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雲-桓溫終曲】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西元353年,東晉權臣殷浩所發起的北伐,經過了一年的努力。
在後趙本身的分崩離析下,取得了重大的戰果,推進洛陽。

然而,降將姚襄的反叛,讓殷浩遭受了重大損失。
屢戰屢敗,器械盡失。

東晉朝廷再次響起了陣前換將的聲音。
要換上的,便是早先發起北伐之議的桓溫。

桓溫領命後,隨即提議廢殷浩為庶人,自掌內外大權。
無後顧之憂,桓溫從自己的領地中拉出四萬兵馬,於荊州北上。

為了接替殷浩的成果,桓溫先兵分兩路進襲關中。
一行荊州武關,二逆漢水而上,走漢中子午谷。

關中秦皇苻健也不是草紮的,派兵抵禦。
時人心思晉,紛紛要降於晉軍。
堅不了壁,苻健遂下令清野。

這令桓溫的「王師」抵達時,只見到一大堆沒有飯吃的難民。
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

原本就要攻到長安了,晉軍的負擔卻更是加重,連連敗退。
最終,只能帶著三千關中難民撤回襄陽。

俗話說得好,天下不是人人諸葛亮。
諸葛亮北伐失利,遷民而還,時朝臣皆謂戰功彪炳,獨孔明自請降級。

桓溫更絕,直接請辭。

哪招?
原來是桓溫的母親過世,他大哥以退為進,一月之內,慰留聖旨連傳八道,就是要天下知曉,非桓溫,北伐大業不成。

桓老大勉為其難繼續指揮。
西路被阻,那我們就走東路。

三國時代已經結束近百年,襄陽的四通八達,早已不是當年可比。
桓溫選擇了東水路,接淮泗,直上徐州。
並徵調周遭士兵:這裡的軍閥,當時仍主要以東晉為尊。

桓溫一路豪情壯志,嘗言:「神州沉淪,王導這些人要負最大責任啊。」
底下的人也有白目的:「運勢有好有壞,能夠維持住江東復興就很不錯了啊。」

桓溫聞言倒豎雙眉:「以前人傳說,荊州劉表有千斤大牛,不同凡俗,必能振興漢室。結果呢?曹操一入荊州,神牛也是被宰來吃。」
天命,財富,都不是依憑。
只有自己的努力,才能開創成功的道路!

巧不巧,東路一上,碰到的卻是姚襄。
哀兵必勝,桓溫親上前線,要討伐這個害死無數東晉英勇士兵的逆賊。

果然摧枯拉朽,一路高歌猛進,再入洛陽。
但上次殷浩來就知道啦,洛陽周遭早已廢墟一片。

桓溫下令整修帝王陵寢,又設置官署,然後就撤出了。
他可沒打算傻傻的在殘破的洛陽,迎戰慕容鮮卑。

沒錯,桓溫抵達時,幽冀大勢已定。
位在前線的桓溫,比東晉朝廷更早知道,慕容俊已經派兵開始攻打晉屬鎮北將軍。
同為鮮卑的段氏。

道義上應該要去救援,可桓溫不吃這套,反讓其他人鎮守洛陽,自己回師鞏固戰線。

桓溫君子不履險地,多少也是造成他遭受後人非議的部分。
《晉書》更載,桓溫表示過王敦是相當值得敬佩的。

事實上,當時慕容鮮卑正盛,關中苻氏卻陷入繼承者內戰。

桓溫若是選擇堅守洛陽擴大戰果,難保他不能讓岳飛背上桓溫第二的美名。
嗯,就是前線大勝,回京獻頭那種美名。

桓溫的撤還,還有一個重大原因,就是東晉朝廷正在籌備晉穆帝的「元服大典」。
不趕回去鎮一鎮,那些傢伙都要忘了誰才老大。

總之,北方輪到慕容鮮卑的時代,而桓溫只是靜靜的運籌帷幄。
四年過去,局勢有了重大的變化。

仇池的老大死了,大燕的老大也死了。
苻堅即將獨大。

桓溫再次走上前線,幾個月後,東晉的皇帝也死了。
而接下來幾年,桓溫的內外政策,都在推動「還都洛陽」。

此時東壁江山已再次失陷於大燕之手,只餘洛陽地帶苦苦支撐。
桓溫究竟所為何來?

