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風雲-桓溫的北伐之旅】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raw-image

桓溫,譙郡桓氏人,其父有「人倫識鑒」之能。
在東晉下江左之際,桓父本無甚突出,但所往來友人,卻紛紛在王敦之亂後,成為東晉的中流砥柱。

正應雞犬升天的桓父,不幸為反賊所害,桓溫,也就趁勢而起。
藉由外戚庾氏的力量,桓溫成為了駙馬爺,加官晉爵,獨霸一方,好不得意。

就在這時,西蜀李朝式微,桓溫不顧朝廷反對,出兵西征。
事實上,李朝早就派人過來投降了。

桓溫立下堪比司馬昭的功績,進位征西大將軍、開府,封臨賀郡公。
時為晉穆帝永和四年。

隔年,後趙石虎稱帝。
這年頭,稱帝者不計其數,但後趙既是東晉多年死敵,更承繼滅晉道統。

對於東晉而言,石虎的動作,最是不能容忍。

但當時東晉最大的麻煩,應屬南越反亂。
桓溫正在處理,朝廷就封了北方慕容氏為大將軍,抗之。

然而,南征不利,桓溫正一個頭兩個大的時候,石虎的死訊,傳來了江左。
桓大將軍即刻決定放棄南方戰線,北上伐趙。

先是上表朝廷,安排戰略,請求支援。
但桓溫這邊八百里加急,朝廷卻是一個八風吹不動。

桓溫知道,肯定是他的政敵殷浩在從中作梗。

這個殷浩是什麼來頭?憑什麼跟江左貴族世家作對,還做得有聲有色?
殷浩的父親,竟是江東本土派系的一員。

周處的兒子就是江東本土派。

除了東吳時代留下的基礎,本土派更重要的,就是起兵對抗西晉末年的荊陽之亂。
進而取得西晉所封的官職。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陶侃這個人。
簡單說,在司馬睿下江東時,陶侃的將軍職其實不比他低多少。

那這些地頭蛇,就像在【瑯琊王氏下江東】時說的,他們服的是王敦,不是司馬睿。
陶侃的民心基礎強大,跟著王敦討平不服,更深入交州,脫離了王敦的直屬。

巧不巧,王敦決定反司馬。

那朝廷立刻就決定拉攏陶侃,來抵禦王敦。
王敦亂平後,陶侃也就此成為東晉兵權最高的「軍閥」。

東晉朝廷幾乎把王敦的原領地,全部交給陶侃管理了。
這時候你一定會反應過來:難道就不怕陶侃成為下一個王敦嗎?

事實上,陶侃跟東晉朝廷的關係是很複雜的,一言難盡,此處不提。
回到殷浩身上,他的父親,就是陶侃成為頭號大軍閥後,朝廷安插在陶老闆身邊的「江北人士」。

效果十分顯著。

而年輕有才幹的殷浩,也順勢而起,跟桓溫一樣,受到外戚庾氏重用。
東晉立於江東也不過三十年左右,對於這個政權來說,最重要的就是「中間人」。

但殷浩有自己的想法。

庾氏以至於桓溫,跟陶侃王敦一樣,都是擁兵自重的軍閥類型。
殷浩之所以會成為桓溫的政敵,就在於他是「勤王派」。

這時候所勤者,還真是個王:會稽王司馬昱。
殷浩時有盛名,朝野推伏,司馬昱眼看桓溫滅蜀,勢不可擋,就請求殷浩出山相助。

兩人相持經年,王羲之也出來打過圓場,但始終是放不下。
剛好東晉沒有什麼危險,政爭也不是什麼問題。
可這等北伐良機,諸葛亮都不會放過啊。

桓溫一怒之下,以自己的名義開始調動兵馬資源,大軍立刻往武昌集結。
老樣子,桓溫也是報告一下就算了。

一個月的時間,這支北伐軍已經展開行動。

桓溫先遣征北大將軍褚裒前行,攻打徐州。
另一邊,要求蜀地北方的梁州刺史配合進攻。

兵分三路,聲勢駭人,結果打輸。
有看過諸葛亮北伐嗎?就算只看演義也知道,諸葛村夫最常拿出來當敗戰原因的,就是糧運不濟。

其中一次,還因此廢了同為輔政大臣的李嚴。

北伐就是這麼可怕的兩面刃。
一直贏,朝廷要擔心功高震主了。
沒打贏?朝廷也要擔心大將回來遷怒了。

諸葛亮跟李嚴都不算交惡,尚且如此。
憑桓溫跟殷浩的交情,一回來那可是要大地震的。

殷浩不是傻的啊,當然也馬上準備對策。

就在這風雨欲來之時,撫軍大將軍會稽王司馬昱跳出來當和事佬了。
名號越來越長了吧?表示這個人很有事。

事實上,殷桓之爭,只是表象。
司馬昱才是當朝真正的攝政王……而後來,他也成為了皇帝。

總之,一場政變劇禍化為無形,朝廷安慰了桓溫,表是要讓他進為太尉,桓溫不受。
曹操都寫過《讓縣自明本志令》,桓溫也是見過東晉變遷的。

當什麼三公,坐什麼丞相,哪裡比得上如今八州無冕王來得踏實?

