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8|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魏晉風雲-譙國桓氏的東晉導覽】

秦漢時期,在劉邦的家鄉附近,有個名叫「譙」的小縣城。 由於東漢末年,這裡出了一個曹操,小縣城就風光起來了。 一度,成為了郡治。 雖然現在中國跟台灣都不用州郡了,但我們在翻譯美國行政單位的時候還是會用。 比方加州洛杉磯郡洛杉磯市。 重名的這個部份,就是所謂的「郡治」。 這名稱是有點哀傷的。 不要想說是一個郡最繁榮的地方,所以把它立為首府。 這因果完全顛倒了。 實際上是一開始中央政府派出的官員,能有效控制的區域。 兩條街,一個村……由於最早發展,所以才有最繁榮的錯覺。 願意透過郡治來繳稅給政府,接受政府的管制,徵召,就是「該郡治下」。 那時候還不會畫什麼鄉鎮區界,畫分一下田界就是有的。 所以你說一個郡面積有多大?一個州面積有多大? 沒人知道,全是鬼扯。 大家只知道一個行政區有多少人,收多少稅而已。 對中原地區來說,這樣發展已經很久了,從史料中看不出端倪。 但對江東而言,孫權的開發非常早期,相對也就呈現出這樣的形貌來。 待到司馬炎篡魏,就決定把譙郡,改成了譙國。 因為尊重曹操?這是零分答案。 因為這裡很繁榮,所以封給自己的親族?對一半。 司馬家的親王,主要的功能是地區軍團長。 這是他們歷經曹魏時期各種內亂,得出來的復古式改良做法。 譙封為國,一來是此地有資源,二來就是此地應預防式鎮壓。 關於譙國的演變,大概講一下就好。 重要的仍是後面的「桓氏」。 在祖逖故事中登場的桓宣,就是譙國桓氏出身。 為什麼要看桓氏?因為東晉有北伐三大將。 祖逖,桓溫,劉裕。 這個中國史上第二的半壁江山王朝,東晉,某方面來說只要看這三個大將的一生,就可以串完了。 劉裕篡掉了東晉,建立了第一個南宋(笑)。 祖逖既死,當說桓溫。 不過桓溫不是石頭裡蹦出來的。 雖然祖逖是東晉北伐第一人,但他那沒背景沒資源的地獄開局,實在不會有第二個人願意投入下去。 所以才要說「桓氏」。 來自北方的家族,在江東的竄起。 一開始的主角,名叫桓彝。 注意了,英雄設定來了。 桓彝從小死了老爸,家裡又貧窮。 但他仍是處之泰然,性格開朗,很快就闖出名號,再加上他有「人倫識鑒」的替身能力,當時人稱為可比三國許子將。 有沒有不太自然? 這邊我沒有查得很細,但大概知道,西晉的舉科取士裡面,有「家貧」這個項目。 無限上綱孝廉就會產出,很簡單。 也再次顯示出這個王朝的病態。 同輩的年輕名士,也都很欣賞他,比方庾亮啦,伯仁啦。 後來成為東晉外戚,平定王敦有功的庾亮,跟桓彝交情很好。 至於很敬重桓彝的伯仁,就是王敦不殺伯仁,伯仁因他而死…… 一春秋下去,你就可以猜到,桓彝後來在東晉的王氏之亂中,肯定是站在朝廷這邊的。 沒錯,接下來《晉書》快轉,桓彝加入了司馬睿旗下,名顯朝廷。 又春秋。 桓彝的官職為:丞相中兵屬,累遷中書郎、尚書吏部郎。 基本上是小到被鬼抓走都不會有人發現的職務,但是他名顯朝廷。 而隨著王敦的坐大,我們桓彝官小志氣大,辭職不幹,周遊江東去了。 期間不忘好友庾亮的囑託,桓彝繼續發揮他的替身能力,為好友物色官員。 終於,庾亮跟王敦的對決展開,桓彝也被找回南京,擔任皇帝身邊的散騎常侍。 從這些角度來看,桓彝簡直就是東晉政爭的要角,可事實上是無足輕重的一個人。 甚至到接下來的蘇峻之亂也是。 桓彝講了一堆漂亮話,擔任不重要的官員。 像這種明明是配角,卻被寫得像主角一樣的呈現方式,往後只怕會越來越常見。 桓彝還是單人獨傳呢。 最終,桓彝以縣男爵、宣城內史的身分,在叛亂中壯烈犧牲了。 據說大家當時都叫他桓侯呢。 補充說明一下宣城,就是孫權當年差點被山賊幹掉的地方。 也是孫十萬傳奇第一敗。 宣城在東漢末年是丹陽的郡治,屬於江東地區中部第一大郡。 後來孫權一度把丹陽畫成建業直屬。 就是洛陽屬河南,河南設尹不立郡。 東晉此時,丹陽依然是尹。 宣城雖不復郡治,但其經濟軍事地位,你又移不走。 所以就設了內史。 內史就是西漢左馮翊,右扶風的意思。 京師輔佐。 