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10|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親愛的 我把錢「變大了」

    很早就聽過一句話,「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早年投資標的可能比較少,也許是我孤陋寡聞,當年在大報當記者薪水不算低,但我只會「死存」,存到一筆50萬就去定存,保本之外再賺那一滴點的利息。
    但我現在看到很多文章,網路上隨便就是「存股族45歲退休,月領5萬元」、「投資術100萬滾成千萬富翁」,把股票市場講成「印鈔機」,讓現在很多年輕人趨之若鶩。
    但股市真的是錬金市場嗎?其實被「殺頭」或「血流成河」當然大有人在,只是被報導得少。股市要賺錢,重點還是在操作方式,殺進殺出風險超大,尤其是借融資,沒有給自己資金有喘息空間,更容易被斷頭。

    我很鼓勵年輕人,把薪水好好規畫,才能把錢「變大了」!

    市場介紹投資方式很多,我比較傾向將資金分散,不要放在同一個籃子,否則雖然可能賺很大,但也可能一夕全無。
    比如將薪水分成三分,一分過生活,一分建議可當買房子頭期款,另一分拿來投資包括股票、基金或外幣等標的。

    我還是很推薦買房,算是穩當、保值的投資法。
    尤其目前營建大缺工,購買預售屋只要付頭期款,因為施工期拉得很長,付款相對輕鬆、減少年輕人的付款壓力。
    但房子要選對地點,交通便利、學區、重要建設或道路即將開闢,或者是捷運的規畫路線上,才有漲價空間;買下後可以自住或租人,省房租或多一筆房租收入,等同於為未來多了一份「被動收入」。
    以前一群跑房地產的記者朋友,就常常在採訪時,直接向建商以「員工價」購屋,付了頭期款,往往在還沒蓋好,轉手就大賺數十萬元。
    目前政府限定不能賣紅單,也有囤房稅,但購買潛力區的房產,5年內可先租人,五年後再出售,仍有很大利潤。

    股票買賣則要認真研究,切忌「跟風」。
    因為當財經新聞報導那支股票飛漲、業績超佳時,多半大戶買足,把價格抬高、準備出售,此時小散戶進場,風險較大。
    我有朋友長期研究線型,但這要有「慧根」;我是看不懂這些歪歪曲曲的線,但喜歡研究那些產業未來性高,並先觀察股價曲線,在相對低點時買進。
    另一種方式是存股,就是買一些高配息的股票,但要確定公司業績穩定、不會倒閉,以免賺了股息、賠了股本;有些操作佳、股息高的ETF也可以參考。

    年輕人薪水不高,可以買「零股」方式慢慢「存股」。
    股票交易有了零股,對年輕人是一大佳音,比如在護國神山台積電相對低點時,買個50股或100、200股,記得一定要逢低再進、慢慢累積,先賺股利,若漲高可賣出再賺一筆。
    我有些朋友還很會操作虛擬貨幣或外幣,這些我倒很外行;投資是看個人喜好,重點是必須先認真研究後再「下手」,才能降低風險。

    早年投資,是保障自己的後半輩子

    經濟動盪,很多產業走下坡;比如我曾待過的媒體界,目前公司留任的記者人數,早已是當年的1/5不到,薪水與福利也比早年差很多;我當時擔任主管,每年還得績效評估,砍掉「不適任員工」,以能讓企業瘦身,許多50歲以上的員工每年戰戰兢兢,就怕被公司視為負累,搞到中年失業。
    一位遠房親戚在百貨業,也因疫情衝擊公司營運受損,就對「高薪員工」下手,要求減薪,或暗示離職,畢竟「高薪主管薪水,可養兩名以上基層員工」。才50出頭的他原本是前途大好的經理,被迫失業,他又晚婚,家中有當家庭主婦的妻子與讀國中的女兒,生活斷炊。

    但如果自己早一點學會理財投資,有了「被動收入」,至少先立於不敗之地,保障了「基本生活需求」。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