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記仇,但記忠:陸遜家族的價值觀】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陸遜附子陸抗傳,幾乎是三國志裡頭,君王之外最長的個人傳了。
三言兩語之間說之不盡。

這裡只針對一個問題來看:「為什麼陸遜父子願意幫殺父仇人打工?」
不聊陰謀論。

陸遜的家族,本身就被孫策給消滅,只留下他跟陸績少數的陸家人。
但陸績跟陸遜仍然為孫權效力,陸遜更是近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殺父滅族之仇,在當代,是否真的不共戴天?
我們都知道,曹操征伐徐州時,是以報父仇為號召。
於是他的大屠殺,除了徐州百姓之外,其實沒有太多人予以譴責。

不論曹操的真心如何,相信這個時候,為了家族復仇而戰,完全是崇高的品格價值。

東吳最知名的案例,自然是凌統。
即使孫權要他相忍為國,凌統還是找了機會就想殺甘寧。

凌統傳的時候我們也看到,凌統是非常正宗,學習古禮古儒出身的士人。

那麼,陸家難道不是嗎?
其實,還真的很可能不是。

從董襲跟虞翻傳,我們發現了一件事:吳越之地,有道家士人的存在。
吳郡四大姓之首的顧家是正儒,不表示其他家也會是。

因為顧雍本身,是中原大儒蔡邕的弟子。
而陸家族長陸績,則是道士虞翻的好朋友。

陸績本人修詩書禮「易」四經,「星歷筭數無不該覽」
曾為易經作,又作渾天圖。

我想在在都顯示出,陸績也是修道的儒士。
(不要看到修道就以為人家要飛昇了)

那陸遜呢?
其實你看陸遜用兵,善於利用形勢、施設變術。
上書政事,重視養民寬厚。

陸遜的成分,也有極大的道家黃老之術在其中。

這邊容我離題一下。
荀彧就很十足標準儒士,一天到晚在跟曹操講論大義,有大義就可以平天下。
諸葛亮無疑是個法士,講究用刑度量的準確性。

他們都有儒學的根基,但長出去的方向各自不同。

撇開陰謀論,這其實可能就是陸家輕「孝」的一個原因。
莊子也有類似的故事吧,親人在世的時候當然很親愛,但離開了,那就是離開了。
一切都是道法的自然。

陸家這個時候的道家思維,想必也不會那麼正統。
與其說黃老之術,不如說黃老治術。
如何把道家思想用在治國平天下。

接著我們來看,陸遜傳寫到陸抗的時候。

「遜卒時,年二十,拜建武校尉,領遜衆五千人,送葬東還,詣都謝恩。孫權以楊笁所白遜二十事問抗,禁絕賔客,中使臨詰,抗無所顧問,事事條荅,權意漸解。」

我之前沒讀這邊,其實這裡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事情:陸遜被孫權下罪,雖然他自己要負很大的責任。
但確實有一個奸賊告了陸遜二十條罪狀。

