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有幾句話,一生受用。

老子有幾句話,一生受用。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道德經》第22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

*曲則全
委曲反而可以保全。在人生的旅途中,少不免要忍辱負重、少不免要忍氣吞聲,委曲求全;若果硬踫硬,輕則兩敗俱傷,重則自掘墳墓。

*枉則直
彎曲反而可以伸直。人受到冤屈,往往更能挺直做人,更能彰顯公義。「直話」不是那麼多人能聽得進去的,如果能拐一個小彎,既可以避免誤會,又可以成就其事。

*窪則盈
低陷反而可以盈滿。杯子虛位以待,才有容量可以添加啊!謙謙君子,貌似愚弱,實則其精神飽滿,內涵充實。

*敝則新
破舊反而可以生新。有舊的,才有新的。當有新時,就不要忘舊。做學問,溫故才能知新,故就是新的基礎。如果屬於自然的衰敝,不必惋惜,不必傷感,所謂「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好護花」。敝也好,舊也好,衰也好,都是新的基本。

*少則得
少了反而可以多得。「少」,就量言是不多,就質言是簡樸。生活簡樸其實就是幸福啊!孟子也說:「養心莫善於寡欲」。寡欲,少一些不應該有的欲,這樣身心都比較有福氣。

*多則惑
多了反而弄得迷惑。名多了就會不勝其煩,財多了就會有很多顧忌,欲多了就會迷失。何必多要呢?淡然自在,煩心事少。

以上所言的「曲」、「枉」、「窪」、「敝」,都是屬於柔弱退讓的一面;「全」、「直」、「盈」、「新」,都是屬於剛強前進的一面。至於「少則得,多則惑」,可以引伸為「寡則清,清則近道矣」。

一句話,凡事憑良心,依從良心的呼喚,不必強求「全」、「直」、「盈」、「新」;這樣就能活得自由自在,自得其樂!

(寫於2015年12月1日)
下一講: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avatar-img
yidai zhongshi ye的沙龍
64會員
847內容數
現代人該怎樣看待儒學呢? 能替孔子說句公道話嗎? 怎樣做一個《論語》的明白人呢?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國與國之間,要以「不爭」來保持距離,即使是近鄰,彼此都可以相望,甚至雞鳴狗吠之聲,彼此都能聽得著;但,適當的距離還是必要的。如何保持適當的距離呢?簡單地說,不爭。天下之所以有戰亂,人與人之間之所以起衝突,就一個字— —爭。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跟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話雖「小國」,即使是大國,君民上下的生活,都是簡樸自然,毋須攀附比較,而使人民回復結繩記事原始社會的生活狀況。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這裡的甘、美、安、樂,都是動詞,就是要讓人民在基本的衣食、居所和環境,都能過著自然滿足,和諧舒適的生活。即使吃的是粗茶淡飯
《道德經》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什伯之器」,就是兵革之屬。用現代語來說,即軍備武器。 在老子的時代,戰亂還是有的。故此,要視乎國家的財力,軍備還是需要的;但,不是要軍備競賽,更不是用作侵略;再積極些來看,縱使具備尖端軍備而不運用。同時,不會主動引發
「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國與國之間,要以「不爭」來保持距離,即使是近鄰,彼此都可以相望,甚至雞鳴狗吠之聲,彼此都能聽得著;但,適當的距離還是必要的。如何保持適當的距離呢?簡單地說,不爭。天下之所以有戰亂,人與人之間之所以起衝突,就一個字— —爭。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跟
「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話雖「小國」,即使是大國,君民上下的生活,都是簡樸自然,毋須攀附比較,而使人民回復結繩記事原始社會的生活狀況。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這裡的甘、美、安、樂,都是動詞,就是要讓人民在基本的衣食、居所和環境,都能過著自然滿足,和諧舒適的生活。即使吃的是粗茶淡飯
《道德經》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什伯之器」,就是兵革之屬。用現代語來說,即軍備武器。 在老子的時代,戰亂還是有的。故此,要視乎國家的財力,軍備還是需要的;但,不是要軍備競賽,更不是用作侵略;再積極些來看,縱使具備尖端軍備而不運用。同時,不會主動引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