這邊就要強調一下了:關於桓溫的死對頭,通常都會說是殷浩。
但殷浩其實是晉穆帝輔政,會稽王司馬昱所起用的人。

檯面上是桓溫跟殷浩在鬥,實際上皇帝身邊,司馬昱只怕更有影響力。
穆帝元服後,司馬昱更推動「還政於帝」。

這時候,桓溫再次北上,司馬昱就被任命「總內外眾務」。
按照一般的套路,桓溫跟司馬昱的生死鬥,馬上就要開演了。

回不去朝廷的桓溫,只能鼓動朝廷北上。

然而,洛陽失守了。
司馬昱更發出通知,要桓溫回來商議。

桓溫當然不回去啊,於是雙方約定在長江上的小沙洲進行高峰會談。
史書輕描淡寫,實則緊張萬分。

沒有人知道這場密會如何上演,談了什麼內容。
我們只知道,司馬昱支持了遷都洛陽,當然,前提是打回來。

更重要的是,密會之後,新任年輕皇帝就死了。
六年後,桓溫奉司馬昱為帝。

按《桓溫傳》的說法,司馬昱一直是溫良恭儉讓的好好先生,所以桓溫立之為傀儡。
但《簡文帝紀》卻也說,桓溫十分畏懼司馬昱。司馬昱也怕被桓溫廢黜。

誰是忠?誰是奸?
正所謂王莽如果能演一輩子而不篡,那他就是忠。

人死定名,司馬昱終究是比較早死的。
而且他更依諸葛亮、王導故事,遺詔桓溫輔政。

《桓溫傳》更說,司馬昱直到最後,仍是非常信任桓溫。

沒有桓溫廢帝,就沒有簡文帝司馬昱。
沒有簡文帝遺詔,就沒有東晉第一權臣桓溫。

這一年,桓溫已經六十歲。
溫初望簡文臨終禪位於己,不爾便為周公居攝。事既不副所望,故甚憤怨。

看到這一句,大家都認為,啊,桓溫心懷篡逆。
不過寫史不能光靠自己吹,《晉書》親切的留下了犯罪證據。

桓溫寫給弟弟桓沖的信上寫:「遺詔使吾依武侯、王公故事耳。

這有怎樣嗎?
哥有讀史,哥告訴你。

曹操曾說:「諺言『生女耳』,『耳』非佳語。」
「於是罰琰為徒隷,使人視之,辭色不撓。」
然後就賜死崔琰了。

……那個,其實「耳」是常見的語助詞。
曹操這麼說,自然是「欲加之罪」。

同樣用「耳」來證實桓溫的不遜,其實我們就要明白,寫下這一段的人,是什麼想法了。

桓溫真的是可比霍光的大權臣嗎?
在司馬昱過世前,他其實也推薦了兩個可堪重任的名臣。

王坦之與……謝安。

司馬昱走了一年多後,桓溫也跟著走了。
兩個人的記載如此糾葛,看起來跟謝安也頗有關係。

謝安認為,司馬昱不過是晉惠帝之流的帝王,頂多就是比較會打嘴砲(清談)而已。

當然,更致命的是桓溫的子孫真的篡逆了。

即使是這麼「勝利者」留下的評價,《晉書》仍然為我們找來了許多蛛絲馬跡。
反過來說,桓溫軍權最大的時候,跟司馬昱合作的時候……

其實就是慕容大燕最強盛的時候。

你完全可以想像,桓溫如何被批評治軍不力,喪土失地。
玩弄權謀,內鬥內行。

守住半壁江山又如何?
謝安退前秦才是真本事對吧?