可人倒楣起來,真的是喝水也會嗆到。
桓溫這邊才退兵,後趙的皇帝就被殺了。

五胡演過好幾次了。
指定繼承人是漢人的玩意,胡人想要的是民選政府。

但是時代在進步。

一開始,石虎指定了一個十歲的小兒子當皇帝。
三十三天後,小兒子就被石虎的第九子給殺了。

而這時,石虎的第三子,又跳出來殺了九弟自立。
再沒過兩個月,石虎的養孫,以漢人自居的冉閔又殺了三叔。

冉閔建了一個魏國。
石家退回遼西,仍以帝王自居。

時代的浪潮,越來越是猛烈。

混亂的局勢,有能者居之。
而桓溫這時是敗軍之將,是無能者。

殷浩才是有能者,殷浩北伐,於焉展開。
開張大吉,殷浩一個翻身上馬,就摔了下來,靠北得要命。

還好,咱們殷將軍跟王羲之是好朋友,是縱橫派,不是馬上得天下派。

為後趙統領關中地區的氐帥苻洪率先來降,統領并州地區的羌帥姚弋仲也跟著降了。
這可比摔不摔馬還實際得多,大吉大吉。

但很快的,苻洪就給自己的軍師毒死了。

兒子苻健接手,殷浩直覺就是良機莫失,索性派人再收買苻健手下,打算直接接收關中勢力。
另一邊,姚弋仲也掛蛋了。

殷浩同樣在圖謀著,除去其子姚襄。

然而,玩謀略的,最怕情報失靈。
殷浩得到了一個錯誤的情資,以為苻健已死,遂前進洛陽。

抵達許昌時,就開始糟糕了。
謀反的,戰敗的,壞消息如雪片般飛來。

殷浩拔腿就跑,北方再度失陷。
北伐軍更是損失慘重。

桓溫這時候不落井下石扳回一城,還算是個合格的政敵嗎?
一耙打去,殷浩就此踏上李嚴之路,廢為了庶人。

據說,數年後,大權在握的桓溫寫了一封信給殷浩,邀請他回來擔任尚書令。
殷浩很高興,要寫回信,但卻怎麼也寫不滿意,反反覆覆修改了幾十次,最後恍惚之下,竟然把空白信件寄出了。

桓溫一看就很生氣,這是什麼無言的抗議嗎?
總之,殷浩從此再也沒有回到朝廷。
這種就類比諸葛亮跟李嚴的小故事,我是覺得聽聽就算啦。

跟前四史比起來,《晉書》對於戲劇性的要求更高。
上面主要是根據桓溫和殷浩兩人本傳所描述的北伐。

實際在帝王本紀中,整個局勢要複雜很多,很多。

略懂五胡十六國的應該都會知道,苻健、姚襄、冉閔,都不是出來打醬油的。
而殷浩的北伐曠日費時,總共長達四年。
桓溫也再次被請出山助戰。

說到底,這不是桓溫殷浩北伐而已。
一如諸葛亮北伐,只是曹魏包圍網的一個柱角。

這是五胡爭霸的最高峰,也是東晉整體的強力反撲。
一邊內鬥,一邊互相爭戰。

南與北的瘋狂局面,還會持續下去……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阿前的沙龍
302會員
954內容數
一個業餘歷史讀者。讀各種史書並且寫下心得。 大目標是遍讀二十四史,不過最近正在被其他古書內容吸引。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常常被朋友問「哪裡買的?」嗎?透過蝦皮分潤計畫,把日常購物的分享多加一個步驟,就能轉換成現金回饋。門檻低、申請簡單,特別適合學生與上班族,讓零碎時間也能創造小確幸。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嗨!歡迎來到 vocus vocus 方格子是台灣最大的內容創作與知識變現平台,並且計畫持續拓展東南亞等等國際市場。我們致力於打造讓創作者能夠自由發表、累積影響力並獲得實質收益的創作生態圈!「創作至上」是我們的核心價值,我們致力於透過平台功能與服務,賦予創作者更多的可能。 vocus 平台匯聚了
Thumbnail
新莽地皇四年,群雄並起。 老字號大品牌的赤眉軍,已然是關東一霸。 荊州綠林軍也算是經營多年,並在舂陵劉氏的協助之下,不只迅速壯大,連戰皆捷,還搶先立了第一個劉姓天子。 雍州隗囂趁勢而起,以漢高祖劉邦之臣為旗號,也準備分一杯羹。 就在三大勢力紛紛向關中前進,先入為王之時,意想不到的變故發生了……
Thumbnail
新莽地皇四年,群雄並起。 老字號大品牌的赤眉軍,已然是關東一霸。 荊州綠林軍也算是經營多年,並在舂陵劉氏的協助之下,不只迅速壯大,連戰皆捷,還搶先立了第一個劉姓天子。 雍州隗囂趁勢而起,以漢高祖劉邦之臣為旗號,也準備分一杯羹。 就在三大勢力紛紛向關中前進,先入為王之時,意想不到的變故發生了……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