麼想?

孫皓自然要來找一下陸抗麻煩。
陸抗還回答:「夫一邑一鄉,不可以無信義之人,而況大國乎?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於祜無傷也。

國家總要有個講信義的人,不然豈不是跟大家說,羊祜好棒棒你們快去投降他吧。

這一巴掌可是狠狠打在孫皓臉上。
陸抗一直以來,跟陸遜很像,總是直諫皇帝,不講情面。

但孫皓沒有制他。

吳晉兩國的朝野輿論,都認為陸抗跟羊祜的行為,逾越了臣子的本份。
當時的晉朝主政派,也反對征伐東吳。

羊祜跟陸抗這兩個異類,就這樣有驚無險的又度過了一年。

西元274年,夏。
陸抗重病,上書吳主,強調西陵為荊州門戶,不可不慎。
最好能重新調整兵役,為西線增加至八萬守軍。
並應為儲君設立無兵權的輔政大臣,以待來日。

願國家休養生息,信賞必罰。
只恨不能與陛下共成大業。

秋,陸抗過世。

我們不知道,孫皓到底有沒有接受陸抗的建議。
而距離西晉滅吳,還有五年的時光。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阿前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