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雲-分裂的開端:《徙戎論》】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5 分鐘
raw-image

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
胡人侵入中原,殘殺我華夏百姓,迫使正統政權南遷,造成生靈塗炭的浩劫。

這大概是每個受過現代教育的人,都能說出的印象。

不過隨著我們一路從《後漢書》、《三國志》、《晉書》看下來,首先就要知道一件事。
西晉末年,匈奴羯氐羌,統統不是外國人。

大家都合法的居住在西晉統治的領域。

這麼說都有點客氣。
事實上,從西漢後期,宣帝中興開始,這些民族就是中國人了。

你還是可以稱西晉末年的事件為「五胡亂華」,但至少要知道,一開始,這就是一場內亂。
《三國志》也常常演的,曹操打烏丸,孫權戰山越,孔明伐南蠻……

都是內戰,不是外患。

然而,隨著晉武帝司馬炎的一統天下與過世,五胡華夏非一家的言論,逐漸在朝廷與社會中蔓延開來。
特別是「天子」齊萬年的出現。

不管是東漢初還是東漢末,「假天子」都沒少過。
就算不認識許昌,也會知道袁術。更不要說對魏晉道統而言的兩大劇賊:劉備與孫權。

但他們都是華夏,都是漢人。
齊萬年卻不是。

這是第一次「在中國與中原政權」對立的蠻族天子出現。

當然,不是第一次民族起義。
但卻對於接下來的動盪,有著重要的啟示。

胡人的皇帝,將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那華人有甚麼「領悟」?

一切的開端,就在江統所寫下的《徙戎論》中。

以下我盡可能的直接將《晉書》中所錄的《徙戎論》翻譯過來,供為參考。

------------------------------

人們所說的夷蠻戎狄,合稱為四夷。
三皇五帝時,這些蠻夷都住在最偏遠的地方。

《春秋》說,華夏民族居於內,蠻夷住在外。
這是因為我們的語言不通,貨幣不同,法律不同,習俗相異。

他們大多住在高山大河之外,一般人無法抵達的絕域。
或是崎嶇難行的險阻之地。

跟中國的領土,不相連接,雙方也不會往來干涉。
我們的稅賦勞役,他們不用參與;我們的記年記日,也跟他們沒有關係。

所以說:「天子有道,守在四夷。」

那我們怎麼會跟四夷扯上關係呢?
就是大禹征服天下時,西戎就來歸順了。
(編按,因為大禹本身是西戎人,但文本不敘)

在四夷之中,北狄跟西戎的性格最是貪婪又兇悍,弱肉強食。
(再按:對應本作當代的國族,其實就是鮮卑匈奴跟羌氐)

即使自古以來多有聖人治世,也無法完全開導馴化這些蠻夷,只能施以恩德來讓他們暫時順從。
(編按:送禮物的好聽說法)

蠻夷強大的時候,就連殷高宗、周文王也疲於應付。
高祖被困於白登,孝文皇帝在長安附近整兵備戰。
(編按:原文未註明「漢」,但這明顯是西漢皇帝事)

蠻夷衰弱的時候……比方周公時的「九譯之貢」,或是中宗時把匈奴單于納於朝廷(這又在說漢宣帝了)。
即使像元成二帝,我大中華式微,仍然能夠「四夷賓服」。

這不就是之前的作法有效嗎?
(編按:甚麼作法?看下去才會知道,兩漢到魏晉的行文邏輯大體都是這樣)

當匈奴說他們可以守邊塞,侯應上表不可。
當單于來到未央宮下跪,蕭望之也說不能把他們當臣子。

這就是說我們是「以有道之君」「牧」蠻夷。
應該要時常有所防備,保持著戒心來跟蠻夷相處。

即使他們磕頭送禮,仍不應放鬆邊疆的防守。
就算他們前來搶奪侵略,仍不應輕易出兵遠伐。

所求不過國境不要被攻破,讓國家內部能夠保持平安。

等到周天子失去統馭力,進入春秋戰國時代,蠻夷就闖入了我們的國家。
(編按:時間序接大禹那段,中間是作者在描述中國跟蠻夷,講爽了一發不可收拾)

有些諸侯,就試圖收買蠻夷來當作自己的戰力。
申侯引進犬戎攻打周王室。
晉襄公締結秦晉之好。(編按:原文此處不寫「晉」)

秦國跟晉國,最是大量引入各種蠻夷,侵害我中國領土。
還好有齊桓公出來維護正義,所以孔子說,管仲真是太偉大了。
(編按:管仲是齊桓公的宰相)

