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教育計畫對青少年學習的槓桿效益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長期努力遵循體制內學習,向來不喜歡正面挑戰教育體制,而是在體制下彈性調整自己心態,同時也調整家中青少年的心態和因應之道。

娘家和婆家原生家庭都只是做小生意,外子和我也只是公私部門的職員,不是商人有機會賺取高額利潤。家庭資源有限之下,幸有開放的思維以及努力找外部資源的態度,從而告訴小孩們也應該要這樣看待未來的學習之路。

政府部門為了達到社會重分配的目的,提供不同的族群或客群申請或參與五花八門的計畫。依族群劃分,有原住民、新住民、客家族群等,或者依照年齡區分,有兒童、青少年、壯年、中老年等。有些冷門的計畫怕沒人報名參與,或者怕新聞發佈公告出去,僧多粥少,引來民意代表的關說,公務員最怕的回應報告寫不完,一個頭二個大,乾脆暗自洽商特定的組織,找人來參加,充足KPI的數據了事。

於是,你會發現,你繳出去的稅款,不是公平公正分配給人民。

但,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不公平的。「公平對待」這種事,只給上輩子每天燒好香的人。

有些單位研擬出來的計畫,看起來很冷門,一點也不有趣,而且自己要砸下去的花費不少。但真的實際參與之後,能獲取的槓桿效益很強。

1996年,我二十幾歲就讀中興大學「農產運銷學系」(現已改系名),系主任與南澳大學的老師合作,開辦「交換學生」的計畫。在當時的環境,「交換學生」是一個很陌生的名詞。計畫的條件是一學期、不用另外繳交澳洲學校的學費,但吃住交通都要自費,還得先上一個月的語言學校,算一算大概要花二十萬。有機會到澳洲見見世面,覺得很新奇,於是跟爸媽要了錢,就在澳洲阿得雷德邊玩邊學四個月。

這四個月,對我未來二十年的職業生涯,給足許多養份。

同時,我也觀察到韓國當時還只是跟臺灣一樣並列亞洲四小龍的年代,而到澳洲的韓國大學生,都是休學去的。那時候,還沒聽過gap year這個詞,也不知道這樣的決定是好是壞。現在回頭想想,韓國的經濟起飛,除了靠政府強大的經濟支持之外,韓國年輕人早在二十幾年前就流行休學一年,到海外學習與衝撞文化,是充實人生經歷養成過程。

臺北市政府也有一項「交換學生」計畫是提供高中職學生到美國和加拿大就讀當地高中一年。計畫的報名條件要繳交很多資料,還要經過學校初選、教育局複選,層層關卡都通過之後,到說明會上的官員表示當地學費、吃住交通等加起來就要至少五十萬,一般小康家庭就舉白旗投降。

女兒參與這項計畫之後,除了擴增國際視野之外,對她往後五年的大學生涯及工讀機會,也產生莫大的助益。

你永遠不知道一個小決定,竟會影響人生的路途風景。

資源分配不均的例子,多如牛毛。有時候,真的是靠運氣而得。

日前手機裡的Line出現一則陌生人的訊息:「你好,我們想報名113年新北文化大使」。我以為是詐騙,原本不想理會,過了幾分鐘又想說如果是真心想參與計畫的人,不理會他的話,似乎又讓一位青少年錯失機會。

電話溝通之後,才知道這位媽媽是從美國的親戚得知「新北文化大使」計畫。她在網路上搜尋很久,一直都沒有找到,無意間看到往年的計畫簡章有我的Line ID,就試著聯絡看看。

我向她表明,這個計畫目前已經轉型,不會大肆宣揚招募學生,是以完成培訓的學員為基礎,進行文化推廣活動。而且,活動的訊息只會運用現有的「新北文化大使」Instagram發布,所以她能找到過往的簡章,並且主動聯絡,也算是有緣,隨即將報名連結提供給她。

參與以上諸如此類的社會教育計畫,「放生」、「放手」、「放下」是對於青少年學習應該要準備好的三個心態。

「放生」是指讓青少年自己選擇要學什麼,也就是「自我探索」。「放手」是指青少年選好學習領域,就應該要放手讓他們真正做到自主學習。「放下」是指在一段時間之內,在某一個學習領域看不到什麼成果,也要學會放下「成效」導向的框架。

如果你三個心態俱足,歡迎來參加「國際青年文化交流計畫」,享受政府的免費資源所創造的槓桿效益!

10會員
58內容數
觀察分享青少年學習的社會現象及文化
留言0
查看全部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