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雲-東吳最後名將:陸抗】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4 分鐘
raw-image

在東漢與三國交界的時代,有三個普遍被認為軍師的將軍,堪稱當代的最強者。
魏有司馬懿,蜀有諸葛亮。
吳有陸遜。

陸遜是最早闖出名號來的。
設計關羽,大敗劉備。

陸遜的出山,昭示著世代的交替。
可惜陸遜從來沒有像另外兩人那般權傾天下。

陸遜一直被孫權猜忌著,最後被人列了二十條罪狀。
孫權雖未治罪,但也責怪陸遜。

為國效忠卻換來如此下場,陸遜悲憤而卒。
他的長子陸延早夭,由次子陸抗承襲了他的江陵侯爵位。

陸抗的母親,是孫權的姪女。
陸遜過世時,陸抗二十歲,擔任建武校尉。

東吳政治的特色,一般稱為「世族政治」。
表現在與其他兩國上最明顯的不同之處,就是孫權手下的大臣,基本上都可以養自己的私兵。

當時,陸抗帶了自家五千人馬,護送陸遜棺木返回吳郡,更經東吳首都建業。
五千兵是什麼樣的概念?
東漢末年,一個郡守能發動的遠征軍,大約就是五千。

陸抗的這個行為,如果發生在其他兩國,被視為反亂的可能性是相當高的。
不過孫權倒是沒什麼反應,坦然接見了陸抗,並再次拿出陸遜的二十條罪狀責問。

陸抗一條一條的侃侃而答,讓孫權也開始覺得,是自己誤信奸人,害死了陸遜。

此事揭過,孫權加封陸抗為立節中郎將,隔年前往柴桑替換威北將軍諸葛恪。
諸葛恪是要回去就任大將軍的。

五年後,二十六歲的陸抗因為生病返回建業,等病養好要再上前線時,孫權跟他說:「過去是我聽信讒言,對不起你們父子。這些記錄我都會燒掉,不讓別人知道。」

這個舉動有兩個意義。
第一是表現出孫權愛面子,第二則是表示,對外昭告東吳諸臣,孫權與陸家之間完全沒有摩擦。

事實上,這一年,孫權也中風了,他多少有預感自己命不久矣。
穩定陸抗的地位,就是穩定孫家的政權。

陳壽前面其實埋了一個伏筆:陸抗跟諸葛恪換防的時候,陸抗的陣地建得固若金湯,而諸葛恪的陣地則殘破不堪。
對於這件事,諸葛恪是覺得有些丟臉的。

而隨著隔年孫權過世,諸葛恪成為了東吳最高實權者。
那麼,陸抗的地位就顯得有些尷尬了。

「建興元年,拜奮威將軍。」

這是一個小小有趣的事情聊一下。
在吳書帝王傳裡,其實你不會看到「建興」這個年號。

但從臣子諸將傳中,則可以還原出「建興」是吳主孫亮的第一個年號。
僅兩年。

孫亮就是孫權的繼承人,這兩年也是諸葛恪當權之時。

奮威將軍是西漢元帝的發明,當時的職責在於「掌北軍五校出征」。
有點類似後來東漢以中郎將、騎都尉帶禁軍出征的概念。

是的,基本上劉秀的東漢沒有這個職務,直到末年王允又復用。
那個奮威將軍就是呂布。
後來袁紹則有任命韓馥(不給兵),後轉給沮授。曹操也任命過公孫度(但不受)。

三國時代,蜀漢一個馬忠。曹魏有記錄的只有鄧展,滿寵,陳泰。孫吳則是多到滿地爬。
這跟軍制有關,蜀漢的中央軍出動,都是受諸葛亮這個等級直接管轄:馬忠當時是平南土叛亂領奮威。

那聽起來陸抗很中央,很優秀囉?
事實上,孫權剛過世的奮威將軍,是諸葛恪的弟弟諸葛融。

由於諸葛兄弟北伐曹魏,孫峻趁機奪權,在諸葛兄弟敗戰後返回將二人誅殺。
陸抗的奮威將軍,應該是這麼來的。

簡單說,那短短一句,旨在說明陸抗未得諸葛恪重用,但接下來的權相孫峻孫綝,似乎就不排斥對陸抗釋出善意了。

吳帝孫亮太平二年,適逢曹魏淮南第三叛起。
為將諸葛誕對東吳稱臣,孫綝派出大軍要接收壽春。

陸抗也在此時被拜為柴桑督領兵北上,有戰功。
但此戰畢竟後方不安,孫綝最終仍是決定捨棄諸葛誕等人,殺掉己方大將朱異後,回家打政治鬥爭了。

孫綝這個決定,我們可以從側面觀察得知,陸抗是反對的。
綝要異相見,將往,恐陸抗止之,異曰:「子通,家人耳,當何所疑乎!」遂往。綝使力人於坐上取之。異曰:「我吳國忠臣,有何罪乎?」乃拉殺之。