實際比太守略高,比尹跟刺史略低。 在《桓溫傳》中,也稱為桓彝為宣城太守。 桓侯戰死時,桓溫只有十五歲。 從此立定了為父報仇的志願。 桓彝雖然不是一個頂尖的人物,但作為東晉許子將,他的人脈都是頂尖的。 桓溫的名,是劉琨手下重要謀士,溫嶠所賜。 當初劉琨是派溫嶠南下送表,表示北方晉軍支持司馬睿。 後來就被王導留下,負責輔佐司馬睿的太子,也就是東晉的第二個皇帝:晉明帝。 庾亮則是晉明帝的大舅子。 桓溫日漸成長後,也跟庾亮的弟弟交情極好。 他另一個好朋友,則是謝安的大舅子。 隨著王敦的敗亡,東晉政府完美的為我們演繹了什麼叫做「共犯結構」。 東漢的大家族大勢力,通常處在互相制衡,互相監督的局面上。 東晉就大家都是好朋友了。 那明明人脈是桓彝構築起來的,為什麼桓溫好棒棒,爸爸桓彝有點兩光呢? 就運氣不好。 庾亮這一派,其實你就看得出來,主要興起於晉明帝。 而他們也在第三任晉成帝時代才神功大成。 在明帝時代,庾亮只是外戚,是皇后的哥哥。 這種一定要到皇帝死掉,皇后變太后才是無敵星星。 桓彝因為本身的歷練不是很足,所以本來要去宣城洗個經歷。 以西漢慣例而言,內史洗過,官可至副丞相。 誰知道東晉的內亂沒在消停的。 那我們也順便補充一下:桓彝戰死的蘇峻之亂,只是那場叛亂的半名。 全名是蘇峻祖約之亂。 也就是祖逖的弟弟,接收了祖逖的軍力跟地盤之後,決定來教訓庾亮派系。 細節暫時省略,總之後來庾亮派系掌握了地方軍力,反過來挾持中央。 而王導也掛啦,大庾亮時代才真正展開。 這一路下來,又過了十幾年。 十五歲的桓溫,如今將要三十,並且承繼了庾亮派的北伐意志。 不過,桓溫的焦點,卻先是放在了「入蜀」。 孫權試過兩種江東北伐路線,失敗。 祖逖又試了一種,還是失敗……東晉當然不會檢討自己,只會檢討兗州難撼動。 可是還有一種,由天才軍師周瑜所提出,卻因為英年早逝與劉備的背盟,招致失敗的路線。 先下蜀地。 西晉已經證實了,荊州跟巴蜀的同時掌控,對於進攻江東非常有利。 那麼,是不是同時握有荊州與巴蜀,也能夠成為北伐的契機呢? 西元346年,安西將軍、荊州刺史、假節領護南蠻校尉桓溫出動了。 「朝廷以蜀險遠,而溫兵寡少,深入敵場,甚以為憂。」 附上一小段原文,看得出精華嗎? 精華就是「朝廷不同意,桓溫照樣打」。 前面說了,庾亮派系掌握了地方軍力,反過來挾持中央。 而這邊更顯示出,東晉政府對於桓溫這類軍閥,是完全沒有皮條的。 所以我要再次強調:東晉是一個奇怪的東西,它絕對算不上是一個王朝。 比曹魏更加不如,近似於漢愍帝時代的東漢。 我故意寫漢愍帝的,如果不知道漢愍帝是誰,又要如何定義東漢的滅亡? 這種中央政府擺在那裡,卻沒人理會的時期,國家還能算是一個國家?王朝還能算是一個王朝? 為什麼人們更樂意以「春秋戰國」來取代對東周的描述? 以三國來概括東漢靈帝之後到西晉統一天下? 卻要堅持東晉與北方的不可描述? 就先放一邊吧。 回說桓溫旅行團長驅直入,整個長江三峽絲毫沒有防備,一直去到永安。 順便觀光了一下諸葛亮的「武侯八陣圖」遺址。 壘石為八行,行相去二丈。溫見之,謂「此常山蛇勢也。」文武皆莫能識之。 大家都看不懂,只有桓溫吹了兩句,然後就直取成都,Victory。 怎麼這麼簡單? 《桓溫傳》說得很簡單,我們也不要太複雜化。 一開始巴蜀李氏建國號「成」。 後來發生了重大的內亂,得勝的那一方改國號「漢」,並向晉朝請降。 結果又亂,分裂成兩派。 說穿了,桓溫大大是來援助「平亂」,順手把兩派李氏一鍋端。 跟曹操下荊州有87%像。 而我們回頭一看也會發現,蜀漢請降的對象,可能就是桓溫。 東晉朝廷根本不知道有這回事。 不論如何,輕輕巧巧拿下蜀地,已經足夠讓桓溫身價暴漲。 這是司馬昭等級的功績。 是大可據地為王的實力。 就此,為桓溫北伐揭開了序幕。 因為很重要,所以要伐三次。 以軍立權,永遠是成王敗寇的兩面刃。 同時也是亂世奸雄曹操教給大家最重要的一課。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接續《新漢演義》,從三國曹魏到東晉滅亡的時代。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