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解方(一) 讓大家同在一個系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當前的教育問題很多,根源是來自整個教育團隊彼此並不是一個系統。

從教育部、局處、學校到教室,從部長、局處長、校長到師長;之間的連動並不是互相倚賴、和諧互動的系統關連,而是一種上下層屬的官僚關係。

而因為「教育行政機關」變成是「教育機關」的「上級」,所以部局處對學校可以有無止盡的不須協商的任務交派,並且可以透過許多評鑑、訪視、督導、考核來課求學校的任務執行與成效。

這樣的連動機制,學校無法和部局處成一個團隊,而沒有團隊就難以創新。學校如果又把這種關係複製到校內,校長和老師也不成一個系統,那麼教育就會從基層徹底崩壞。

教育行政第一課就是:「行政要服務教與學,支援教與學。」現在變成是學校這些教育機關在服務與支援教育行政機關,學校變成部局處的「教育派出所」,學校的治理空間間幾乎被上級交辦的政策命令計畫任務塞滿。

於是學校逐漸失去在地的獨特性,斷裂與在地社區社會的關連;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從山到海、從城到鄉,所有學校呈現單一無趣的均一臉譜。

教育問題的緩解,應該先從系統的建構與修復開始。如果一定要科層體制,那麼部長要往下到最基層去支持局處長,然後局處支持學校、學校支持老師。

不過這種線性關係仍然會存在階層,更好的是,猶如戴明博士在1950年代,讓日本人捨棄福特「生產線」思維,採用他的「流程系統圖」:讓所有單位都在同一個層次,透過平等互動與磋商,循循相依、環環相扣;共同學習、不斷創新、持續改善;終於創造日本品牌風行全球的黃金年代。

