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斷」,不要「論斷」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聖經》馬太福音7:1-2
「你這論斷人的,無論你是誰,也無可推諉。你在什麼事上論斷人,就在什麼事上定自己的罪;因你這論斷人的,自己所行卻和別人一樣。」----《聖經》羅馬書2:1
首先,我要說明,我們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資格」去論斷別人,定別人的罪。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當你在(或是看到別人)批評一個人時(或之後),突然發覺到自己(或是那個人)也做了和所批評的人一樣的事。就如耶穌所說的:「為什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聖經》馬太福音7:3),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到別人的錯誤,但要發現自己的錯誤卻是難上加難,所以當我們在論斷人時,極有可能也做了和我們所論斷的人一樣的事,在這種情況下,論斷別人就是論斷自己了。
或許你會想,那如果是那些殺人犯、吸毒犯、綁架犯等等這種犯重罪的人呢?我很確定我沒有做他們所做的那些事啊,既然如此,我難道不能論斷這些人嗎?這時我們要從另一個角度想:曾有人說過:「如果你現在沒有進監獄裡,只不過是你沒有遇到像在監獄裡的人所遇到的那種試探。如果你遇到那種試探,你也會做同樣的事。你只是沒有那犯罪的機會。」沒錯,就算是殺人犯,我們和他們也根本就沒有什麼不同,我們只是因為所遭遇到的不同而沒有做和他們一樣的事,但若我們也經歷到他們所經歷到的,那我們也會做同樣的事。所以無論是誰,做了什麼事,無論你有沒有做和那個人同樣的事,我們都不能論斷人,再怎麼罪惡滔天的人我們也都沒有資格論斷,因為我們本質上是沒有差別的。
然而,不能論斷人並不等於我們看到別人做錯事都不應該理會或有任何反應,這時我們要注意到,「論斷」和「判斷」的不同:「論斷」是針對「人」,主要目的是為了要「貶低人」,是出於自己不當的情緒和私慾,論斷只會製造對「人」的仇恨,並不會帶來正面的影響;「判斷」則是針對「事」,不對「人」,判斷是為了要讓事情走在正確的方向,是出於愛和公義。我就實際舉一個例子:假如我們看到有人在路上亂丟垃圾,我們如果是跟他講:「你這樣子做是不對的,請你把垃圾做正確的處理。」那基本上是「判斷」,但若我們是直接罵那個人:「你這樣子很沒公德心!」,甚至之後一直和別人提起這件事並不斷的謾罵,那就是「論斷」了(但要注意到,「論斷」或「判斷」仍是取決於我們的「心態」而非「實際言語」,我舉的例子只是普遍上兩種心態各會講出來的話)。這個世界不能沒有「判斷」,若沒有判斷,就等於是是非不分,這個世界就會沉淪;但不能「論斷」,因為我們沒有這個資格,我們論斷人就是定自己的罪。
在我們要做一項負面的評論之前,總要先問自己幾個問題:我做這項評論,是真的為了要改善事情,還是只是想要貶低人?真的是出於愛心和公義,還是只是自己不當的情緒和私慾?做了這項評論真的有辦法有效發揮正面的影響力嗎?如果真的確定是對事不對人,且完全是出於愛心和公義,並且能有效發揮正面影響力,那才可以做這項評論,這樣才是「判斷」,若沒有符合這些條件那就是「論斷」了。
同時,雖然「論斷」和「判斷」是取決於我們的心態,但我們仍然要注意我們的用詞和語氣,一方面是要維持好的氣氛,避免不必要的紛爭,另一方面也是避免激起對方情緒而造成對方反過來論斷。
若我們都確實做到不論斷,我相信許多的仇恨都會停止,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會好很多。
    avatar-img
    0會員
    3內容數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如果說不該用是非對錯、善惡去定義任何人。那麼該如何分善什麼是對的環境、對的人。既然不該有二元對立存在,我們接觸的人、所處的環境應該就是所謂的「有益於我」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內心的疑惑。 一切都來自於自己如何看待身邊的人、事、物。分別心也是由既定存在的價值觀形成的。在自己的
    我們似乎都難以做到就事論事、「不以人廢言」的原則。
    …一句輕輕震動心靈的話。 善、惡如何分別?我想可以簡單的以「目中有無人」區分吧。要當壞人容易嗎?只要目中無人就不難啊﹗看到一些詐騙事件,主謀往往得了便宜還賣乖,藏在層層的帷幕之後,只要沒被逮到就故計重施,害人匪淺。 與惡的距離其實也不遠,可以說是幸運,所以不必去看黑暗中的發生。即便是在戲
    從來我只堅持自己沒錯,但是絕不去說別人錯了!這並不是我怕得罪人,而去選擇做了兩面人。而是對與錯,在不同的角度看起來,真的是有不一樣的判斷。 時常看到父子、母女在爭吵。我都是勸換個地方再吵吧!我怎麼可以說子女一定有錯呢?我不知道父母做過什麼樣的事,也沒受過子女可能受過的苦?輕飄飄的一句,子女本來就應