更不要說,孫綝是回頭去殺皇帝來著。

陸抗再次被冷凍,不過新帝孫休不是省油的燈,與張布丁奉等人掀起政變,奪回政權。
丁奉本是合肥線戰將,經此一變,更升大將軍,假節領徐州牧。

老將丁奉腦袋清楚得很,認為應讓陸抗回歸荊州……那是他父親陸遜經營多年的地方。
事實上,丁奉也曾是陸遜下屬,沒意外也參加過夷陵之戰。
對於陸遜,丁奉只怕是敬為天人。

丁奉的軍職提高,讓陸家很是重返榮耀。
除了陸抗轉督西陵(自關羽瀨至白帝城,大半個南荊州的意思),陸凱也假節領豫州牧。

是的,一直以來,陸抗的堂兄陸凱,差不多就是高了陸抗半籌的程度。
東吳的政局混亂且複雜,大概也可以注意到的是,諸葛恪基本上對於江東世家都有進行打壓。

除了顧家之外。

這個起源跟東吳著名的「二宮之爭」相當有關。
但不論如何,從丁奉成為大將軍之後,東吳世家的勢力就慢慢恢復。
當然,也不排除跟「全氏」離開東吳有關。

吳帝孫休末年,魏國亡蜀,陸抗奉命帶兵攻打蜀地巴東,想要趁蜀國覆滅之際分一杯羹。
但蜀將羅憲拚死抵抗,更決意降魏,請魏軍來救。

最終,陸抗等吳軍無功而返。
也就在此時,孫休過世了。

繼任的孫皓與權相翻臉,繼續重用軍派。
陸抗跟陸凱分別升任鎮軍大將軍與鎮西大將軍,各領益州牧與荊州牧。

很明顯,孫皓的願想,是要陸抗進軍益州。

孫皓跟司馬昭保持著良好關係,司馬炎篡魏後,孫皓也派使者北上,參加司馬懿等入宗廟的大典。
但司馬炎不賣這個面子。

使者回返後,表示應該攻打晉朝。
陸凱雖表示反對,但孫皓仍是躍躍欲試。

兩年後,孫皓派丁奉叩關,晉吳關係進一步惡化。
隔年,陸凱過世,陸抗再次一肩扛起荊州南部長江流域一帶的防務,一如他的父親陸遜。

而他也像陸遜一樣,動不動就上書皇帝,針砭時政。
不過孫皓跟孫權不一樣,他才懶得理會陸抗。

又過了兩三年,陸抗治下的西陵督步闡意欲降晉,陸抗即奉命征討。
陸抗派出了三支部隊前往西陵城,並且開始下令西陵周遭的軍營建築防禦工事,加強戒備。

各地都傳來回報,表示步闡正被圍攻,晉軍也未前來救援。如今卻要如同戰時一樣勞動作息,對士氣民心都是一個打擊。

陸抗答:「西陵是我所規劃建築的,城防堅固,糧食充足,一時三刻不可能攻下。而晉軍早晚會到,若是無備,到時反遭內外夾殺。」
諸將又有話說:「那我們何不加緊進攻,先除內患?」

陸抗先是不許,但大家吵得兇了,他只能讓靠近蜀地的宜都太守先給大家做個示範。
果然,對戰局並沒有什麼幫助,而大家才只好乖乖的加緊守備。

不久,晉車騎將軍羊祜,果然從荊州線率軍南下,直指江陵城。
這就是一般所謂的「西陵之戰」。

羊祜上場,自然只有陸抗親自抵禦,這不只是我們未來人的想法。

當時諸將都認為,陸抗身為總指揮,應該親上火線迎戰,反正西陵叛軍被圍得都沒氣了嘛。
這又是東吳特有的玩法--因為世族政治,地方諸將的兵士,都是自己的子弟兵,大家對於拿自己的兵去打仗是很肉疼的。

這個區別詳細說一下。
三國當然都有中央軍跟地方兵,這是東漢末年就建立的體制。
但漢魏蜀,基本上都是中央軍出動,可以徵召地方兵匯流,統一編制指揮。
東吳則是中央軍出動,地方兵仍歸地方官管轄。類似十八路諸侯討董那樣。