史書,從來不是只有第一名的人才有舞台。

記載八八六十四個皇帝的《晉書》,要告訴我們的,還有很多。
很多……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261會員
915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上一世祁王向江陵發難時,梁王還在京城把持朝政,他採取趙葉青的建議,派監軍與安昭一起領兵。 其中有梁王抽調的三萬人馬,和安昭向西北借調的數萬北玄軍。 大軍抵達江陵,監軍膽小保守,認爲此時祁王大軍士氣正盛,不肯與其正面交鋒。 安昭與他意見相左,當着衆人的面直言,祁王大軍將士大多來自北方,初到江陵定
Thumbnail
戰前先來看一下,嚴尤勸王邑繞過昆陽打宛城的那個建議靠譜嗎?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很靠譜,因為此時宛城的守將是更靠譜的岑彭,後來的雲台28將中的老六,朔江滅蜀的雲台之光,漢軍已經被他從正月到現在整整拖了五個月了,早已師老兵疲。 但岑彭同樣堅持不了多久了,宛城餓的已經快吃人了,打昆陽直接導致損失了
瀋陽和遼東在一個月內相繼淪陷,經略袁應泰戰敗自殺和熊廷弼的再次啟用
Thumbnail
劉賀出宮後,終於認栽,向西叩拜道:「我不是這塊料,不能擔當漢家大事!」 霍光一路將他送到長安的昌邑王官邸,然後致歉說:「大王的行為是自絕於上天,我寧願對不起大王,不敢對不起社稷!希望大王自愛,我不能再常侍奉於大王的左右了。」說完灑淚而去。 劉賀就這樣做了27天的皇帝,被趕下了台。 劉賀滑稽的在
Thumbnail
武帝回到長安後下達諭旨:收回皇后的印璽和綬帶,衛子夫自殺。 事後清算,誰也沒幫的北軍護軍使者司令任安被武帝認為是騎牆派,腰斬;太子的眾門客,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劉據發兵謀反的,一律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劉據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 總之只要是摻和太子兵變的,全都沒跑了。 至此,
Thumbnail
鄭國迎戰天子的軍隊,憑着適當的戰術運用,輕鬆地大獲全勝⋯⋯
Thumbnail
周桓王的大軍來到鄭國境內的繻葛,排出左中右三隊陣勢。鄭莊公也親自上陣。
Thumbnail
從周平王晚年打算削減鄭莊公的權力以來,到周桓王執政的第五年,終於任命虢公忌父為卿士。鄭莊公自然知道桓王想以虢公來取代自己,同年,鄭莊公就引領齊僖公一起朝覲天子了。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且看蘇秦悟道後的戰國歷史在同一個期間如何快速演變:公元前314年,齊宣王乘燕國內亂派兵攻占燕國,「毀其宗廟,遷其重器」《孟子·梁惠王下》,燕王 嘩也被齊軍殺死。 燕國幾乎滅國,直到西元前311年,趙武靈王才決定要派兵護送燕公子職回國即位復國,是為燕昭王(在位時間約公元前311-前279年)
Thumbnail
孫堅北上的那段時間史書中是這麼記載的: 1、袁術以後將軍的名義出逃南陽投奔張咨。(術畏卓之禍,出奔南陽) 2、劉表在孫堅殺人後迅速得到了荊州刺史的朝廷任命。(長沙太守孫堅殺荊州刺史王睿,詔書以表為荊州州刺史) 3、孫堅殺張咨,隨後南陽郡慫了,要啥都給。(牽咨於軍門斬之,郡中震慄,無求不獲)
上一世祁王向江陵發難時,梁王還在京城把持朝政,他採取趙葉青的建議,派監軍與安昭一起領兵。 其中有梁王抽調的三萬人馬,和安昭向西北借調的數萬北玄軍。 大軍抵達江陵,監軍膽小保守,認爲此時祁王大軍士氣正盛,不肯與其正面交鋒。 安昭與他意見相左,當着衆人的面直言,祁王大軍將士大多來自北方,初到江陵定
Thumbnail
戰前先來看一下,嚴尤勸王邑繞過昆陽打宛城的那個建議靠譜嗎?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看很靠譜,因為此時宛城的守將是更靠譜的岑彭,後來的雲台28將中的老六,朔江滅蜀的雲台之光,漢軍已經被他從正月到現在整整拖了五個月了,早已師老兵疲。 但岑彭同樣堅持不了多久了,宛城餓的已經快吃人了,打昆陽直接導致損失了
瀋陽和遼東在一個月內相繼淪陷,經略袁應泰戰敗自殺和熊廷弼的再次啟用
Thumbnail
劉賀出宮後,終於認栽,向西叩拜道:「我不是這塊料,不能擔當漢家大事!」 霍光一路將他送到長安的昌邑王官邸,然後致歉說:「大王的行為是自絕於上天,我寧願對不起大王,不敢對不起社稷!希望大王自愛,我不能再常侍奉於大王的左右了。」說完灑淚而去。 劉賀就這樣做了27天的皇帝,被趕下了台。 劉賀滑稽的在
Thumbnail
武帝回到長安後下達諭旨:收回皇后的印璽和綬帶,衛子夫自殺。 事後清算,誰也沒幫的北軍護軍使者司令任安被武帝認為是騎牆派,腰斬;太子的眾門客,一律處死;凡是跟隨劉據發兵謀反的,一律滅族;各級官吏和兵卒凡非出於本心,而被劉據挾迫的,一律放逐到敦煌郡。 總之只要是摻和太子兵變的,全都沒跑了。 至此,
Thumbnail
鄭國迎戰天子的軍隊,憑着適當的戰術運用,輕鬆地大獲全勝⋯⋯
Thumbnail
周桓王的大軍來到鄭國境內的繻葛,排出左中右三隊陣勢。鄭莊公也親自上陣。
Thumbnail
從周平王晚年打算削減鄭莊公的權力以來,到周桓王執政的第五年,終於任命虢公忌父為卿士。鄭莊公自然知道桓王想以虢公來取代自己,同年,鄭莊公就引領齊僖公一起朝覲天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