到了戰國時代,楚國併吞南蠻,晉國翦除陸渾,趙國學習胡人打退胡人,秦國消滅義渠……
(編按:邏輯開始錯亂了,但其實很多人都這樣的)

秦始皇雖然窮兵黷武,殘暴不仁,但我們也不應忽略他驅逐四夷,建立國界的偉大功績。

漢朝因此而都長安,這就是周以前的都城。
可惜王莽作亂,讓西都破敗荒蕪。(編按:本文作於西晉,首都為洛陽)

光武中興,以馬援為隴西太守,討伐叛亂的羌人,將他們的老弱婦孺移回關中三輔。
羌人跟華人雜處,幾年之後,摩擦就開始出現了。
畢竟羌胡的體格比較壯碩,卻受到漢人欺侮。

後來,鄧太后當政要打仗的時候,徵召羌氐來協助,就遭到了巨大的反抗。
兩個州的西戎,一起叛變。

大將軍鄧騭費盡力氣攻打,卻是讓羌氐四處流竄。
南入蜀漢(四川跟漢中),東掠趙魏(冀州河北),更侵河內(山東河南河北的交界)。
朝廷只能死守洛陽,不讓羌人攻入。

這場持續十年的大亂,讓蠻夷跟華夏人都喪失了許多性命。
(編按:《後漢書》中確實有此亂記載,但情況沒有這邊寫得嚴重)

你當然可以說,這是東漢沒有好的領導者,缺少優秀的將帥。
(編按:大亂中,鄧太后有加強取「將」的記錄)

但何嘗不是所謂的「寇發心腹,害起肘腋」?
這些災害跟賊寇就在我們的心腹要地,不是很容易出事嗎?(編按:這句我改的,繼續讓他高下去誰知道在公三小)

在那之後,餘燼不滅,動不動就有這些我國內部的蠻夷在造反。
雍涼更是成為我國之患。

整個東漢末年,關中地區再一次遭到了致命性的打擊。
(編按:董卓派跟馬騰系都是雍涼羌人,怪之有理)

但魏武皇帝並沒有放棄「利用」羌氐的想法,命令夏侯淵攻打蠻夷使他們屈服。
後來從漢中撤退,就把這些蠻夷帶了回去,藉以弱寇強國。
(編按:《三國志》說,曹操移出的漢中居民是與張魯友好的巴西人為主)

以當時來說,借用蠻族的力量來對抗蜀漢的蠻夷,不失為權宜之計,但終究非萬世之策。
(編按:萬世之策跟永動機是一樣的東西)

要知道,關中土壤肥沃,物產豐富,水利暢通,天然跟人工互為其利。
是帝王之都,怎麼會是蠻夷的居所呢?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戎狄志態,不與華同。」
(編按:經典名言,原句摘錄)

因為蠻夷的衰弱,就讓他們進入王畿,任憑我們的讀書人跟平民使喚,甚至欺壓,只是徒增蠻夷對我們的怨恨之氣。
而在我們「保護幫助」之下,再次壯盛起來的蠻夷,必然會報復長期以來的怨恨。

他們貪婪兇悍的本性,乘上了這怨毒的仇視之意,等我們虛弱的時候出手。
這時他們就居住在我們的身邊,根本無法防備。

釀成大害,也是在所必然。
而且根本就是「已經發生過的事情」啊。

所以,我們應該趁著現在國家武力足夠,一口氣將三輔雍州的羌人,移回到他們原本居住的隴西地區。
(編按:這裡有細說哪邊的羌該送還回哪邊,僅翻譯大致區域供參考)

一定要給他們足夠的旅費食糧,務必要讓他們能夠平安返回原本的部族。
然後再設置漢朝「屬國」、「撫夷」來進行管制即可。

西戎跟我晉人不雜處,各自有各自的家園。
既合乎古時候「四夷臣服」之意,也是未來更安穩的盛世之道。

就算「猾夏」有不軌之心,遠隔萬里,對我們的傷害也不會太深。
這不就是過去趙充國、馮奉世能夠以數萬兵力制住羌族的原因嗎?