吳帝也好,派下去的大督也好,都只是「盟主」、「盟軍統帥」。
盟軍將領不服指揮,那不是軍事問題,而是「國際問題」,不能靠軍法來解決。

整個吳國,其實就比較像是一個「合眾國」,而不是秦漢這種帝國。
對,合眾國不是孫權發明的,基本上就是周朝以前,中國的國家架構類型。

那陸抗表示:「江陵城固兵足,一時三刻沒有危險。要知道,萬一被西陵叛軍殺出來,武陵諸蠻必有異動……相比之下,就算丟了江陵,也不過就是讓晉軍孤軍深入。孰輕孰重,一目了然。」
雖然陸抗仍是坐鎮西陵,但他也對江陵督下達了戰術。

第一步,就是築堤防控制水勢。
集水放水,淹沒平地,讓北方下來的晉軍,沒辦法用陸軍來前進運糧。

羊祜停止前進,開始造浮船來準備運糧,並且放出風聲,表示要先攻打吳軍堤防,來恢復陸路暢通。
陸抗收到消息,傳令江陵軍:「他想打?那我們就自己打破吧。」

江陵諸將完全猜不透陸抗在想什麼,但怎麼勸說,這個陸抗都跟他爸一樣,死也不聽,只好照辦。

原來,陸抗認為羊祜不可能停止前進,必定只是裝腔作勢,希望吳軍死守水攻戰術,讓晉軍能順利的以水路前行。
等到吳軍敲毀大壩,水勢持續了一陣子之後,突然完全乾涸,靠浮船前進到當陽長坂坡一帶的晉軍,就又卡死了。
回頭調馬造車,自不待言。

但這畢竟也只是拖延戰術而已。

羊祜下令兵分三路進攻,同時襲擊西陵,江陵,並從蜀地調動部隊進軍。
可要說到水戰,吳軍是專門,陸家更是專門中的專門。

水戰,船艦最重要的功能在於運輸。
什麼船撞船啦,射弓箭啦,甲板白兵戰啦,對於長江水戰都只是「輔助」。

那應該注意什麼呢?
注意水有兩岸。

防守兩岸,讓敵船部隊不得登岸,這就是陸抗的防禦重點了。

但無論如何,西陵之戰的起因是「叛亂」,而非「侵攻」。
東吳內部的不平靜,是無法遏止的潮流。

很快的,吳軍底下又有人投降晉軍。
這是西陵戰線的事,消息很快傳入陸抗耳中。

陸抗決定將計就計:投降者乃宿將,必然知道西陵吳軍最弱之處。
那麼,就針對這個地方設計吧。

在陸抗的精心謀劃與努力奮戰之下,吳軍給予晉軍迎頭痛擊。
但為了預防叛軍趁機湧出,陸抗並未趕盡殺絕,只待敵軍退去,再一口氣攻下西陵。

這場吳末晉初的大戰,就這麼被陸抗平定了。

陸抗加拜都護,隔年升任大司馬,而晉車騎將軍羊祜則遭到貶官。
羊祜成了平南將軍,鎮守晉吳邊界,也就此開啟了兩人不一般的友情。

陸抗跟陸遜,其實頗有相似之處。
他們能夠在戰局中冷靜判斷,取出最有利的做法,而不在乎眾人的意見。

冷酷制勝,是陸家父子能鎮守荊州最重要的因素。

加上東吳朝廷,正是以暴虐殘酷當道的孫皓為帝……
羊祜,決定以德服人。

每次邊境交鋒,羊祜都是正面決戰,絕不安排伏兵。
如果將領有打算獻上狡計,羊祜就會叫他多喝兩杯,閉嘴吧。

陸抗也知道,經常告誡邊境軍民,「羊祜以德服人,我以暴制眾,都是為了避免彼此之間的戰爭而已。」
吳人知道羊祜善良,願意與晉人和平共處。
晉人知道陸抗殘暴,自然也不敢輕啟戰端。

陸抗一開始也是擔心,羊祜有什麼陰謀,就派人送酒給羊祜。
沒想到羊祜坦坦蕩蕩,直接就在使者面前開罈飲酒。

後來陸抗生病,羊祜送藥來,陸抗同樣服之不疑。

雙方軍民越來越確信,彼此的統帥能夠和平相處,大家也更樂得輕鬆。
收穫的時候,雙方互不侵犯。
如果有牛馬越過邊境,也是打聲招呼就送給對方。
打獵的時候,吳人如果看見獵物身上有晉人的弓箭,就會送到38度停戰線(誤)讓守軍轉交對方。

