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圖書館生滅史》這本書提出來最有趣的問題,側面映照著一個人對於知識傳播的想法以及態度。於我來說,不同時期的自己,答案都不太一樣。小時候的圖書館像是個小寶窟,看著根本不熟悉的書目,每翻出來一本掃一掃都像找到寶藏一樣,充滿驚奇。漫畫版《三國志》、《水滸傳》,還有金庸、哈利波特前六集,這些都是在圖書館漫遊時的旅途收穫。
這些書或許沒有增加太多知識儲備量,但絕對打開很多扇我去看、去理解世界的窗戶。
但大學後我幾乎不在圖書館裡漫遊、閱讀了,因為我發現要快速又大量的找一個主題的書,去大書店更適合。書店有最新的趨勢跟更有邏輯、主題性的分類,要看特定議題,書架上的各本書裡目錄翻個一圈,就大概知道最新研究與正反意見。
當有閱讀的目標後,圖書館的分類與收藏都有點無法滿足我。
再到現在,我更幾乎沒理由去圖書館了。兩岸都有許多電子書會員平台,平台蒐集了大量書籍,這些之外還有搜索功能,可以按照主題找出相關參考書目。電子書上面還會有其他人讀過的筆記和批注,讓讀書有一種不孤單的感覺。
所以光是就我自己,過了20年,就已經對圖書館有兩個層次的不再需要。
那圖書館在現代以及為來的存在還有什麼意義嗎?還是有的,因為圖書館一直都在努力適應時代,它展現著時代為了保存知識、傳播思想,所做的各種努力。也別忘了從西元前三世紀的亞歷山大圖書館開始,再到現在歐美建了不少多媒體圖書館,圖書館總在面對各種挑戰,像是:
1️⃣泥板笨重不方便閱讀交流
2️⃣莎草紙容易受潮,只能保存一兩個世紀
3️⃣藏書家不敢買書怕資訊有誤,手抄成本又很大
4️⃣火災一來所有書都付之一炬
5️⃣政府搶奪佔領地的書籍資源,造成損壞
6️⃣教廷嚴查禁書,讓圖書館變成一言堂7️⃣印刷術讓市井文學快速興起,並讓思想快速傳播,圖書館裡的資料都過時
除了上面時代的問題,圖書館還有怎麼運作的歷史問題,例如:
1️⃣書籍保存是要全部蒐集,還是偏重特定領域?書籍目錄又要怎麼編排?
2️⃣公共圖書館對誰公開,平民有權利使用嗎?
3️⃣圖書館要便於使用,還是展現貴族力量?
4️⃣圖書館是要安靜讀書,還是可以社交交流?
因此,圖書館的發展脈絡,就是知識該怎麼保存、傳播的社會化討論。
所以與其質疑圖書館的存或廢,不如跟著《圖書館生滅史》一起看想保存知識的人,有什麼樣的起心動念,以及怎麼樣的實際行動。再想著這些圖書館都在為了知識傳播、文化保存不斷在垂死掙扎,盡最後的努力。
我們各位是不是更該好好學習,努力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