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並非我們理解的時間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看到這則新聞:
哈伯望遠鏡觀測到大爆炸10億年之後的恆星,埃蘭迪爾,體積是太陽50倍,熱度是太陽100倍,形成後數百萬年就炸成碎片。
所以哈伯望遠鏡目前觀測到的是一個死掉的恆星。
如果一顆在宇宙大爆炸10億年後誕生旋即死亡的恆星,能夠在宇宙大爆炸130億年後仍被觀測到,而如果那恆星上有生命動態,我們仍能觀測那生命動態,甚至未來我們能觀測到數千數萬顆已經死去的恆星,同樣的,在遠處的某顆星,也正觀測著地球的誕生 (甚至地球的死亡,以量子物理來說是可能的);那死去與活著,在某一刻,都是共同存在,並沒有差別? 而終極的、宇宙通用的客觀時間,也不存在?
又或者,這10後面50個0那麼多的宇宙,持續不斷的生滅,是一種複合交疊的作用,並非因果線性關係,而是如電影Arrival的異星人所展示的生命觀,一切都是一個圓? 更高的智慧並非只是預見未來,而是即使知道未來的結局,仍坦然接受此刻現在?
每一刻的存在,都是為了創造這一刻,而非下一刻,因為下一刻,如同現在這一刻,以及過去的每一刻,都是一樣的,是一個圓的其中一點,沒有先後、沒有順序、沒有因果。單純存在在這一刻,就算只是一刻的存在,都是生命的演示。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去年40歲,明年要42歲了。這是中年。 並不悲嘆華髮,徒呼負負。一路以來,以10年為階段,很感激人生的禮物。 20-30這一段時間,我北漂台北,昨天晚上,走在小南門站,回想那時,眼前乾麵店、大樓,家樂福都還在,但覺得如今的台北,或許不會對我像當時那般仁慈。 據說是天王星進入本命星座的威力。
物質由99%以上的空無所組成 粒子的狀態,由被觀測所決定,只有在觀測的那一刻,可以得知粒子的行為 時間不存在 未來決定了過去 粒子的軌跡可以是所有路徑的總和 量子纏結說明了,任何一個粒子的行為可以同步毫無時間差的影響另一個粒子的行為,即使相隔數十萬光年之遙
描述宇宙巨觀世界的小說"三體"中有一句話,是三體人AI智子對(僅存的)人類說的: 宇宙很大,但生活更大,終有一天會相見的。 "原子習慣"這本書說的大概就是這樣吧。沒看過那書,直覺只是一本用好書名包裝了簡單概念的書。 poo free就是不用洗髮精。 過去零星會看到一兩根白頭髮。2週來還沒看到一根。
今天看到桃園航空城區段徵收動工的消息。 一整片新的徵收區域,不管是道路設計、交通規劃、水環境治理,都用上了最新的思維、最新的工法。 公共交通不再車子為主,以捷運加公車為主 (未來將是綠能車的時代,燃油車可能退場,而進駐航空城的年輕人口,相較於舊世代更能擺脫自用車的包袱) 新的思維。
這個概念於2014年開始受到英語圈學者矚目,時至今日已經發展出一套初步定義──同時滿足自身擅長、喜歡、社會需要,以及能夠獲得報酬的事就是「生きがい」。 今天看到空屋筆記分享的: https://www.facebook.com/noteinruin/photos/a.327977900714909/
去年40歲,明年要42歲了。這是中年。 並不悲嘆華髮,徒呼負負。一路以來,以10年為階段,很感激人生的禮物。 20-30這一段時間,我北漂台北,昨天晚上,走在小南門站,回想那時,眼前乾麵店、大樓,家樂福都還在,但覺得如今的台北,或許不會對我像當時那般仁慈。 據說是天王星進入本命星座的威力。
物質由99%以上的空無所組成 粒子的狀態,由被觀測所決定,只有在觀測的那一刻,可以得知粒子的行為 時間不存在 未來決定了過去 粒子的軌跡可以是所有路徑的總和 量子纏結說明了,任何一個粒子的行為可以同步毫無時間差的影響另一個粒子的行為,即使相隔數十萬光年之遙
描述宇宙巨觀世界的小說"三體"中有一句話,是三體人AI智子對(僅存的)人類說的: 宇宙很大,但生活更大,終有一天會相見的。 "原子習慣"這本書說的大概就是這樣吧。沒看過那書,直覺只是一本用好書名包裝了簡單概念的書。 poo free就是不用洗髮精。 過去零星會看到一兩根白頭髮。2週來還沒看到一根。
今天看到桃園航空城區段徵收動工的消息。 一整片新的徵收區域,不管是道路設計、交通規劃、水環境治理,都用上了最新的思維、最新的工法。 公共交通不再車子為主,以捷運加公車為主 (未來將是綠能車的時代,燃油車可能退場,而進駐航空城的年輕人口,相較於舊世代更能擺脫自用車的包袱) 新的思維。
這個概念於2014年開始受到英語圈學者矚目,時至今日已經發展出一套初步定義──同時滿足自身擅長、喜歡、社會需要,以及能夠獲得報酬的事就是「生きがい」。 今天看到空屋筆記分享的: https://www.facebook.com/noteinruin/photos/a.327977900714909/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當宇宙終結時,我聽說它最終有可能重新存在? 我正在思考這樣的現像是如何存在的。正如科學所說,這只是大腦記憶和感知之間的時間延遲嗎?或者有比這更深層的東西嗎?我們認為以前發生的事件有意義嗎? 如果宇宙確實如那樣自行循環怎麼辦?如果每次這個循環發生時你的生活都會重複怎麼辦?你怎麼會知道?