    Thumbnail
    不知道你會不會很容易微微地在心中批評論斷他人的動機,有時分辨諸靈的恩賜會給我對另一個人說出智慧的話語和提醒,分辨諸靈的恩賜不會帶來分裂和分離,但批評論斷會。有一天我和我的太太Lori,對於我自己和我的喜好有意見上的分歧,爭論的本身並沒有那麼重要,但仇敵總是用這些小事在分裂我們。
    Thumbnail
    包括我,過往也常仰賴這些所謂不用說的道理來檢視他人、判斷自己該做到哪裡。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裡仁第四)。 黨,類別。人的過錯,有不同類別。有大錯有小錯;有原則性過錯和一般過錯;有主觀性錯誤,壞心辦壞事;有客觀性錯誤,好心辦壞事或無心之錯。等等。   此話可有兩種解釋。一說,人的過錯,各種各樣。通過對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探討了人生的基本判斷原則,包括認識個人與他人的課題、面對損失的態度,以及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範。同時,也談到了人生智慧的三個層次:選擇、前行、與世界博弈。透過深入的思考和學習,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新的視角和啟發。
    Thumbnail
    我們都堅持自己是對的,他人是錯的。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Thumbnail
    徵的就是你 🫵 超ㄅㄧㄤˋ 獎品搭配超瞎趴的四大主題,等你踹共啦!還有機會獲得經典的「偉士牌樂高」喔!馬上來參加本次的活動吧!
    Thumbnail
    隨著理財資訊的普及,越來越多台灣人不再將資產侷限於台股,而是將視野拓展到國際市場。特別是美國市場,其豐富的理財選擇,讓不少人開始思考將資金配置於海外市場的可能性。 然而,要參與美國市場並不只是盲目跟隨標的這麼簡單,而是需要策略和方式,尤其對新手而言,除了選股以外還會遇到語言、開戶流程、Ap
    Thumbnail
    《我可能錯了》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章 (摘錄)
    Thumbnail
    如果說不該用是非對錯、善惡去定義任何人。那麼該如何分善什麼是對的環境、對的人。既然不該有二元對立存在,我們接觸的人、所處的環境應該就是所謂的「有益於我」的。「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句話很好的詮釋了內心的疑惑。 一切都來自於自己如何看待身邊的人、事、物。分別心也是由既定存在的價值觀形成的。在自己的
    我們似乎都難以做到就事論事、「不以人廢言」的原則。
    …一句輕輕震動心靈的話。 善、惡如何分別?我想可以簡單的以「目中有無人」區分吧。要當壞人容易嗎?只要目中無人就不難啊﹗看到一些詐騙事件,主謀往往得了便宜還賣乖,藏在層層的帷幕之後,只要沒被逮到就故計重施,害人匪淺。 與惡的距離其實也不遠,可以說是幸運,所以不必去看黑暗中的發生。即便是在戲
    從來我只堅持自己沒錯,但是絕不去說別人錯了!這並不是我怕得罪人,而去選擇做了兩面人。而是對與錯,在不同的角度看起來,真的是有不一樣的判斷。 時常看到父子、母女在爭吵。我都是勸換個地方再吵吧!我怎麼可以說子女一定有錯呢?我不知道父母做過什麼樣的事,也沒受過子女可能受過的苦?輕飄飄的一句,子女本來就應
    Thumbnail
    不知道你會不會很容易微微地在心中批評論斷他人的動機,有時分辨諸靈的恩賜會給我對另一個人說出智慧的話語和提醒,分辨諸靈的恩賜不會帶來分裂和分離,但批評論斷會。有一天我和我的太太Lori,對於我自己和我的喜好有意見上的分歧,爭論的本身並沒有那麼重要,但仇敵總是用這些小事在分裂我們。
    Thumbnail
    包括我,過往也常仰賴這些所謂不用說的道理來檢視他人、判斷自己該做到哪裡。
    Thumbnail
    電子書:《論語漫讀》       子曰:『人之過也,各於其黨。觀過,斯知仁矣』(裡仁第四)。 黨,類別。人的過錯,有不同類別。有大錯有小錯;有原則性過錯和一般過錯;有主觀性錯誤,壞心辦壞事;有客觀性錯誤,好心辦壞事或無心之錯。等等。   此話可有兩種解釋。一說,人的過錯,各種各樣。通過對
    Thumbnail
    這一篇文章探討了人生的基本判斷原則,包括認識個人與他人的課題、面對損失的態度,以及生活中的道德與法律規範。同時,也談到了人生智慧的三個層次:選擇、前行、與世界博弈。透過深入的思考和學習,希望能夠提供讀者新的視角和啟發。
    Thumbnail
    我們都堅持自己是對的,他人是錯的。但事實真的是如此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