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3/01閱讀時間約 7 分鐘

04/08 「新的」時代,「新的」文學

      與點堂上課筆記。
      講者是盛浩偉老師。一開頭就表示會貫穿整個課程的問題意識在於:
      「在 2021 年的台灣,我們為什麼要讀日本近代文學?」
      (前兩天想著啊要上課了,不然把柄谷那本翻出來複習的我表示:選對教科書www)

    #「日本」是什麼?
      疆域在歷史上是不斷變動的。
      蝦夷地/北海道→ 請看黃金神威(喂
      琉球/沖繩→ 八瑤灣事件、牡丹社事件【琉球處分】
      臺灣→ 甲午戰爭,馬關條約後殖民
      朝鮮/韓國→ 甲午戰爭的遺緒【朝鮮併合】
      一個國家內的不同民族,會被區分為中心(高貴)跟邊陲(低賤),藉由顯露出差別對待來鞏固權力。
      若是以國籍來區分文學,在邊陲地帶會發生疑問。

    #「近代」是什麼?
      近代(きんだい)= Morden
      明治以後,二戰結束(1868∼1945),日本發生了什麼?
    1. 產生了民族國家(與中國的朝貢體系切斷關係,將自己的文化放回中心。)
    2. 廢藩(武士家)置縣(都道府縣)
    3. 四民平等(士=武士,農工商)階級平等→立身出世主義
    4. 教育普及(不再拘泥漢文)言文一致→潛在的作者跟讀者數量都大增,文學的商業機制也有了運作可能。
      因為政治、經濟、文化和認知的巨大變動,於是劃分產生了:在此之前的文學,在此之後的文學(所謂近代文學)。

    #什麼是文學?
      從「文(學文、文書)」到「文學=literature」
    #什麼是文豪?
      作者:文士,作家,文豪
    #一般日本文學史的脈絡敘述
    明治20年(1887)左右
    1. 「文學」此一詞彙的內涵轉變(文書→文學)
    2. 戲作文學(庶民文化)→啟蒙文學、政治小說(講述西化的重要性)
    3. 新型態的韻文表現形式(漢詩→近代寫作)
      可以用手機來理解詞彙內涵的轉變的迅速及不經意:十年前的「手機」指涉的是3310,但現在的「手機」內涵已經轉變為十年前的智慧型手機。
    坪內逍遙《小說神髓》 1885∼1886
      理論書,描述作者認為應該怎麼書寫小說。
      From Romance to Novel
      小說的核心是人情,而世俗百態次之。
      作者本身實踐不足;很會說,但做不到(喂
    二葉亭四迷《浮雲》 1887
      真正意義的第一部日本近代小說?
      完成了言文一致的だ調。
      作者藉由翻譯俄國文學的練習機會學習到了寫小說的技巧;但挖坑不填(喂
    (山田美妙:完成了言文一致的です調)
    (尾崎紅葉:完成了言文一致的である調)
    「言文一致」:可以想像為超複雜、轉了三折的白話文運動(過去使用的漢文造成強烈的教育普及障礙);注意言文一致並非寫下逐字稿,而是想像中的說話方式被記錄下來(遠較口語更凝練)。
    →可以想見教育普及的好處會遭到統治者的阻抗
    →從明治初期一直到20年才有了初步成果
    →給予了庶民身份表達內心想法的媒介(有別於統治者的語言)

