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後真正要說「台灣文學研究」──與台灣相關、在台灣書寫、台灣人書寫文學開端,大概還是得從1970年代算起。
在此之前,雖然如黃純青、廖漢臣、黃得時、李獻章等人仍在世,有零星的台灣文學研究或作品散見於《台北文獻》(原名為《台北文物》)、《台南文化》、《南瀛文獻》等具備地方性質意味的期刊。但要一直到1973年顏元叔在《中外文學》發表〈台灣小說裡的日本經驗〉,張良澤發表〈從鍾理和的遺書說起-理和思想初探〉、〈鍾理和的文學觀〉、〈鍾理和作品論〉、〈鍾理和作品概述〉等等一系列鍾理和相關研究,以及林載爵〈臺灣文學的兩種精神-楊逵與鍾理和之比較〉,台灣文學才再次「被發現」。
自1949年起算,1973年鍾理和、楊逵等人進入學術期刊和當代文壇視野,歷經約25年的壓抑,台灣文學研究才再次被看見。這也是為什麼談論「台灣文學研究」,張良澤如此重要的原因。
註1:這是一次關於台灣文學研究的研究小史筆記,字數不會超過500字。
註2:能寫多久,完全看個人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