「有征無戰,全軍獨克,雖有謀謨深計,廟勝遠圖,豈不以華夷異處,戎夏區別,要塞易守之故,得成其功也哉!」

最後一句留下原文,讓大家感受一下江統的文筆。
反正也沒甚麼內容,就是傳說中的「魏晉四六」漂亮廢話而已。

以上,是西晉人「江統」所著《徙戎論》的正文。
後面還有「Q&A」的部分。

問:
最近關中才剛發生禍亂,經歷兩年的兵災,動員十萬的百姓加入征戰。
更有連番而來的水旱災,穀物不熟,疫病橫行,孩子夭折,大人倒下……

如今好不容易除去了罪魁禍首,大家正在懺悔當初不該加入叛亂。
需要休養生息的百姓,就像需要雨水的作物。

我們正應安撫這些驚弓之鳥,你卻又要大興勞役,徵召這些人前往遠方。
把疲勞憔悴的老百姓,變成你自己猜忌的賊寇。
又要沒有飯吃的居民,供應這些人遠行的食糧。

只怕這些人還沒有抵達,就再次成為國家的禍害啊。

答:
這些狡猾的蠻夷,自己隨便稱王稱將軍,攻打我們合法的地方官員,是自古以來就如此。
而現在他們被打倒了,我們也累了。

看看啊,俘虜已老弱居多。
強壯的年輕人,要嘛投降要嘛逃跑。
(編按:投降表示已經成為「官方」,不是可憐老百姓)

而你們卻認為這是蠻夷感念我朝恩德來歸附?
他們就是窮途末路,生死大權操之在我朝,所以才會棄戰,怎麼會是甚麼「懺悔自己的過錯」?

原本安居樂業者,當然不想搬家。
可是現在決定權在我們,我們完全可以使用還沒解散的大軍來強制他們服從。

一旦發生衝突,這些蠻夷跟關中百姓就會變得完全無法共處。
這樣不是更會想要搬家嗎?

聖人賢者最注重策劃,要在沒有的時候動手去做。
混亂之前先開始整理。
道路使用之前鋪平。
德行還沒被眾人知道以前,就已經成功。
(編按:本意是已經完成德行的修養功夫,但直接翻「成功」會非常有趣)

次一等的,則是事情已經發生,仍能想辦法解決問題。
(編按:我覺得這種比較厲害耶)

而你們這些人,就連現在壞事告了一段落,還不想著改變制度來避免下一次的災禍。
寧可經常修車也不願意去整修車軌,到底是怎樣?

要知道,關中有居民百萬,其中半數都是戎狄。
只有搬遷需要糧食?繼續住下來也要啊!

這百萬人沒飯吃的,難道不是全關中的人一起養他?
有受到侵害的,難道不是全關中的一起保護他?

同樣都要消耗人力物力,你把一半的戎狄送回故鄉,他們的族人自然會幫助保護他們。
而他們所上繳的年貢,回來用在關中居民身上,豈不是更有效率?

大家都能各自安居樂業,不是兩全其美?

不願意及時做這些小事,而忘卻經世大業。
嫌棄幾天幾夜的勞苦,而留下世世代代的敵人。

這怎麼能夠成為「開物成務,創業垂統,崇其拓跡,謀及子孫者」?
(編按:其實就是繼往開來啦)

以上,主論西戎(羌氐),後面江統還寫了一下匈奴簡史。
點評:這個更危險。(而且還送不回家)

最後還加了幾行說「滎陽句驪」人,「但顧其微弱勢力不陳耳」。
意思是高句驪也沒多厲害,現在不用煩惱。

------------------------------

歧視這件事的本身,是無所不在的。
不管有多少資料,都不足以判斷兩漢西晉的人們對於「胡漢之分」的看法與比例。

但有一個部分是可以簡單有效來觀察的,也就是政府與法律。

今天的美國,有人歧視黑人,有人不歧視,有人歧視歧視者。
但聯邦政府的態度是明顯的。

而前一任總統才靠著「我們就是要歧視」打贏選戰。

比喻來感受一下「政府帶風向」的部分。
一個有效政府才能帶,當政府帶不動風向的時候,也就是這個政府要崩壞的時候。

所以沒有政府不會試著去帶風向,所謂的民主自由也只是迎合風向的一種方式罷了。

題外話總是太多。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徙戎論》的背景,建立在政府不鼓勵「區分胡漢」之上。

還是要再次強調,「戎」是西戎,並不是「所有的胡人」。
但江統確實是「以西戎為例」,檢討所有境內胡人。

Q&A的部分,也顯示出此文確實發於齊萬年之亂後。
這是時間背景的部分。

個人背景上,江統的儒家成分是相對高的。
他引用孔子與春秋,把「漢」與「晉」視為相同--這是講究道統的表現。

補充一下,東漢到西晉在講學派,不是像戰國諸子百家,你去哪一子哪一家上課拜師。
而是你所讀的書,所寫的文章,偏向過去哪一家學派的中心思想。

那就好像你看了《獵人》覺得很棒,下一套會先去找《幽遊白書》來看。

不是家學淵源的士族,一個人一生能讀個十套書就很厲害啦。
這叫做基本人性下的時代差異。

江統這一套儒家思維下的「胡漢關係論」,有沒有道理?
當然有道理啦,這想法跟說法,到現在仍然十分流行。

簡單來說,《徙戎論》所陳述的就是:其實漢人一開始就瞧不起胡人。
為什麼?因為白人天生就比黑人優秀啊。
但黑人會用他們強壯的體格來破壞法律傷害我們。

我不是說黑人壞,其實就是長期以來受到白人的欺壓,不被白人當人看,所造成的反動。
不管政府再怎麼粉飾太平,都無法改變雙方世代以來所積累的怨仇。

再不分開彼此,讓大家各自待在應該待的地方,必生大禍。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從來不是因為它真實。
就只是因為它「唬爛得合理」而已。

