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09|閱讀時間 ‧ 約 2 分鐘

形式主義的母親節

不論任何節日,我們家的慶祝方式就是訂一家餐廳吃一頓飯,用餐期間幾乎不會有什麼聊天環節,就是單純的「吃飯」,其實我真的很討厭這種形式主義的儀式。
比起花大錢吃一頓飯,我更喜歡一起散步或野餐,然後聊一聊彼此的近況和煩惱,但我發現跟家人在一起並不能使我放鬆,例如我的母親總是說「你怎麼會講這麼幼稚的話?」、「你真的是要自我成長」、「這件事情本來就是這樣,可不可以成熟一點」等等......我明白他的恨鐵不成鋼,但如果我在家裡都得不到安慰跟支持,又要去哪裡找呢?
深入剖析過往的經驗,我可能不是討厭聚餐,而是討厭相處模式。
國中時,自己說要轉學,真的轉學了發生各種不適應,母親說「這是你自己的選擇,再轉回去不就太丟臉了嗎?」 大學時,自己決定去歐洲交換,真的到歐洲了因為文化差異和一開始的人際關係還沒開機而不適應,母親說「這是你自己的選擇,不准回來」 研究所時,自己決定去北京念書,某天和台灣來的朋友約到后海見面,回程太晚了幾乎錯過末班車,而在手機等同於生命的北京,該死的手機又即將沒電,費盡千辛萬苦回到宿舍的我仍有點心有餘悸,萬一我要在北京街頭過夜了怎麼辦?母親說「這是你自己的選擇,我沒有辦法幫你什麼」。
我真的需要他幫我什麼嗎?我難道不知道要自己解決嗎? 也許我需要的只是一句關心和安慰,久而久之也就習慣了,如果我不獨立不堅強不能自己想辦法=幼稚無能讓媽媽頭痛,不能符合期待的人就會被越推越遠。
有些人說家庭給不了你的就要自己創造,可是從來沒有體驗過的事情又該怎麼創造呢? 在母親口中的:我最民主了,實際上碰到的卻是你不去曬衣服就是不愛我、你過年不給紅包就是不愛我、你生日沒幫我買蛋糕慶祝就是不愛我、你不幫我繳我開的車的牌照稅就是不愛我,太多太多的非A則B,條件交換式的愛可能不適合我,小時候會怕媽媽難過而照做,現在則理解了這不是我的責任才比較好過。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