很可惜的是,沒有人錄下這二十條的內容。

奸賊的名字是楊笁,徐州廣陵人。
這個人在二宮之爭中佔有重要地位,不用說,自然是魯王孫霸的人。

在陸遜族子陸凱的傳中,裴松之找來了一段跟這時相當有關的記錄。

孫權當時曾經召見楊笁,屏退左右,一番深談之下,決定改立魯王為太子。
卻不料這個風聲走漏到太子孫和那邊。

剛好陸凱的弟弟陸胤要去武昌找陸遜,臨走前去拜訪孫和。
孫和假裝拒絕會面,私底下偷偷叫陸胤到車駕上會合。

兩人商議之下,認為只有陸遜能夠力挽狂瀾。
於是,陸遜真的就上書了。

孫權收到陸遜來靠北,馬上就叫來楊笁:「你白癡嗎?為什麼走漏了風聲?」
楊笁說我沒有啊……這個一定是陸胤去找他阿叔的時候講的吧,抓他來問就知道了。

好,孫權就把陸胤找來對質。
陸胤就回答:「楊笁告訴我的。」

孫大大勃然大怒,就把陸胤跟楊笁一起關進監獄,嚴刑拷打,反正總有一個人說謊嘛。
差不多也就從這個時候開始,孫權動手抓各個依附陸遜跟孫和的臣子。

後來楊笁受不了酷刑,招認是自己說出去,就被孫權斬首棄屍流江。

基本上,楊笁誣告陸遜的時間點,最可能就是在這個事件中,陸胤正在前往武昌的路上。
相對來說,我們也可以推測出,當孫權懷疑楊笁洩漏風聲,到確定之後,對於陸遜的二十條罪狀也已經動搖了。

而陸抗扶柩還吳,孫權也開始後悔了。

陸抗的舉動,九成九是陸遜的遺言。
這樣說吧,不管你是多麼聰明的人,面對有人一再在網路上留言挑釁,也很難不生氣。
即使只是一瞬間。

陸遜雖然被氣出病來,但他的理智還是知道,事情有翻盤的可能。
所以他必須事先安排好,讓家族平安的做法。

事實上,陸遜已經是當時陸家在吳國當官的唯一長輩。
陸遜死後,真正官最大輩分最大的就是陸凱。

但要說反叛孫權?陸家還不夠格。
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獻上忠誠。

建安五年,孫家統一江東。
陸家想要在吳郡安身立命,最好的方法也是獻上忠誠。

孟子提倡過「三不孝」。
一是曲意奉承,陷親不義。
二是不去當官奉養親長。
三是絕後。

而常見的「父仇不共戴天」,則是出自於禮記。

其實孟子在漢代的地位並不高……你看他的民貴君輕思想就不難理解。
簡單講,陸家的學問、舉止,都是偏道家傾孟子的學派。

秦末漢初的時候,這種學派最是主流。
道家偏方士,儒家偏古聖的,基本上都是秦始皇撲殺的對象。
刑名律法的專家,則是為秦服務……各地起義,項羽屠咸陽殺這種人也是沒在手軟。

在這一組標準底下的陸遜家族,何來不孝?

最後,一般來看,陸遜跟孫權產生分歧,主要是在夷陵之戰後。
我向來也覺得,功高震主是孫權開始防備陸遜的原因。

但這邊其實有另一件天下大事:曹丕著《典論》推廣「道儒」,且孫權不服。
是不是也造成了孫權看手下道儒派的臣子,越來越不順眼呢?