    #柄谷行人《日本近代文學的起源》:「風景的發現」與「內面的發現」
    (其實柄谷在這兩章引述很多夏目漱石的批判討論寫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的二元對立之不必要,總之先跳過,以下各種我流摘要XD)
      柄谷的比喻:古典文學(漢文學)與近代文學,就像(水墨)山水畫與西洋風景畫的對照。
      對中國水墨山水畫或是中世紀歐洲的宗教畫而言,「風景」並不存在,所描繪的只是事物的「概念」。山水畫立基於山岳信仰,因此採取的是將視點固定於山岳的遠近法,山水畫的空間處理,不是源於個人對事物的關係,而是作為一種先驗的、形而上的模範存在;如同宗教畫裡的風景僅只是做為宗教或歷史故事背景的存在。在文學的立場上,古典文學中的風景也僅是語彙,皆被固定的規則與用典限制,無法描繪出真正眼前所見的風景;如同芭蕉的《奧之細道》中並不存在任何「描寫」,「秋夕烏鴉棲枯枝」也是典出杜甫的漢詩。
      相對而言,發展出幾何學上的遠近法,也就是透視法的西洋風景畫,要處理的就不是內含物理時間的對象,發展出單單把風景當風景來描繪的必然性。那麼,文學中,文字又要如何成為真正能描繪外部的工具?(文學的「透視法」何在?)
      柄谷認為,真正在日本近代開始發現風景的人:國木田獨步。
      (但他同時也提醒對風景的描繪只能透過某種內面的倒錯才可能存在。外部的描繪與內面的狀態依舊緊密相連。)

    #國木田獨步《武藏野》
      明治31年(1898)所作。
      原題:今の武藏野
      武藏野在日本的地位:連諧音634都被轉化成Skytree的樓層數。
    • 日本古典文學中的武藏野:
      むらさきのひともとゆえに武蔵野の草はみながらあはれとぞ見る(古今和歌集)
      雖然現在看到むらさき只會想到老師(喂),但這裡描述的是在武藏野的草原中單單一株紫色小花遺世而獨立之美。
      武蔵野は月の入るべき峰もなし尾花が末にかかる白雲(続古今和歌集)
      這句描述,遠方的月亮很高,並沒有被山丘遮住,但近處的芒草卻非常長又茂盛,花穗的部分彷彿要觸碰到天上的白雲。身為一個勉強算是有在畫畫的人,非常喜歡這句,遠景近景的安排只在一句話之間、就營造出非常強烈的畫面感。
      過去日本的武藏野=中國的武陵、桃花源記記載之類的境外之地
      但國木田完全迴避了類似的比賦,反而在此作品中大量引述了歐俄作家如屠格涅夫的文字。
      此外,國木田於作品中大量穿插了自己的日記,此一形式也可以拿來跟日本傳統的歌行文(拿來穿插多首和歌作品的日記式文章)對照。
    • 明治時代文學的功能(全然不同於現代):
      1. 是讀者觀看、認識世界的工具,有向讀者描述遠方的風景的義務
      2. 文字必須作為一個「透明的媒介」來描繪真實 → 但作品中呈現或不呈現某些內容本身就已經是經過作者揀選的結果XD
    • 西方跟日本的文學流變不一致:
      西方近代文學:古典→浪漫主義(內面)→寫實主義(外部)→自然主義(發展到極致的寫實)
      日本近代文學:古典→寫實主義(在西方流行時,日本開始西化)→浪漫(回過頭發現西方還有浪漫主義)→自然主義
      寫實主義有其嚴格的定義 → 陌異化 Defamiliarization:寫出日常不會覺察的寫實面,讓人能重新認識常見之物。
    • 武藏野一文的特色:
      1. 細緻的描寫(寫實、自然主義)
      2. 敘事者的主體性(定義武藏野的範圍)→ 作品中有作者的主觀性出現
      3. 不以精簡為美學 → 刻意的散漫不修剪的文字,展現出「真實感」?
      4. 無法被化約的文學意義 → 「武藏野的美依舊不減當年」?
      偉大文學作品的形式都是「碎形」,極大範圍與極小範圍內看到的都是一樣的形狀。

    #延伸閱讀
    國木田獨步:畫的悲哀
    在臉書上看到,張惠菁老師提到川越宗一的《熱源》這部小說,很適合跟《少爺的時代》還有安德森的《全球化時代》對讀;感覺高度呼應了對所謂日本(帝國)這個共同體邊陲的討論。應該會找機會來讀讀看。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