說到底,吳人晉人,那是你們官方在分。
這裡居住的,本來就都是荊州人啊。

不過,陸抗的冷酷凶暴是戰略需求,孫皓可不是了。
孫皓那個叫做「政治需求」。

邊境的和平,對於吳主孫皓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

這就跟諸葛亮提倡北伐,或許是同一個道理。
劉備進入蜀地,封王稱帝,然後打了一個大敗仗。
當時巴蜀人心浮動,不知道該不該信任這個政權。

所以諸葛亮才要打孟獲(其實是雍闓,不過孟獲大家比較熟)。

北伐國策,則可以堅定大家團結一致。
而隨著諸葛亮一邊北伐,一邊整合國內,到蔣琬費禕時代,安定國內的呼聲已經逐漸起來。
以至於姜維北伐反而是受到不少反對聲浪的。

孫吳沒有整合,從來都沒有。

孫權即使對統一天下沒有興趣,仍要不時擺出「擴張領土」的姿態,來安撫江東世族。
安撫這些打仗不想上前線,封土定要分杯羹的傢伙。

同樣的,孫皓年間,世族非但沒有安份下來,更是處處進逼孫皓這個「天子」。
這導致孫皓不得不「暴虐」行事,否則他的勢力沒辦法穩住政權。

當然啦,這也呈現出孫皓智商有限。
不過也不能老拿每個人都去跟曹操跟諸葛亮比。

能夠想到強勢鎮壓,孫皓的智慧其實已經不算太差了。
你看陸抗還不是出這招?

但陸抗那邊收手了,不強勢了,還跟敵將好來好去。
你一個大司馬,江東第一大族這樣玩,下面的世家怎麼想?