孫權跟虞翻的徹底決裂,也是在這個時候喔。
「權旣為吳王,歡宴之末,自起行酒,翻伏地陽醉,不持。權去,翻起坐。權於是大怒,手劒欲擊之。」

孫權為什麼這麼反感道儒?
其實他對方士是很有愛的,一天到晚想要長生不老。
在吳書中,更有著擅長曆法算數的儒士總傳。

同樣虞翻傳給了我們一個提示。

「(權與張昭論及神仙,翻指昭曰:『彼皆死人,而語神仙,世豈有仙人也!』權積怒非一,遂徙翻交州。

東漢末年,也是孕育出道教的年代。
這是一個「大道」最混亂的時代。
每個人有自己的「道」,自己的「義」。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280會員
926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阿前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2/01/04
三國時代,有許多知名的常勝不敗將軍。 不過多半是謊言。 敗戰往往算投手,沒有人會算在打擊手身上。 打擊率超過三成就很強了。 全琮,一個靠戰功起家,成為東吳重要外戚的男人,後來卻屢戰屢敗。 權位是什麼?也許不是戰場勝敗所能決定的。
Thumbnail
2022/01/04
三國時代,有許多知名的常勝不敗將軍。 不過多半是謊言。 敗戰往往算投手,沒有人會算在打擊手身上。 打擊率超過三成就很強了。 全琮,一個靠戰功起家,成為東吳重要外戚的男人,後來卻屢戰屢敗。 權位是什麼?也許不是戰場勝敗所能決定的。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一名眼科醫師,也是一位孩子的媽 身為眼科醫師的我,我知道視力發展對孩子來說有多關鍵。 每到開學季時,診間便充斥著許多憂心忡忡的家屬。近年來看診中,兒童提早近視、眼睛疲勞的案例明顯增加,除了3C使用過度,最常被忽略的,就是照明品質。 然而作為一位媽媽,孩子能在安全、舒適的環境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我的「媽」呀! 母親節即將到來,vocus 邀請你寫下屬於你的「媽」故事——不管是紀錄爆笑的日常,或是一直想對她表達的感謝,又或者,是你這輩子最想聽她說出的一句話。 也歡迎你曬出合照,分享照片背後的點點滴滴 ♥️ 透過創作,將這份情感表達出來吧!🥹
Thumbnail
在江東五大叛臣中排行第二的滕胤,乃是北海郡人。 青州北海郡的擾亂,比徐州來得更早。 先是青州黃巾賊,後有袁紹公孫瓚爭霸。 滕胤的父輩跟劉繇交好,便決定去投靠當時身為揚州刺史的劉繇。 赤壁戰後,滕胤的父親跟伯父才加入了孫權軍的陣營。 年輕英俊的滕胤,當上了孫權的駙馬,也就此走進政治漩渦的不歸路……
Thumbnail
在江東五大叛臣中排行第二的滕胤,乃是北海郡人。 青州北海郡的擾亂,比徐州來得更早。 先是青州黃巾賊,後有袁紹公孫瓚爭霸。 滕胤的父輩跟劉繇交好,便決定去投靠當時身為揚州刺史的劉繇。 赤壁戰後,滕胤的父親跟伯父才加入了孫權軍的陣營。 年輕英俊的滕胤,當上了孫權的駙馬,也就此走進政治漩渦的不歸路……
Thumbnail
呂據是呂範的兒子,不是呂岱的兒子。 東吳盤根錯節的世家,向來容易造成閱讀上的障礙。 來來去去大概就幾個姓氏,大家都作著差不多的事情。 這個情況在孫權過世後,特別的嚴重。 所以大多數人都不太能深入孫權死後的東吳故事吧。 不過,其實也是很精彩的啦。
Thumbnail
呂據是呂範的兒子,不是呂岱的兒子。 東吳盤根錯節的世家,向來容易造成閱讀上的障礙。 來來去去大概就幾個姓氏,大家都作著差不多的事情。 這個情況在孫權過世後,特別的嚴重。 所以大多數人都不太能深入孫權死後的東吳故事吧。 不過,其實也是很精彩的啦。
Thumbnail
陸遜父子傳,幾乎是三國志裡頭,君王之外最長的個人傳了。 這裡只針對一個問題來看:「為什麼陸遜父子願意幫殺父仇人打工?」 陸遜的家族,本身就被孫策消滅,只留下少數的陸家人。 但陸績跟陸遜仍然為孫權效力,陸遜更是近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殺父滅族之仇,在當代,是否真的不共戴天?
