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博物館協會制定每年五月十八日為國際博物館日,且自1992年起設定每年的主題。今年的主題是「博物館致力於教育和研究」(Museums for Education and Research)突顯了國際博物館界對公共、開放、教育、推廣等外向型、前枱性(Front-end)任務與研究、技術、學術、專業型、後枱性(Back-end)任務並重的呼聲。
研究與典藏是博物館建立特色與長期發展的最主要動力。近廿年來各國對博物館的教育推廣雜染了更多商業考量,本已不被公眾看見的後枱性任務不斷被忽視,可是歷史悠久的國家級大館依然能堅持傳統,不隨波逐流。即使不提令此間望塵莫及的北京故宮對於學術交流、研究、體制教學、短期培訓的規模與種類的琳琅滿目,我只想問問最基本的問題:台北故宮可有常態的訪問學人?開放了博士後研究名額嗎?爭取過適用類似「玉山學者」的專案嗎?跟中研院、工研院建立了機構性,而非個人關係的研究計畫?像「傅斯年講座」設置了博士論文獎金嗎?
研究成果需要發表。故宮學術季刊雖被台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aiwan Humanities Core Index,簡稱THCI)列為第一級,但目前並未被其他主要的國際性期刊評等系統(如SSCI、SCI、A&HCI等)列等,也沒列入JCR、SJR、JIF統計引用。簡單說:在這份期刊發表論文也就「窩裡橫」,所以在學者間不太受青睞。至於故宮文物月刊則早已不被THCI評鑑,其編務也務求老少咸宜為方針,比科普還親民了。但是我們打開故宮網站查看各處研究員、副研究員、助理研究員的著作欄位查詢,赫然發現絕大多數列出的論文刊載都是在故宮學術季刊,甚至洋洋灑灑全都是故宮文物月刊的大作!就連故宮學術季刊的總編輯的44篇期刊論文,也只有三篇不是在自家刊物刊登,只有一篇英文,是在大眾文物月刊Orientation發表的!部份故宮研究員確是碩學俊彥,載譽學界,但在故宮的目錄並未登錄更新,理由千奇百怪。最令人費解是研究計畫要先上呈核准,且與院內文物收藏品為主題絕對優先。先不說文物所涉歷史與社會議題與學術包羅萬象,即使是博物館策展、經營、鑑識、典藏、技術、教育等等亦日新月異,非但難被長官了解,也變相保障了黃圈圈裡根正苗紅的老宮人。相較之下:同屬國立的自然科學博物館,非但依照學術分科,研究員的研究領域說明,專書、期刊、研討會論文、科普著作,層次井然,且在學術整合系統均能公開查閱全文,較一流大學研究所毫不遜色。故宮與科博館都沒有大學所謂「六年條款」的研究產能考評壓力,但是表現大相逕庭!
https://www.nmns.edu.tw/ch/research/research-and-writing/
對待本院的研究出版品呢?幾年前故宮被砲轟過期出版品積壓過甚,於是全院奮力卸載,賤價清倉。結果,1983年迄今的故宮學術月刊線上查詢僅有777篇論文可下載,早期則僅存目錄,無法點閱全文。1983年以前的故宮季刊,1983年到2011年的故宮文物月刊,非但在官網銷聲匿跡,據云不少原版都鴻飛冥冥。故宮近年出版品與圖錄的圖片品質與文字內容,能否趕得上精緻華麗的高貴仿真古經書,無須贅言。故宮對出版事業向錢偏離的徵兆昭然若揭。
態度,決定了高度。故宮的研究高度,與大廳的「海拔」,形成了特大的反差。
不少人不明白:故宮遷台復院迄今,已新增八萬五千多件收藏了。之前鬧出的蘭千山館寄存風波,院方託辭庫存空間不足,不能說毫無道理。但一碼歸一碼:全球一流美術館博物館競收珍品是不能棄賽的。故宮亟須研究新的典藏、保管、信託、數位化、智財權使用授權辦法。此外,何妨也拍賣一些重複性高且有市場價值的舊藏,促進收藏新陳代謝?國際間美術館博物館出讓藏品所在多有,最近的著例,是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在3月18日紐約亞洲藝術週期間委託邦瀚斯舉行了「傳雅濟慈: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珍藏中國藝術」拍賣。以台北故宮的卓著聲譽,若辦理這種專拍,其有形收益與無形的宣傳,必定馬到成功!
連續幾篇諍言做為故宮建院百年的獻禮,算是一個故宮鐵粉愛人以德的忠誠表現。我相信無論如何,歷久彌新的文化遺產絕對不愁找到自己的出路。但故宮的未來,畢竟大部份還是操在一年都不去當平民百姓參觀一次的立委,以及寧可帶外賓釣蝦也不陪同參訪博物館美術館的「極峰」身上。故宮不能盡如人意,有一大半實是被這些有力人士有意指點或刻意漠視造成的。與其問道:故宮在乎未來嗎?看看這些我們選出來的人,我們是否更該捫心自問:我們在乎未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