Thumbnail
就像無數個床邊故事的開頭, 在很久很久以前…… 那是個無法用數字估量的年代, 無法用任何觀測方法看到的遠方。 當宇宙因爆炸而成形時, 第一批所產生的古老星系中, 有一顆神秘的星球, 被其他宇宙人泛稱為亞利安星球。
Thumbnail
在美娜多島上的旅行中,我體會到了宇宙的浩瀚與生命的短暫。克卜勒超新星的出現和消逝,以及類地行星開普勒452b的發現,讓我深刻反思人類的渺小和生命的可貴。在無數巧合中,我找到了與他人的聯繫和共鳴,證明雖然生命短暫,但我們並不孤單。這次旅行讓我意識到,要珍惜當下,用情感和啟示去體驗生命的美好。
Thumbnail
現實生活中,宇宙是如此的巨大,然而我們所能看見的生命卻如此的稀有, 這是一個令人困惑的矛盾。 但是,如果生命不僅僅是物質的形式, 那麼生命的數量就不能用現有的觀測方式來衡量。 小時候,我常常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不知道是什麼波,在黑暗中,沒有任何重力的束縛,往前飛,非常舒服。因此,我不斷思考,或許
Thumbnail
目前地球人類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從而使地球環境推向數百萬年首見的高溫,並且也對生態系統產生長遠的影響。不過就現在碳排放的程度,雖然在未來部分區域可能因為嚴重的溫室效應而不再適合生物生存,但是大部分區域依然是適合居住的。 而隨著太陽越來越老,其體積會越來越大,最終在數十億年之後成為紅巨星並吞噬地球。在
Thumbnail
你認為平行宇宙是怎麼樣的呢? 地球上的生物不是銀河系裡僅有的有機生命體,我們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也許只是因為空間維度頻率的不盡相同,所以完美錯開了。 我們地球的生物存在在這個空間維度裡,空間在這裡的感覺有點像書裡的頁面,我們處在第3頁,還有其他生命體存在在第4頁、第20頁等等,而其他的生
天氣很熱,宇宙卻很冷。地球在發燒,宇宙卻是異常地冷靜,也許有什麼意外,但目前為止還不關地球的事,至少那種電影情節的撞擊地球不會很快就會發生,然後造成了世界末日。至於有沒有「真的」世界末日?我相信是有的,只不過,大概多半都是我們人類自己一手造成的,跟外太空無關,看看最近發生的世界大小事就可以知道:英
Thumbnail
  大約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歷所謂的大霹靂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在
Thumbnail
三天前,從星空觀察的朋友那得知: (2024年)2月22日的日出前,在東南方的低空,可以觀察到「火星合金星」的天文現象。也就是說,從地球上的角度來看,這是火星與金星最接近的時刻,兩星的距離比一個手指的寬度(大約1度)還窄。 此時的金星,亮度為-3.9,呈現耀眼的黃白色,是清晨最亮
Thumbnail
每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星星好像是鑲嵌在同一個碗蓋,蓋在地面上。這是因為星星都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人類雙眼的視覺立體感在此無用武之地。那麼,天文學家又是如何測量星星的距離呢?這一期的天文展品導覽來帶大家看看古早時代的天文學家用的尺是什麼。
Thumbnail
/ 大家現在出門買東西還會帶錢包嗎 鴨鴨發現自己好像快一個禮拜沒帶錢包出門 還是可以天天買滿買好回家(? 因此為了記錄手機消費跟各種紅利優惠 鴨鴨都會特別注意銀行的App好不好用! 像是介面設計就是會很在意的地方 很多銀行通常會為了要滿足不同客群 會推出很多App讓使用者下載 每次
Thumbnail
當宇宙終結時,我聽說它最終有可能重新存在? 我正在思考這樣的現像是如何存在的。正如科學所說,這只是大腦記憶和感知之間的時間延遲嗎?或者有比這更深層的東西嗎?我們認為以前發生的事件有意義嗎? 如果宇宙確實如那樣自行循環怎麼辦?如果每次這個循環發生時你的生活都會重複怎麼辦?你怎麼會知道?
