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09|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除了早餐和學長,我們還欠了什麼?

圖片來源:官方臉書
圖片來源:官方臉書
電影《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改編自網路社群Dcard上的真人實事,由NETFLIX影集《華燈初上》的編劇杜政哲自編自導,周興哲、李沐和宋柏緯等人主演,講述高中生間青澀、笨拙卻又單純的感情故事。
片頭從女主角項微心(李沐飾)的視角開始帶入,父母離異使得她認為「說出來的話都不會實現」,開始暴飲暴食,透過「吃」來療癒自己。直到有一天,她認識了游泳隊學長陶宥全(周興哲飾),透過「學吉他」,兩人逐漸了解彼此,也發現自己喜歡上了對方,但兩人都害怕失去而不敢開口。最終在陶宥全畢業前夕才互相坦白心意,有情人終成眷屬。
回顧歷年台灣的青春校園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2011)、《等一個人咖啡》(2014)及《我的少女時代》(2015),雖然主場景都在校園,但透過事件或隨著時間的流轉,都能夠將角色的人生延伸,在敘事上更完整,也多了更多的發揮空間。
《那些年》、《等一個人咖啡》及《我的少女時代》之台灣票房比較。根據3/2的新聞資料,《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自1/28上映至今,票房僅達6580萬。|圖片:自製
舉《那些年》為例,故事從高中開始,一路歷經畢業、上大學到結婚。觀眾得以看到男孩在面對曾經喜歡的那個女孩時,從最初的幼稚到最後的祝福;再以《我的少女時代》為例,故事一樣從高中開始,以女孩為敘事角度出發,展現了那個時代的「少女」對追星的狂熱、對外表的在乎,還有在面對未來的困惑以及和喜歡的男孩相處的各種樣貌,除了學生,更多了其他面向的刻畫,也因此召喚起很多觀眾的記憶。
然而作為又一部搖著青春愛情大旗的電影,《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無論在「青春」或是「愛情」的描寫卻都不夠深刻。
圖片來源:官方臉書
或許是礙於原著的設定,電影整體敘事集中於高中時期,和其他同類型的作品相比,未能利用情節展現角色前往人生下個階段或經歷某些事件所帶來的成長和轉變。而導演似乎注意到了這一點,因此出現了「十五年後的項微心」這個角色,但這也是我覺得本片最大的敗筆。
回到劇情,時間軸上拉得較短已是一大限制,然敘事缺乏厚度又更彰顯了劇情的單薄。在電影中,觀眾可以看到女主角父母間的矛盾和男主角母親與奶奶間的不睦,我認為這些情節除了是和學生時代簡單、純粹的愛情作個對比,也是為了說明家庭背景是如何塑造了角色「不敢說出心底的話」的性格。然而其在電影中卻僅是蜻蜓點水,從一個觀眾的角度來看,不僅未能幫助我理解、融入劇情,反而略顯冗贅、不知所云。或許是礙於時長,只能有所取捨,但我認為這對建築角色的立體性和真實性是必要的,故對於導演這部分的編排感到可惜。
圖片來源:官方臉書
最後,來討論整部片中最困擾我的角色:「十五年後的項微心」。故事之所以迷人,就是因為它不像一條能一眼望盡的小路,而是一座蜿蜒曲折的迷宮,於是我們可以通過閱讀去體會作者在文字間所要表達的情感或寓意。比起開門見山,我認為烘雲托月的呈現方式帶給讀者的才更為銘心。
而電影亦是如此。
然而本片中,「十五年後的項微心」不斷地出現,一次又一次地的去「說」那些早已成為陳腔濫調的道理,無形中給人一種說教的感覺。不僅破壞了觀眾對於劇情和角色的投入,也白白浪費了參與演出的演員。
「青春/人生要不留遺憾」,這個概念在被說出來的當下,就失去了它原有的力量。
圖片來源:官方臉書
綜合而論,若僅聚焦於校園內的生活,《我吃了那男孩一整年的早餐》或多或少地還是帶領了觀眾重溫高中回憶。但若要再說別的,就稍顯不足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