如果你還算是個現代人,你一定知道,不管什麼被欺壓的仇恨,都不會跟著基因遺傳。
「世代以來累積的XX」,就只是思想操作的一個常用手法而已。

重點是現在。

現在你被打了一巴掌,我告訴你你家世世代代都被他們家打巴掌,你就會超級超級生氣。
如果沒有「現在」,那些過去你阿嬤的故事,其實沒那麼重要。

使用歷史當作武器?台灣人應該是非常有「切身體會」的族群。

但這邊就可以注意到,江統的擔心並非無的放矢。
今天齊萬年可以炒作一波,明天自然有別人能再炒一波。

歷史就在那邊,文獻你也無法一次改掉。
大家都有自己的藏書,所以某政禁止藏書是很有經過思考的動作。
愚民為法家之先。

欺人為儒家之本。

《徙戎論》有個很可愛的部分,就是鬼打牆。
大禹是西戎出身,江統並沒有反對這個論點。

然後在那邊非我族類,你以前還是這個族類的百姓。
一邊歧視著蠻夷,一邊又說華人跟蠻夷的命都很重要。

比起那些高來高去的部分,我更應該關注《徙戎論》所提供的訊息。

江統這麼鬼打牆,除了他個人的性格與流派影響,相信他身邊的知識份子氛圍一定也有著「胡漢平等」的價值觀。
今天如果我的論述是「普世價值」,那我可以省掉很多東西不寫,這篇文章也會被推爆。

但《徙戎論》明顯不是。

所以其實也不需要非議說晉惠帝愚昧,賈南風沒用。
《晉書》則說,十年後胡亂,才有很多人表示江統很有先見之明。

跟PTT在喊先知一樣。

相對來說,別說皇上不採納,當時嘲笑江統的人,恐怕還不少呢。
是的,反過來說,當然也有一定程度的關注者,否則誰能在十年之後翻出這篇文章喊先知呢?

這樣翻來覆去的意思就是:江統的《徙戎論》,打開了「胡漢之分」的風氣。

玄學清談的本意其實是「討論」。
到底是五胡四海本一家?(故意寫的不要問)
還是四夷就該住山上?

這個直到20世紀都還在爭論的話題,怎麼能不讓好議論的魏晉學者們蠢動?