Thumbnail
就像無數個床邊故事的開頭, 在很久很久以前…… 那是個無法用數字估量的年代, 無法用任何觀測方法看到的遠方。 當宇宙因爆炸而成形時, 第一批所產生的古老星系中, 有一顆神秘的星球, 被其他宇宙人泛稱為亞利安星球。
Thumbnail
在美娜多島上的旅行中,我體會到了宇宙的浩瀚與生命的短暫。克卜勒超新星的出現和消逝,以及類地行星開普勒452b的發現,讓我深刻反思人類的渺小和生命的可貴。在無數巧合中,我找到了與他人的聯繫和共鳴,證明雖然生命短暫,但我們並不孤單。這次旅行讓我意識到,要珍惜當下,用情感和啟示去體驗生命的美好。
Thumbnail
現實生活中,宇宙是如此的巨大,然而我們所能看見的生命卻如此的稀有, 這是一個令人困惑的矛盾。 但是,如果生命不僅僅是物質的形式, 那麼生命的數量就不能用現有的觀測方式來衡量。 小時候,我常常做夢,夢見自己變成不知道是什麼波,在黑暗中,沒有任何重力的束縛,往前飛,非常舒服。因此,我不斷思考,或許
Thumbnail
目前地球人類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從而使地球環境推向數百萬年首見的高溫,並且也對生態系統產生長遠的影響。不過就現在碳排放的程度,雖然在未來部分區域可能因為嚴重的溫室效應而不再適合生物生存,但是大部分區域依然是適合居住的。 而隨著太陽越來越老,其體積會越來越大,最終在數十億年之後成為紅巨星並吞噬地球。在
Thumbnail
你認為平行宇宙是怎麼樣的呢? 地球上的生物不是銀河系裡僅有的有機生命體,我們看不到、聽不到、摸不到,也許只是因為空間維度頻率的不盡相同,所以完美錯開了。 我們地球的生物存在在這個空間維度裡,空間在這裡的感覺有點像書裡的頁面,我們處在第3頁,還有其他生命體存在在第4頁、第20頁等等,而其他的生
天氣很熱,宇宙卻很冷。地球在發燒,宇宙卻是異常地冷靜,也許有什麼意外,但目前為止還不關地球的事,至少那種電影情節的撞擊地球不會很快就會發生,然後造成了世界末日。至於有沒有「真的」世界末日?我相信是有的,只不過,大概多半都是我們人類自己一手造成的,跟外太空無關,看看最近發生的世界大小事就可以知道:英
Thumbnail
  大約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歷所謂的大霹靂之後宇宙的物質、能量、時間、空間才應運而生。宇宙的這些基本特徵,就成了「物理學」。    在這之後過了大約三十萬年,物質和能量開始形成複雜的結構,稱為原子,然後進一步構成分子。至於這些原子和分子的故事、以及他們如何交互作用,就成了「化學」。    大約在
Thumbnail
三天前,從星空觀察的朋友那得知: (2024年)2月22日的日出前,在東南方的低空,可以觀察到「火星合金星」的天文現象。也就是說,從地球上的角度來看,這是火星與金星最接近的時刻,兩星的距離比一個手指的寬度(大約1度)還窄。 此時的金星,亮度為-3.9,呈現耀眼的黃白色,是清晨最亮
Thumbnail
每當我們抬頭仰望星空,星星好像是鑲嵌在同一個碗蓋,蓋在地面上。這是因為星星都距離我們十分遙遠,人類雙眼的視覺立體感在此無用武之地。那麼,天文學家又是如何測量星星的距離呢?這一期的天文展品導覽來帶大家看看古早時代的天文學家用的尺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