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22|閱讀時間 ‧ 約 7 分鐘

閱讀心得-底層邏輯 | 看清世界的底牌

    Photo by Maggi Whiston on Unsplash
    Photo by Maggi Whiston on Unsplash
    本書的作者劉潤是前微軟戰略總監,現在一位商業轉型諮詢師,他服務過許多大型企業像是:百度、海爾還有其他耳熟能詳的公司,也是「得到」專欄的《劉潤.五分鐘商學院》講師。這本書就是整理自五分鐘商學院內,講述底層邏輯的總結,每個章節都可以獨立閱讀,加上許多好懂的小故事穿插,讀起來蠻輕鬆的。
    底層邏輯就像書的封面一樣,以冰山來比喻我們看見的世界,以及背後看不見的運作模式。如同物理法則,每顆球丟出去,都以不同的拋物線飛行然後落地,但是遵守的物理法則是一樣的,萬事萬物看似長的都不一樣,但背後有一套看不見的邏輯推動著他運作,這就是底層邏輯。
    如果只是掌握某個新知識,在面對時代變化時,可能一下就過時了,但是掌握了底層邏輯,在面對不同事情時,可以套上環境變數,產生適應環境的方法論。
    底層邏輯+環境變數=方法論
    方法論是什麼呢?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會希望別人直接告訴我們解答,例如創業時,顧客人數一直上不去,這時會去請教顧問,希望顧問直接點出問題,提供改善的方法,這就稱為方法論。而顧問為什麼不認識你的公司,卻能提供方法給你?因為顧問掌握的就是底層邏輯,加上你公司的環境變數,產生了提供給你的公司的方法論。
    “只有不同之中的相同之處、變化背後不變的東西,才是底層邏輯。”
    底層邏輯不只適用在商業環境,在你看清世界運作後,加上環境變數,能夠變化出適應所有環境的新的方法論,如同俗諺『給他魚吃,不如教他釣魚』,當你手上握有底層邏輯這支釣竿,就能自己釣魚了。
    Photo by Tomasz Filipek
    這本書分成5個大章節,我會在每個大章節挑一篇我覺得最重要的小章節分享。書中還有很多也很有趣的章節,也推薦大家去找來看喔。
    5個大章節分別如下(後面加上個人的意會後的解釋)。

    1. 是非對錯的底層邏輯(世界運轉)-三種「對錯觀」
    先從一個例子開始:壞人A誘騙好人B進入C沒有上鎖的工地,B失足摔死了,請問這是誰的錯?
    別急著回答,這個故事沒有絕對的解答,根據你的立場不同答案也會不同
    如果你是法官:當然是A的錯,這是蓄意謀殺。這是大快人心的對錯觀,但是不一定能避免下一個案件再度發生,但是經濟學家也許可以
    以這個案例,如果C的工地有上鎖,這件事就不會發生了,經濟學家會考慮整個社會要避免B被誘騙的成本,比C把工地上鎖的成本高的多,所以從「社會總成本」考量,雖然不合理,但是是C的錯
    商人的角度,不管是A的錯還是C的錯,B的損失都無法彌補了,因為B的損失最大,所以是B的錯
    三種對錯觀,取決於你的立場,但我們每個人應該比較像商人,我們不是法官也不是經濟學家,尤其如果今天承受損失的是自己,更應該站在商人的立場,因為「我的損失最大」,所以「都是我的錯」,畢竟事後埋怨、後悔都無法改變結果。

    2. 思考問題的底層邏輯(社會運轉)-注射式洗腦
    「為什麼」是句很有力量的話。可能是真誠的發問,也可能是透過理所當然的問法,把一個觀念灌輸到你的腦中。
    例如:「為什麼我的產品這麼好,還賣不出去?」這時候被問這個問題的人非常容易把『我的產品這麼好』當成前提,轉而關注為什麼賣不出去,不會去質疑這個前提。但是,他的產品真的這麼好嗎?
    為什麼+觀點=注射器,是我們思維模型中的bug,有心人士就可以利用這個bug偷偷灌輸某個想法到你腦裡而你還渾然不覺。當你滿腹疑惑再去問你朋友「對啊,為什麼呀?」你也成為造謠的幫兇了。
    這隻注射器,也可能是自己幫自己注進去的,「為什麼我的產品這麼好,還賣不出去?」代表你已經認定自己產品沒有問題,暗示問題一定出在外部,幫自己打了一劑安慰劑,效果很好,但也很危險,因為會導致你看不到問題的癥結。
    在詢問為什麼之前,多花一秒鐘思考問題內暗藏的訊息,也是時時保持警醒的練習。

