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07|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電視劇「茶金 」的「投資風險」

電視劇「茶金 」的「投資風險」
編寫每次思考轉到理財投資時,都會突然想到近期看過的“茶金”這部戲。 茶金很多部分呈現當年代的時空背景的臺灣茶產業相關故事,但認真細品內容,一個“茶葉巨頭”,為何一夕間翻轉破產? 讓我驚訝到的是,原來早期做生意早以使用信用狀(外匯)在跟銀行調度公司現金流,可以細想的是,經營者角度的基本流程就是認定“我既然都把產品賣出去了,代表能把丟出去的成本創造多件利差形成利潤,所以只要我算好成本,只要有5-15%獲利空間,為公司每月固定支出成本就能先跟銀行借錢付個不要3-6%的利息,還有空間就足夠讓這個賺錢工廠繼續持續了。 因此茶葉廠基本正常營運如劇情進80%以上利潤來自外匯是一個“風險極大的隱憂” ,最後因為匯損瞬間40-50%,整個吃掉原本的低利潤下,還要付銀行利息,如果利潤來源來自國內無“匯損“因子,就不至於結局如此沒落。 單一個經營體系利差假設有10%,再扣掉銀行利息(我不相信舊時代的信用利息會對低),假設有到3%月利息就很恐怖了,7%利差,碰到假設匯損40%時,倒虧33%,結果這33%後虧損,為何要承受?為何不暫時不換?因為龐大的月現金流支出,導致他們被迫要必須承受匯損,但虧損部位,結果既然要用到多數家產去攤還,代表這個33%是匯損額是多龐大的額度。 結: 這部片另一方面是不是告訴我們,槓桿負債真的不要開太大外,要算好時局來臨時現金流支出的承受能力,且必須隨時做到“最壞的打算下”去步步為營。 相信主人公事主只是算漏了那時代動盪時代,忘記四萬舊台幣下換1元新台幣體驗,導致算漏了“匯損”這個致命傷(近期也可看看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導致的當國幣值變化),但也因這個財務致命傷,“茶虎“時代變成曇花一現。 這部片是一個很好的理財投資經營的教育題材,以此借鏡,探討修正,對於每個人之後到財商應對都有幫助。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