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於 2022/03/23閱讀時間約 5 分鐘

“心理學”的獨白——脆弱的力量

    親愛的朋友,您好,你可以叫我“心理學”。
    我是從“人”身上發展出來的一個學科,我的一切知識都來自於人類,漸漸的,我也跟人類一樣有了呼吸,有了堅強的一面,脆弱的一面。
    我的堅強一面是最常被看到的,人們誇讚我可以永無止境的探尋人性的奧秘;人們敬佩我可以解決困擾他們已久的問題;人們感激我可以帶領他們更加了解自己是誰。這些表揚讓我在科學的舞台上漸漸被聚光燈所照耀,使我受寵若驚。
    但是我想說,除了堅強的一面,我也會傷痕,也有脆弱的、無法被碰觸的角落。在那裏,越來越多的人質疑我的知識都是假的,都無法複製⋯⋯
    2015年,一個叫做Open Science Collaboration的科學組織在科學雜誌(Science)上寫了一篇文章質疑心理學的研究的準確性。
    他們找了我在頂級的心理學雜誌(JPSP、JEP、PSCI)中留下的100篇文章,並用同樣的方法進行重複的實驗,其結果卻發現僅有36.1%的研究是被複製成功的,有82.8%的初始研究都比複製研究的效果量大,這意味著超過八成的心理學期刊研究都高估了實際的效果。
    他們的眼睛是如此狠辣,使無數的目光就像是熾鐵一般烙印在我的心上,在無助的背後,也僅僅只有我自己知道,這黑暗的一面是怎樣誕生的?
    這些限制在我出生時就已經產生了,當我選擇用統計的基礎去作為方法的基石之時,得到的結論就一定是95%的機率認為這個結果時有效的,但是當一個實驗落在了5%的機率,人們不會說這是錯的,人們會說這是新奇的(Novelty),是創新。
    於是我開始把這些錯誤的結果當成創新(雖然我沒有意識到他們是錯誤的),各種心理學期刊也開始鼓吹創新是最重要的評量因素之一,就這樣,那些驚人的心理學結果越來越難以被複製。
    我知道,即使在最貧瘠的土壤下依然有美好的希望產生,如圖一所示,如果實驗本身就是有效果的,那原本實驗的效果量會與複製實驗的效果量呈現正相關,這也表示初始研究的效果量夠大,其複製研究也越容易被複製成功。
    圖一:紅色的點表示複製失敗的研究(錯誤的結果),綠色點表示複製成功的研究(正確的結果)
    圖一:紅色的點表示複製失敗的研究(錯誤的結果),綠色點表示複製成功的研究(正確的結果)
    但是上述的結論也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實驗本身就是一個正確的結果(其效果量是穩定的)。這時照顧我的科學家們就找到了後設分析(Mata- analyses)的方式去評估結果的穩定性。所謂的後設分析,指的就是通過大量的重複實驗去評估兩個心理學因素的因果關係,如果大量的複製研究整合在一起得到相同的結果,那就證明其研究的結果是穩定的。
    我也知道,成長都是最艱難的。要想達到後設認知的穩定結果,需要撫育我長大的科學家們一定程度上放棄對創新的追求,從而用看似“平凡無奇”的複製研究,為原本貧瘠的土壤施肥。
    承認自己的脆弱,是需要無窮的勇氣。每一個人都有高潮和低谷的時刻,我也不例外,雖然至暗時刻會悄然而至,雖然我也曾對自己無法被複製的事實感覺到沮喪,但這不代表我會放棄改變現況的勇氣Nosek等人2021年發表在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的雜誌上針對心理學的複製危機有一個整體的回顧,如圖二所示,各個領域的心理學學者在2016年後對於一個研究的可複製的可能願意承擔更多責任,也讓整個研究環境變的更加開放自由。
    圖二:三張圖表示在不同資料庫下搜索的心理學文章的可以被重複研究的可能性(其中包含更多共享的實驗細節、代碼等等)
    脆弱不代表無能,每一次的跌倒都是爬起來的機會。隨著“心理學”的知識變的家喻戶曉,我也變的無處不在,但是我並不是完美的,我也有像複製危機這樣的傷痕,所幸也有絕大多數的科學家選擇陪伴著我一起成長。
    親愛的朋友,感謝你聽我說了這麼多,要知道,脆弱的聲音是不那麼容易說出口的。“黑夜無論多麼悠長,白晝總會到來”,無論成長的路程是多麼坎坷,但是想為人的內心探索一個答案,想在茫茫的未知中尋求一個方向,或許這種“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態度才是我心中最明亮的燈塔,才是指引心理學未來的那一束光芒。
    參考資料:
    Open Science Collaboration. (2015). Estimating the reproducibility of psychological science. Science, 349(6251), 1–8.
    Nosek, B. A., Hardwicke, T. E., Moshontz, H., Allard, A., Corker, K. S., Dreber, A., Fidler, F., Hilgard, J., Kline Struhl, M., Nuijten, M., Rohrer, J., Romero, F., Scheel., A., Scherer, L., Schönbrodt, F., & Vazire, S. (2022). Replicability, Robustness, and Reproducibility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 73, 719-748.
    作者:大鵬 | AndAction 心理研究夥伴
    — — — — — —
    AndAction 教練
    困境突破x生涯探索x目標管理 一對一個人教練引導,展開系統性的成長計畫,我們挺你,創造你想要的改變!
    更多關於教練、課程、活動都在這裡:bio.site/andaction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