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7|閱讀時間 ‧ 約 8 分鐘

為何教育制度怎麼改,問題永遠一樣多?

      對於108課綱,我最常聽到對它的評價是「立意良好,但實行上有很多問題」,但為何會如此?為何我們的教育總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為何學生的負擔永遠無法減輕?為何家庭經濟狀況無論如何都會造成升學方面的不平等?為何學生永遠無法真正探索自己的興趣,即使課綱再怎麼重視這件事?到底為何制度的改變始終都只是像挖東牆補西牆一樣,怎樣都一定會有一樣多的漏洞?
    l 政府的教育目的到底是什麼?
      要探討問題的原因,就要從源頭開始,要找出教育問題的根本為何,就要從政府進行教育的目的和心態開始找。在108課綱總綱裡,一開始就講到:「自民國 57 年實施九年國民教育以來,以培養健全國民為宗旨,為我國人才培育奠定良好基礎。」後面又講到:「藉以提升國民素質與國家實力。」還有:「培養具有終身學習力、社會關懷心及國際視野的現代優質國民。」;教育基本法第二條:「教育之目的以培養人民健全人格、民主素養、法治觀念、人文涵養、愛國教育、鄉土關懷、資訊知能、強健體魄及思考、判斷與創造能力,並促進其對基本人權之尊重、生態環境之保護及對不同國家、族群、性別、宗教、文化之瞭解與關懷,使其成為具有國家意識與國際視野之現代化國民。」;高等教育深耕計畫講到:「教會他們如何解決問題及具有思辨能力,在未來社會,做個對社會有用、有貢獻的人。」、「教育應該讓每一個人成為社會上有用的人,學校的工作,就是努力營造一個適合學生成長的環境,然後觀察學生成長的過程,隨時在必要時更換環境,才能使學生成長為有用之人。」
      我們從各項有關教育的法規計畫等等,都不時會看到像以上這類的論調,而仔細想想這些內容,其實可以發現一件事,就是政府實施教育,始終都只是為了「國家」,什麼都是「為了使國家......而......」、「以提升國家……」、「培養具有……之『國』民」,教育是以「學生」為主體,但「目的」就永遠不是學生本身,而是為了「國家」,政府進行教育的終極目的,終究都只是為了國家發展,而非成就「人」,它有要成就個人沒錯,但這背後也是為了國家才如此,成就個人本身並非其目的。
    l 錯誤的目的、心態導致後面一連串的錯誤
      但這樣對嗎?到底國家是為了人而存在,還是人是為了國家而存在?一個「民主」國家,難道一切政策,不都該是以「人」為最終依歸嗎?
      所以政府從心態上、目的上就錯了,源頭已經是不對的了,後面就不可能有正確的發展,現在一切的問題,都是從這裡開始的。
      政府既是以「利己」為目的進行教育,也就是以「實用主義」、「功利思想」的心態,教育環境當然也非得變成了實用主義、功利思想的環境,舉例來說,依成績分發學校的真正目的不是為了要實現「因材施教」嗎?既然是要因材施教,那學生就應該是要到「適合自己」的學校就讀,但為何大家非要拚命讀書去搶「頂大」或「前三志願」?因為政府以功利的心態,刻意去拉拔這些這些「好學校」及其學生,為了國家發展全力培養「菁英」,但卻犧牲其他學校學生的權益,政府預算的一大部分,永遠都落在那幾間,那邊也一定有比後面學校更好的資源和未來發展,反之,那些所謂「名不見經傳」的學校,就永遠只有最差的條件,所以學生們若希望有好的前途,就一定要搶到那些「好學校」。在政府功利心態的教育下,學生也就非得以功利心態接受教育,以謀求未來好的生存發展。
      當然造成學生被迫以實用主義、功利思想來接受教育的不單只是錯誤的教育政策心態,社會環境背後的心態其實是更主要的,因為我們最終追求的會是出社會後的生活,而以現在資本主義的心態,是最會造成實用主義、功利思想的,因為各種社會地位之間存在著階級,人會為了要過更好的生活而想盡辦法要往高的階級走,當然這是很不公平的,因為並非每個人都適合這些所謂「高階級」的職位,但他們卻因此和那些適合的人有了待遇的差異。
      而學生被迫以這樣實用主義、功利思想接受教育,就造成了一切的問題:學習歷程檔案,原本應該是記錄學習歷程,讓大學判斷這樣的學生「適不適合」來這間學校就讀,但因為功利思想,大家要搶好大學的緣故,變成學生得知道「大學要什麼」,然後為此刻意「製造」出學習歷程,額外增加學生負擔,甚至用買的,同時也因此才會讓因貧富及城鄉差距造成學習歷程檔案品質不同這件事,成為升學的「不平等」;課綱強調「探索興趣」、「自主學習」、「適性揚才」,但因為學校本來就無法提供學習的一切,學校卻又把自己當作學習的一切,而這些東西還變成「升大學都要看」,因著功利思想的緣故,很少人有辦法學自己真正想學的,真正的發展興趣,因為要不是「學校沒辦法讓你做,沒辦法給大學看」就是「大學沒有要看」,所以就只能選擇符合升學利益但不見得有興趣的來做,或者另一種情況,就是因為若往自己真正興趣的方向走未來的工作社會地位會很低,就選擇放棄做別的沒興趣但會較有「前途」的,總之這些都是增加學生課外要處理的事務,卻不見的有本來所期待的結果,而就算你有幸在這樣的環境下還有發展自己真正興趣的機會,也有可能因為多了這些攸關利益得失的其他目的而使其漸漸變質;課綱也強調「素養」,但學生沒有要配合的意思,一樣因著功利思想,學生們只想做對升學有益的事,學生們只想考好「素養題」但沒有打算要培養真正的「素養能力」,因為和考試升學無直接相關,而這就變成只是造成學生們還要刻意練「素養題」以及在考試時看長文題目的負擔,但真正有培養出來的「素養能力」其實很有限。還有其他種種的問題,都可以發現就是因著學生被迫以實用主義、功利思想接受教育才產生的。
    l 我們可以如何跨出去?
      我並不是說實用主義、功利思想不對,個人要以什麼樣的心態接受教育,這當然是個人的自由,沒有對錯之分,但我強調的是現在政府以這種心態來進行教育,是「強迫」我們非得同樣也以這樣的心態接受教育,這其實已經是妨害思想自由了,而且也更造成了後面一連串的問題。
      其實一切的問題,來源都是心態,為什麼制度怎麼改都像挖東牆補西牆一樣,問題永遠一樣多,就是因為制定制度者在這個制度背後的心態沒有改變,我們的教育若要改變,政府對教育的心態改變,是唯一的第一步,並且源頭對了,後面只要沒有其他錯誤的來源,就會一路對下去了。
      當然凡事都要循序漸進,有時也需要透過強迫他們改變制度,進一步來改變他們的心態,我認為現在我們的第一步,可以是施壓政府改變對所謂頂大或明星學校的「差別待遇」,前面有提到,政府的預算一大部分都是放在這些前面志願的學校,我舉個實例,108年各大學的總經費,國立台灣大學人均費有48萬多元,但國立中山大學卻只有快39萬元,國立東華大學更只有21萬元,國立的都有已經有如此大的差距,更不用說其他市立、私立的了,而這些學校當然在各方面的機會、資源差異也是非常大的,我們應該要弭平這樣的差異,讓各學校都是平等的,實現真正的因材施教,而非學生搶破頭要好學校,我們要先讓每個學校都是「好學校」,只有「適不適合」而沒有「好不好」的問題,學生們現階段才不會那麼嚴重的被實用主義和功利思想綁住。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