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東亞戰爭肯定論》,不是為了合理化日本至今所走的腳步。只是,為了抵抗「歷史偽造」與「全面否定、醜化民族精神」而書寫。
說到二戰,儘管同樣屬於戰敗國,相對於德國公開致歉與反省,日本官方的態度長久以來受到國際社會詬病。然而,到底是怎樣的思維,造就這樣的差異?藉由把時間軸拉長到幕府末年,西力東漸、殖民地林立逐漸的19世紀,日本作家林房雄旁徵博引,完成了《大東亞戰爭肯定論》這部大逆風的著作,不只企圖用不同的視角帶領讀者看見不一樣的東亞近代史,也要證明「大東亞戰爭」,除了是一場不得不打的戰爭,也是值得讓日本人感到驕傲的歷史。
所謂「肯定」,與其說是承認其正當性,或者應該說作者認為這場戰爭,是在歐美帝國主義盛行,日本作為亞洲最後的希望,不得不對外來的威脅進行反擊。儘管坦承戰爭都是「不正常」、「瘋狂」的,但林房雄也指出,不論是明治維新、日俄戰爭、甲午戰爭等,都是「東亞百年戰爭」的過程,儘管最後以慘敗收場,但一切都是在歷史潮流推動下,不可逆的結果;相對於認錯,他堅持主流的論點是受到歐美視角影響,人民更應該要認清「真正」的歷史,而本人也應該恢復戰敗時喪失國家意識,並且把這樣的歷史視為「偉大行為」。
看到這裡,就算還沒翻開書頁,或許已經有人開始感到莫名其妙,實際上在閱讀的過程中,儘管作者振振有詞,有時甚至「怒批」,卻總是讓人有種「詭辯」的感覺。不論是想要藉由引發戰爭來推動當時的清朝改革、想要推動「東亞聯盟」榮景而設立滿洲國,或者是甚至是以「歷史不是靠道歉或懺悔就能補償」,暗示對德國做法的不認同,似是而非且幾乎可說天馬行空的論點,或許只有部分日本人才有辦法理解與認同。
不過書中確實也有一些有趣且少被教科書提及的論點,例如東京審判的正當性(同樣都是戰爭,卻只有二戰的戰敗國被追究罪行);日本常民長久面臨不平等條約下,在得知珍珠港事件發生後產生的喜悅與驕傲等,尤其後者或許也與許多台灣球迷,持續關注大聯盟球星「大谷翔平」表現的心境類似。
戰前是皇民,戰後是炎黃子孫,不論是二戰或是日本,台灣人的情緒與記憶總是複雜且混亂,尤其在不同世代與族群間,對於日本的評價與觀感更有可能天差地別。與其說對於「大東亞戰爭」改觀(大概只有日本讀者有機會),對於台灣讀者而言,《大東亞戰爭肯定論》或許更像是一個窗口,讓我們了解部分日本人的思維;畢竟不論過去或未來,也不管我們是否願意,日本始終將與台灣的命運緊緊相連。
(本文與華藝電子書合作,文章請參考首頁連結或 https://reurl.cc/M488j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