Thumbnail
陸遜父子傳,幾乎是三國志裡頭,君王之外最長的個人傳了。 這裡只針對一個問題來看:「為什麼陸遜父子願意幫殺父仇人打工?」 陸遜的家族,本身就被孫策消滅,只留下少數的陸家人。 但陸績跟陸遜仍然為孫權效力,陸遜更是近乎「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殺父滅族之仇,在當代,是否真的不共戴天?
Thumbnail
建安末年,是廣義三國時代中,最動盪的年代。 起點便是位在中國核心處的軍閥,關羽的雄起。 襄樊之戰,震撼了全中國。 奪走了蜀之關羽,奪走了吳之呂蒙,奪走了魏之曹操。 三個當代首屈一指的大將逝世,也宣示著舊時代的終結。 新世代的東吳,出現了一個新的最高軍職:上大將軍。 這是上大將軍:呂岱的故事。
Thumbnail
建安末年,是廣義三國時代中,最動盪的年代。 起點便是位在中國核心處的軍閥,關羽的雄起。 襄樊之戰,震撼了全中國。 奪走了蜀之關羽,奪走了吳之呂蒙,奪走了魏之曹操。 三個當代首屈一指的大將逝世,也宣示著舊時代的終結。 新世代的東吳,出現了一個新的最高軍職:上大將軍。 這是上大將軍:呂岱的故事。
Thumbnail
孫皓,東吳的末代皇帝。 不知道大家對他有什麼印象呢? 暴君? 亡國之君? 編孫皓維基的人,也是挺有趣的。 幫孫皓找出來的「歷史評價」,幾乎都是當代人的批評。 學歷史好像有這樣一個原則「越貼近當代的描述,越有可信價值」。 不過,這應該是指客觀事件描寫。 單純的價值觀,越貼近越危險。
Thumbnail
孫皓,東吳的末代皇帝。 不知道大家對他有什麼印象呢? 暴君? 亡國之君? 編孫皓維基的人,也是挺有趣的。 幫孫皓找出來的「歷史評價」,幾乎都是當代人的批評。 學歷史好像有這樣一個原則「越貼近當代的描述,越有可信價值」。 不過,這應該是指客觀事件描寫。 單純的價值觀,越貼近越危險。
Thumbnail
呂範傳的結尾,不知道大家看得懂我的意思嗎? 我的意思是,呂範跟孫權合謀,害死了孫策。 一個是拜把的兄弟,一個是親兄弟。 他們有什麼必要除去孫策? 又或許,孫策之死,只是一場意外。 呂範真正的目標,更可能是美洲狼。
Thumbnail
呂範傳的結尾,不知道大家看得懂我的意思嗎? 我的意思是,呂範跟孫權合謀,害死了孫策。 一個是拜把的兄弟,一個是親兄弟。 他們有什麼必要除去孫策? 又或許,孫策之死,只是一場意外。 呂範真正的目標,更可能是美洲狼。
Thumbnail
要說到孫策的好兄弟,通常第一個想到周瑜,第二個想到太史慈。 呂範是誰? 三國演義中,說呂範原本是袁術手下的謀士。 事實上,在孫權的眼中,呂範是大將軍,堪比雲台二十八將排行第二的吳漢。 這樣的地位,過命的交情,卻隱沒在歷史當中……或許,只因為呂範的「誠實」啊。
Thumbnail
要說到孫策的好兄弟,通常第一個想到周瑜,第二個想到太史慈。 呂範是誰? 三國演義中,說呂範原本是袁術手下的謀士。 事實上,在孫權的眼中,呂範是大將軍,堪比雲台二十八將排行第二的吳漢。 這樣的地位,過命的交情,卻隱沒在歷史當中……或許,只因為呂範的「誠實」啊。
Thumbnail
這邊當然不是說,陸遜的長相無人能比。 將統兵,帥治軍。 陸遜本身並沒有任何武將的威猛事蹟。 但說到領軍打仗,三國時代恐怕沒有誰的成績單比他更優秀。 而且他的身上,還背負了決定天下大勢的兩大戰役……
Thumbnail
這邊當然不是說,陸遜的長相無人能比。 將統兵,帥治軍。 陸遜本身並沒有任何武將的威猛事蹟。 但說到領軍打仗,三國時代恐怕沒有誰的成績單比他更優秀。 而且他的身上,還背負了決定天下大勢的兩大戰役……
Thumbnail
魯肅在《三國演義》裡,根本是個沒路用的魯蛇?歷史上的魯肅,或許和你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且聽說書人說個明白。
Thumbnail
魯肅在《三國演義》裡,根本是個沒路用的魯蛇?歷史上的魯肅,或許和你想像的完全不一樣,且聽說書人說個明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