孫皓自然要來找一下陸抗麻煩。
陸抗還回答:「夫一邑一鄉,不可以無信義之人,而況大國乎?臣不如是,正足以彰其德耳,於祜無傷也。

國家總要有個講信義的人,不然豈不是跟大家說,羊祜好棒棒你們快去投降他吧。

這一巴掌可是狠狠打在孫皓臉上。
陸抗一直以來,跟陸遜很像,總是直諫皇帝,不講情面。

但孫皓沒有制他。

吳晉兩國的朝野輿論,都認為陸抗跟羊祜的行為,逾越了臣子的本份。
當時的晉朝主政派,也反對征伐東吳。

羊祜跟陸抗這兩個異類,就這樣有驚無險的又度過了一年。

西元274年,夏。
陸抗重病,上書吳主,強調西陵為荊州門戶,不可不慎。
最好能重新調整兵役,為西線增加至八萬守軍。
並應為儲君設立無兵權的輔政大臣,以待來日。

願國家休養生息,信賞必罰。
只恨不能與陛下共成大業。

秋,陸抗過世。

我們不知道,孫皓到底有沒有接受陸抗的建議。
而距離西晉滅吳,還有五年的時光。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80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三國時代,有許多知名的常勝不敗將軍。 不過多半是謊言。 敗戰往往算投手,沒有人會算在打擊手身上。 打擊率超過三成就很強了。 全琮,一個靠戰功起家,成為東吳重要外戚的男人,後來卻屢戰屢敗。 權位是什麼?也許不是戰場勝敗所能決定的。
Thumbnail
三國時代,有許多知名的常勝不敗將軍。 不過多半是謊言。 敗戰往往算投手,沒有人會算在打擊手身上。 打擊率超過三成就很強了。 全琮,一個靠戰功起家,成為東吳重要外戚的男人,後來卻屢戰屢敗。 權位是什麼?也許不是戰場勝敗所能決定的。
Thumbnail
呂據是呂範的兒子,不是呂岱的兒子。 東吳盤根錯節的世家,向來容易造成閱讀上的障礙。 來來去去大概就幾個姓氏,大家都作著差不多的事情。 這個情況在孫權過世後,特別的嚴重。 所以大多數人都不太能深入孫權死後的東吳故事吧。 不過,其實也是很精彩的啦。
Thumbnail
呂據是呂範的兒子,不是呂岱的兒子。 東吳盤根錯節的世家,向來容易造成閱讀上的障礙。 來來去去大概就幾個姓氏,大家都作著差不多的事情。 這個情況在孫權過世後,特別的嚴重。 所以大多數人都不太能深入孫權死後的東吳故事吧。 不過,其實也是很精彩的啦。
Thumbnail
陸遜父子傳,幾乎是三國志裡頭,君王之外最長的個人傳了。 這裡只針對一個問題來看:「為什麼陸遜父子願意幫殺父仇人打工?」 陸遜的家族,本身就被孫策消滅,只留下少數的陸家人。 但陸績跟陸遜仍然為孫權效力,陸遜更是近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殺父滅族之仇,在當代,是否真的不共戴天?
Thumbnail
陸遜父子傳,幾乎是三國志裡頭,君王之外最長的個人傳了。 這裡只針對一個問題來看:「為什麼陸遜父子願意幫殺父仇人打工?」 陸遜的家族,本身就被孫策消滅,只留下少數的陸家人。 但陸績跟陸遜仍然為孫權效力,陸遜更是近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殺父滅族之仇,在當代,是否真的不共戴天?
Thumbnail
建安末年,是廣義三國時代中,最動盪的年代。 起點便是位在中國核心處的軍閥,關羽的雄起。 襄樊之戰,震撼了全中國。 奪走了蜀之關羽,奪走了吳之呂蒙,奪走了魏之曹操。 三個當代首屈一指的大將逝世,也宣示著舊時代的終結。 新世代的東吳,出現了一個新的最高軍職:上大將軍。 這是上大將軍:呂岱的故事。
Thumbnail
建安末年,是廣義三國時代中,最動盪的年代。 起點便是位在中國核心處的軍閥,關羽的雄起。 襄樊之戰,震撼了全中國。 奪走了蜀之關羽,奪走了吳之呂蒙,奪走了魏之曹操。 三個當代首屈一指的大將逝世,也宣示著舊時代的終結。 新世代的東吳,出現了一個新的最高軍職:上大將軍。 這是上大將軍:呂岱的故事。
Thumbnail
呃……陳武篇不夠中二? 好吧,其實孫權本人就很中二,幫一堆部隊都取了特別的稱號。 解煩軍,敢死軍,無難軍,五營軍…… 中國傳統都被踩在腳下了。 這些部隊有什麼特別?孫權為什麼這麼五四三? 一起來看看。
Thumbnail
呃……陳武篇不夠中二? 好吧,其實孫權本人就很中二,幫一堆部隊都取了特別的稱號。 解煩軍,敢死軍,無難軍,五營軍…… 中國傳統都被踩在腳下了。 這些部隊有什麼特別?孫權為什麼這麼五四三? 一起來看看。
Thumbnail
凌統,三國史上最年輕的軍官。 他的父親,不如周瑜出名,但卻無疑是孫家建立江東政權的重要推手。 《火鳳燎原》設計了他代替孫策,被甘寧所殺。 更多三國作品,也關注著凌統面對殺父仇人甘寧的愛恨情仇。 不過,我們只看凌家。 看看陳壽筆下隱藏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祕密。
Thumbnail
凌統,三國史上最年輕的軍官。 他的父親,不如周瑜出名,但卻無疑是孫家建立江東政權的重要推手。 《火鳳燎原》設計了他代替孫策,被甘寧所殺。 更多三國作品,也關注著凌統面對殺父仇人甘寧的愛恨情仇。 不過,我們只看凌家。 看看陳壽筆下隱藏了什麼不為人知的祕密。
Thumbnail
要說到孫策的好兄弟,通常第一個想到周瑜,第二個想到太史慈。 呂範是誰? 三國演義中,說呂範原本是袁術手下的謀士。 事實上,在孫權的眼中,呂範是大將軍,堪比雲台二十八將排行第二的吳漢。 這樣的地位,過命的交情,卻隱沒在歷史當中……或許,只因為呂範的「誠實」啊。
Thumbnail
要說到孫策的好兄弟,通常第一個想到周瑜,第二個想到太史慈。 呂範是誰? 三國演義中,說呂範原本是袁術手下的謀士。 事實上,在孫權的眼中,呂範是大將軍,堪比雲台二十八將排行第二的吳漢。 這樣的地位,過命的交情,卻隱沒在歷史當中……或許,只因為呂範的「誠實」啊。
Thumbnail
這邊當然不是說,陸遜的長相無人能比。 將統兵,帥治軍。 陸遜本身並沒有任何武將的威猛事蹟。 但說到領軍打仗,三國時代恐怕沒有誰的成績單比他更優秀。 而且他的身上,還背負了決定天下大勢的兩大戰役……
Thumbnail
這邊當然不是說,陸遜的長相無人能比。 將統兵,帥治軍。 陸遜本身並沒有任何武將的威猛事蹟。 但說到領軍打仗,三國時代恐怕沒有誰的成績單比他更優秀。 而且他的身上,還背負了決定天下大勢的兩大戰役……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