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幾則影劇新聞,讓人怵目心驚。
影劇新聞往常多半是歡樂的,但最近卻爆出一些明星生病、猝死,讓人不勝唏噓。
我最有感觸的是導演明金成在喜迎雙胞胎孩子降臨時,自己卻莫名猝死,留下還在坐月子的妻子要辦喪事、還要獨力育兒,令人不忍。
另一則是余天的女兒余苑綺,為了抗癌做化療多達70多次,病人身心飽受折磨,家屬失聲痛哭。
生命的變化或消逝,總讓人猝不及防;就像最近很有名的一句話,「你永遠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一個先到」!
我自己比較害怕面臨疾病;「猝死」多半是一剎那的事,雖然家屬難以接受,但痛苦過程卻不像「疾病」那樣是長期的折磨。
我的父親也因肺癌過世,從診斷癌症第四期那一刻起,病人與家屬的心臟,彷彿裝了一顆「定時爆炸器」,在「倒數計時」過程中,不斷壓迫著大家。
生病不只是身體機能衰退,還有心理壓力,時時刻刻侵蝕著情緒。
尤其一旦生病,跑醫院成為家常便飯,檢查、治療、回診、看報告…..等等,原本的生活型態都被迫完全改變。
當警官的爸爸,平常就愛看「大陸尋奇,最想親身到大陸看一看,哪知退休不久就罹癌,身體一日不如一日,我們勉強帶他去澳門,但他已走不太動;這個旅行只是「圓夢」,病人也很辛苦。
朋友提到自己的妹妹一直很想去澳洲探視親戚,卻受家庭羁絆遲未成行,直到罹癌化療,也是治療優先,從此已難出遠門,最後到過世,到澳洲仍是「未完成的夢」。
我很支持所謂的「活在當下、及時行樂」
但活在當下,並不是當「月光族」,把所賺到的錢都花在盡情享樂、滿足自己,而是「對自己的夢想訂出期程,逐步完成」。
不要每次都「以後再說」,誰知道自己「有多少以後」?
我之前超想去歐洲旅遊,卻因工作一直排不出長假,沒想到這幾年發生全球新冠肺炎疫,各國國門關閉,哪兒也去不了;我只能慶幸當年曾勉強擠出8天,飛去法國巴黎浪漫一下,過一點歐洲癮。
我有很多長輩非常節省,捨不得吃穿,總說「先存起來,等老了可以去環遊世界」,但等到真的有錢、有閒,真的走不動嗎?吃得下嗎?
網路上很多文章都勸說:「過一天、少一天!」每一天都要當成自己生命「最後一天」來過。我覺得很有道理,未必要花大錢,但讓自己的每一天都不虛度,沒有遺憾。
想學什麼,就規畫工作之餘時間去學;時間就像乳溝,擠一擠就有。
想吃貴一點的,就在三餐省一點錢,積少成多後,請自己去吃那一頓夢想中的大餐。
當你想做什麼,盡量在短時間內努力達成,不要永遠「再等一下」或「我未來再做」;讓活在當下、及時行樂,成為我們每天反省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