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3/17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新博物館學運動:博物館的功能轉向

在1970 與80 年代之間,博物館學發生了一場關鍵性的運動;學界和博物館從業人員開始反思博物館的功能以及這些機構與社會之間的關係。這一場被稱為新博物館學(New Museology)的運動,質疑博物館在決定社會與文化價值及意義上所佔據的地位及權威。新博物館學主張博物館需要改變,因為它們只為社會中少數特定分子的利益提供服務,而並未有效地使用公共資金或謀求整體社會之福祉。新博物館學認為,博物館應該放寬眼界,不再只是埋首於館藏維護與策展的功能性角色,而是需要在社會中承擔並發揮更多的社會性與政治性功能;變得更加以人為本;為更多元化的公眾提供服務與代言;並且採用全新形式與觀眾交流及互動,透過對話創造並交換知識。
1971 年,鄧肯.卡麥隆(Duncan Cameron)主張博物館應該同時作為「神殿」(temple)也是「論壇」(Forum):既是為官式文化(official culture)服務的機構與權威性場域,同時也是促進討論與對話的大眾空間。在數年後,肯尼斯.哈德森(Kenneth Hudson)建議博物館需要質疑其工作的性質,並且不應止步於作為單純提供知性探索的場所,而是要朝向提供帶有情感與感官感知的體驗方向發展。1983 年,史蒂芬.威爾也提出主張,認為博物館需要在以物件為本或以人為本,以研究為導向或以提供公共教育為主等不同的機構角色之間取得平衡。
由於這些想法的提出,加諸以過去 50 年間重大政治和經濟壓力,博物館已經不再盲目地埋首於物件的研究與展示,而是轉將參訪者體驗和互動也納入考量,並提供更多以參訪者為導向的服務。雖然博物館一開始創建時的某些重要原則與核心活動,如研究、探索及公眾教育等仍然存在,但這些組織毫無疑問地已經進化。博物館在淡化菁英小眾組織的形象上取得了某些進展,同時也有許多博物館開始轉向:
  • 提供兼具娛樂性與教育性的體驗。
  • 為更廣泛的社會各界人士提供更多近用的機會。
  • 在博物館的展示、內容與活動中呈現更多元的歷史、 文化與生活方式。
  • 鼓勵公眾更多地參與並投入博物館的內容與服務。
  • 從事有助於應對社會問題的活動。
雖然我們所理解的博物館功能在現代社會發生了變化,但新博物館學運動的完整理念其實並未完全落實在所有的博物館與館內所有的部門之中。許多作者認為這項運動的主張只獲得不同國家、組織與博物館人員零星的採用,並呼籲各方應更加努力落實更多工作,以打造開放而兼容的組織,積極地為全體社會提供服務。
上述的變化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博物館人力的性質以及許多博物館人員的功能。由於在歷史上,策展人曾作為富有收藏家或學術團體所擁有之藏品的專業學術看管者,博物館策展人傳統上被視為館藏的專業看守人,僅容許少數獲選的訪客近用這些物件。也因此,博物館的工作團隊大多由學術研究界出身的策展人所組成,負責執行博物館的核心功能。一直到20 世紀中葉,學術研究仍是許多策展人最主要的活動與工作內容,營運、行政管理與公眾教育工作則是次要職責。

(本文節錄自《博物館策展人工作指南:認識、管理與展示物件》一書第九章〈當前策展人的角色及結論〉引言)

新書上市

《博物館策展人工作指南:認識、管理與展示物件》 The Museum Curator’s Guide – Understanding, Managing and Presenting Objects 作者:妮可拉.皮克寧(Nicola Pickering) 譯者:高文萱
如何在博物館創造一場完美的展覽? 作品該如何蒐藏、如何保存、如何管理、如何維護? 建構博物館學與策展技能的必備工具書!
「策展」是一種具備高度技能與特定學科專業的職業。博物館策展人的職責包括蒐藏物件、確保物件受到妥善的長期保存、理解與鑑賞,同時能向社會大眾展示並詮釋。策展人的角色兼具多重功能,除了必須對藏品具有專業知識外,還要有務實、靈活、社交能力,並在公共傳播、行銷方面擁有多面向的技能,同時也需負責館藏的發展,並主導新品的蒐藏,以因應博物館角色的變遷。本書將帶領讀者一窺博物館策展人的多元角色及工作內容。
書中探討了包括博物館為何存在、博物館該如何對待並展示物件,策展人所扮演的角色、他們與物件之間的互動以及物件的保存維護、編目、展示、搬移、陳設、儲放、詮釋與解說等工作,提供了詳盡的說明,並以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當前物質文化研究與博物館學的理論,並在書中展示如何將這些理論實際應用於博物館館藏。
無論是主修藏品管理與策展的學生,還是藝廊與博物館從業人員以及私人收藏家,《博物館策展人工作指南》為所有從事和蒐藏、物件的保存維護與展示工作相關的人員,提供了重要且實用的專業資源。​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