越多人討論,議題的擴散就越廣。
有人支持,有人反對,這就是議題。

不是法令。

但隨著八王之亂的發動,法律跟政府的力量逐漸減弱。
議題,就將成為事實。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朔雪寒-avatar-img
2022/04/02
《徙戎論》可以說代表儒家思想往極端化走去的開端代表了,〈孟子.離婁下〉:「孟子曰:舜生於諸馮,遷於負夏,卒於鳴條,東夷之人也。文王生於岐周,卒於畢郢,西夷之人也。」孟子不避諱講儒家聖王來自蠻夷,然後江統在這邊說兩類人不要共處。缺乏融合民族的智慧,乾脆區隔開來省事一點!在往後看到唐朝、宋朝,儒家思想幾乎成了裹腳布,臭不可耐啊!江統這篇邏輯硬傷太多了,除了如你所說的鬼打牆的根本性矛盾,還有部分邏輯轉折過於突然。不過這就是儒家思想極端化過程中常見的邏輯,也不足為怪了,比起先秦諸子,是整個退化好幾萬步了。至少孟子還不會迴避聖王出身蠻夷的事實。但回想孔子他說了什麼?「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豈若匹夫匹婦之為諒也,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這不也是深刻的矛盾嗎?而且自己後來也跑到楚國想當官,只是剛好碰到楚昭王駕崩,預感到白公勝可能作亂,於是只好轉往其他國家。楚國正是孔子心中的蠻夷,這些種種做法,都是儒家思想根本性的矛盾。早期孟子也不受歡迎,直到唐朝開始取得絕對地位。這本身也是一個挺諷刺的事情,儒家極端化後抬高孟子,卻把孟子講聖王出身的段落加以遺忘了!哈哈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95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家中修繕或裝潢想要找各種小零件時,直接上網採買可以省去不少煩惱~看看Sylvia這回為了工地買了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簡單生活,從整理包包開始!我的三款愛用包+隨身小物清單開箱,一起來看看我每天都帶些什麼吧🌿✨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創作者營運專員/經理(Operations Specialist/Manager)將負責對平台成長及收入至關重要的 Partnership 夥伴創作者開發及營運。你將發揮對知識與內容變現、影響力變現的精準判斷力,找到你心中的潛力新星或有聲量的中大型創作者加入 vocus。
Thumbnail
魏晉南北朝三百餘年的分裂局面,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描述,其一是南北地域的分裂,東晉及統稱為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個政權屬於南方政權,朝代的更替是政治鬥爭的結果,但制度及文化是一脈相承的,與北方政權各據一方。其二是胡漢種族的對峙,晉室南渡後,北方成為五胡爭霸的場地,最終由鮮卑族勝出,先有統一北方的北魏,其
Thumbnail
魏晉南北朝三百餘年的分裂局面,可以從兩個角度來描述,其一是南北地域的分裂,東晉及統稱為南朝的宋、齊、梁、陳四個政權屬於南方政權,朝代的更替是政治鬥爭的結果,但制度及文化是一脈相承的,與北方政權各據一方。其二是胡漢種族的對峙,晉室南渡後,北方成為五胡爭霸的場地,最終由鮮卑族勝出,先有統一北方的北魏,其
Thumbnail
秦漢魏晉南北朝。 秦漢三國晉。 東漢末年,有一個三國時代。因晉承魏統,一統天下,故又稱魏晉,不說三國。 而南北朝末年,同樣勢分三國。 隋承周統,一統天下。 所以,南北三國的史書,只有《周書》是以正史規格寫成。 另外兩國就跟「國志」差不多。 差別在哪呢?
Thumbnail
秦漢魏晉南北朝。 秦漢三國晉。 東漢末年,有一個三國時代。因晉承魏統,一統天下,故又稱魏晉,不說三國。 而南北朝末年,同樣勢分三國。 隋承周統,一統天下。 所以,南北三國的史書,只有《周書》是以正史規格寫成。 另外兩國就跟「國志」差不多。 差別在哪呢?
Thumbnail
這裡情況主要是想以文化的認同來融攝種族的異類,但在現實上並沒成功,直到明太祖起兵倒元,乃根據民眾仇視元人的心理,而強調種族與文化的尊卑,其〈諭中原檄〉云:
Thumbnail
這裡情況主要是想以文化的認同來融攝種族的異類,但在現實上並沒成功,直到明太祖起兵倒元,乃根據民眾仇視元人的心理,而強調種族與文化的尊卑,其〈諭中原檄〉云:
Thumbnail
西元365年,大秦,大燕,與東晉,再次於神州大陸上,搬演了三國演義。 威勢正盛的大燕,從東晉手上取回洛陽,更襲許昌,並且向西陳兵。 東晉展開北伐已有多年,但未入侵關中大秦,只與慕容大燕征戰不休。 如今燕軍南下,大秦也緊張起來。 苻堅也算是東線戰將出身,遂點兵親上前線以備。 又稱「五公之亂」。
Thumbnail
西元365年,大秦,大燕,與東晉,再次於神州大陸上,搬演了三國演義。 威勢正盛的大燕,從東晉手上取回洛陽,更襲許昌,並且向西陳兵。 東晉展開北伐已有多年,但未入侵關中大秦,只與慕容大燕征戰不休。 如今燕軍南下,大秦也緊張起來。 苻堅也算是東線戰將出身,遂點兵親上前線以備。 又稱「五公之亂」。
Thumbnail
東亞國際第三彈。 看過了西域匈奴,鮮卑烏桓,怎麼能錯過傳說中的東北與朝鮮呢? 朝鮮,現代台灣人稱之為「北韓」。 南邊的其實才是「大韓民國」。 中國怎麼看這段歷史?朝鮮怎麼看這段歷史? 大韓民國又是如何解讀的? 同樣的角度,不同的歷史。 不一定發生在不同的史書中喔。
Thumbnail
東亞國際第三彈。 看過了西域匈奴,鮮卑烏桓,怎麼能錯過傳說中的東北與朝鮮呢? 朝鮮,現代台灣人稱之為「北韓」。 南邊的其實才是「大韓民國」。 中國怎麼看這段歷史?朝鮮怎麼看這段歷史? 大韓民國又是如何解讀的? 同樣的角度,不同的歷史。 不一定發生在不同的史書中喔。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