    3. 個體進化的底層邏輯(個人成長)-人脈的本質是平等交換
    許多人苦苦經營人脈,維持Facebook上的大量好友,費力的討好別人,希望哪天這些人脈可以為自己派上用場,這樣子的想法,從出發點就是不正確的。
    經營人脈的順序應該是反過來:你必須先毫無保留的把你的價值付諸別人。當你成為一個優秀有價值的人,自然會吸引其他一樣優秀的人,以及他們的認可和幫助。如同作者所說:人脈的本質,是平等交換
    作者劉潤身為一個商業顧問,認識許多企業高管,常常有人去找他幫忙介紹某個人認識,劉潤會先判斷這個人是不是可靠,可靠的話會請他寫一些東西,劉潤再幫忙轉交。原因是如果他想認識某個人,他對對方也要有一定的價值,但是這個價值要由他自己判斷,這是寫這封信的目的。對劉潤來說,他轉交的不只是一封信,也是他自己的信用。
    想要累積人脈,首先要做的,就是先累積自己,學到的就教人、賺到的就要分享,自然而然的發生一段合作關係,才能打造長久的人脈。

    4. 理解他人的底層邏輯(人際關係)-學會打比方的=學會洞察本質
    你一定遇過有些人特別會打比方,用一個相對簡單好懂得比喻來說明複雜的事情。打比方聽起來不難,但要打好一個讓人能聽懂又能準確傳遞概念的比方,要經過三個步驟:
    1. 洞察複雜、陌生事物的本質
    2. 匹配到大家熟悉的事物
    3. 用熟悉的解釋陌生的
    所以至少要洞察兩個事物的本質,才能打好一個比方。就像一句大家熟悉的「時間就像乳溝:擠一下就有了」不僅精闢,更讓人會心一笑。當我們要測試自己是否搞懂一件事的本質時,試著用你熟悉的事物打個比方,看看其他人是否能聽懂,聽懂的話你就成功了。

    5. 社會協作的底層邏輯(企業管理)-信用,是你最大的資產
    信任是一件昂貴的東西,要累積信任需要好多年的時間,毀掉他卻只要一瞬間。而且信任沒辦法傳遞,對於親近的人我們總是很信任,親近的人所信任的人,卻很難同等信任,因為我們沒有親自感受過。
    例如,自己的弟弟跟自己借錢,我們大概會很放心的借給他,如果是弟弟很信任的朋友要跟自己借錢,我們卻多少有點不放心,即使弟弟信任這個人,信任卻無法傳遞。相反的,如果你不認識弟弟的朋友,但是弟弟跟你說這個人不值得信任,在你心裡也已經不信任他了。
    所以說信用不是看你多有錢、多有權、家裡多顯赫,這都是表面上的趨炎附勢,真正的信用需要靠一輩子來證明。
    結語
    這本書每個章節都不長,作者也很擅長利用小故事跟圖表來加深讀者的概念理解,可以說是很好讀的,但是因為他想傳達的概念很多,所以如果沒有好好地咀嚼、思考,很容易看過就忘。
    底層邏輯的概念我覺得跟之前介紹過的,Shane Parrish《思考的框架》內介紹的【思維模型】蠻類似的,都是在說明,面對資訊量爆炸、瞬息萬變的世界,比起時不時冒出的新科技、或是過幾個月就被淡忘的新聞報導,這些事情背後的模式才是打造世界的根本,唯有看清背後不變的邏輯思維,才能在變動中抓住萬事萬物的本質。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

    作者的相關文章

    采采說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你可能也想看

    發表回應

    成為會員 後即可發表留言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