所謂「團隊創新」,不成團隊,就難以創新。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李惠銘AMG的沙龍
91會員
115內容數
李惠銘AMG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4/03
如果創作不再是直觀感知與自然本質的對話;鑑賞不再是以身體經驗理解秩序與結構的過程;所有的藝術可能就會逐漸式微吧! 當然,藝術本來就是人類對自然的觀察、體驗與感受,隨著時代進展,可以有各種進行式,包括AI式、吉卜力式。 就像咖啡有義式和美式。 然而,美國咖啡原本也有著香醇口感,只是60年代咖啡豆
2025/04/03
如果創作不再是直觀感知與自然本質的對話;鑑賞不再是以身體經驗理解秩序與結構的過程;所有的藝術可能就會逐漸式微吧! 當然,藝術本來就是人類對自然的觀察、體驗與感受,隨著時代進展,可以有各種進行式,包括AI式、吉卜力式。 就像咖啡有義式和美式。 然而,美國咖啡原本也有著香醇口感,只是60年代咖啡豆
2025/03/06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但是學校不能滿佈監視器,也沒有司法檢調與軍警,但是一有突發事件,就要負完全責任:包括學校應該是快樂天堂、教師都是聖哲賢人,校長則是全能的天神。 學校教育被如此賦予重任,其實也是榮幸之至,而且現在有AI幫忙,眾所期待的那個安全無害的快樂校園,就更可能實現了! 首先,當然還是多元課
2025/03/06
學校是社會的縮影,但是學校不能滿佈監視器,也沒有司法檢調與軍警,但是一有突發事件,就要負完全責任:包括學校應該是快樂天堂、教師都是聖哲賢人,校長則是全能的天神。 學校教育被如此賦予重任,其實也是榮幸之至,而且現在有AI幫忙,眾所期待的那個安全無害的快樂校園,就更可能實現了! 首先,當然還是多元課
2025/02/08
教育部門應該也要設「外傷重症中心」,因為我們一直在玩「魷魚遊戲」~456人自相殘殺到僅剩一人的遊戲。 遊戲的潛規則就是,從小學到明星國中、第一志願高中到頂大,都是一路篩檢與淘汰的過程。班排不夠,還要校排第一;學生和學校都是要「考上第一」或「第一考上」,才會被看到。平常大家都說不要「第一」,只要「唯
2025/02/08
教育部門應該也要設「外傷重症中心」,因為我們一直在玩「魷魚遊戲」~456人自相殘殺到僅剩一人的遊戲。 遊戲的潛規則就是,從小學到明星國中、第一志願高中到頂大,都是一路篩檢與淘汰的過程。班排不夠,還要校排第一;學生和學校都是要「考上第一」或「第一考上」,才會被看到。平常大家都說不要「第一」,只要「唯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從貓老師參與國內教育議題後,就不斷的在聲明這件事情『教育,需要多一個你』。 這個『你』的定義,自2016開始一直到現在為止,都很明顯的指向了現場所有的人。事實上也真的如此,無論你是總統、執政黨、反對黨、民意代表、官員、承辦員、家長、補教業者、學校行政人員、警消醫護、老師、代理教師、代課教師……等,
Thumbnail
從貓老師參與國內教育議題後,就不斷的在聲明這件事情『教育,需要多一個你』。 這個『你』的定義,自2016開始一直到現在為止,都很明顯的指向了現場所有的人。事實上也真的如此,無論你是總統、執政黨、反對黨、民意代表、官員、承辦員、家長、補教業者、學校行政人員、警消醫護、老師、代理教師、代課教師……等,
Thumbnail
過去教師被意識形態影響,大多願意認同崇高的師道,如今經過一再的修法、工作性質轉變...... 教師拒絕道德綁架,只做最低程度的工作要求,以免多做多錯,最先倒楣的就是弱勢孩子,這也怪不得老師,而是施政錯誤的結果。
Thumbnail
過去教師被意識形態影響,大多願意認同崇高的師道,如今經過一再的修法、工作性質轉變...... 教師拒絕道德綁架,只做最低程度的工作要求,以免多做多錯,最先倒楣的就是弱勢孩子,這也怪不得老師,而是施政錯誤的結果。
Thumbnail
昨天新聞中,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感嘆地說,當今社會多是雙薪家庭,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瞭解教育的走向。台灣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他自己在當學生的時代,不瞭解108課綱,也不清楚近年體制內的改革和實驗教育。 . 我也深有同感,認為教育改革最需要改變
Thumbnail
昨天新聞中,教育部次長葉丙成感嘆地說,當今社會多是雙薪家庭,家長工作繁忙,沒有太多時間去瞭解教育的走向。台灣很多家長對教育的認知,還停留在30年前他自己在當學生的時代,不瞭解108課綱,也不清楚近年體制內的改革和實驗教育。 . 我也深有同感,認為教育改革最需要改變
Thumbnail
通常,課業輔導/學習扶助的教學現場情境為1個班級10個人以內的學生,個人教導、兩人一組或三人一組為適宜,合作學習策略主要是以「精熟學習內容」為主、「引導主題探究」與「促進分享討論」為輔,增加多元的機會和可能。
Thumbnail
通常,課業輔導/學習扶助的教學現場情境為1個班級10個人以內的學生,個人教導、兩人一組或三人一組為適宜,合作學習策略主要是以「精熟學習內容」為主、「引導主題探究」與「促進分享討論」為輔,增加多元的機會和可能。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有許多亂象是由政府不當政策造成。這篇文章裡的三則漫畫就反映了教育部一邊高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口號,一邊反其道而邊的荒謬。
Thumbnail
在教育現場有許多亂象是由政府不當政策造成。這篇文章裡的三則漫畫就反映了教育部一邊高喊「以學生學習為中心」的口號,一邊反其道而邊的荒謬。
Thumbnail
當前的教育問題很多,根源是來自整個教育團隊彼此並不是一個系統。 從教育部、局處、學校到教室,從部長、局處長、校長到師長;之間的連動並不是互相倚賴、和諧互動的系統關連,而是一種上下層屬的官僚關係。 而因為「教育行政機關」變成是「教育機關」的「上級」,所以部局處對學校可以有無止盡的不須協商的任務交派
Thumbnail
當前的教育問題很多,根源是來自整個教育團隊彼此並不是一個系統。 從教育部、局處、學校到教室,從部長、局處長、校長到師長;之間的連動並不是互相倚賴、和諧互動的系統關連,而是一種上下層屬的官僚關係。 而因為「教育行政機關」變成是「教育機關」的「上級」,所以部局處對學校可以有無止盡的不須協商的任務交派
Thumbnail
「那是老師你的學生啦!」 「您又沒帶過我們班」 「體制外比較自由、學生一定比較好教」 這些話雖然有些負面,卻是許多現場老師的心聲。   其實,許多滿腔熱血的老師一進入體制內,就想要為孩子做些什麼,後來面對諸多困境又屢遇挫折,只能選擇妥協,認為自己已經盡人事了,無奈的
Thumbnail
「那是老師你的學生啦!」 「您又沒帶過我們班」 「體制外比較自由、學生一定比較好教」 這些話雖然有些負面,卻是許多現場老師的心聲。   其實,許多滿腔熱血的老師一進入體制內,就想要為孩子做些什麼,後來面對諸多困境又屢遇挫折,只能選擇妥協,認為自己已經盡人事了,無奈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