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心得-德國人沒那麼愛工作 | 高生產力的秘密

閱讀時間約 6 分鐘
Photo by NordWood Themes on Unsplash
你這周加班了嗎?台灣人的加班風氣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老闆覺得看到員工留下來加班才滿意,員工自己也覺得似乎有加班的義務,尤其是看到同事們都還沒走,自己就算事情做完了,也不敢抬頭挺胸的下班。
加班等同產出嗎?加班時數越多真的產出越多嗎?根據世界銀行統計,在2019年世界GDP排名中,日本排名第3、德國排名第4,而台灣排名第22。GDP跟人口總數有關係,但我們如果看另一項數據就會比較有感覺:根據OECD的調查,德國平均每小時勞動生產力為66.36美元、日本為46.78美元,而台灣為25.79美元,德國的生產力是台灣的2.5倍。再來看看每年人均工作時數,德國人每人每年平均工作1,363小時、日本為1,680小時、台灣則為2,033小時,足足比德國人多工作83天!
台日德生產力比較表,取自本人

為什麼德國人的工作時數比較少,還能做出更好的成果呢?

根據作者隅田貫在德國生活二十幾年並且親身經歷觀察德國人的工作習慣,整理出這本《德國人沒那麼愛工作》,作者主要是以日本的職場與德國職場做比較,但台灣也深受日本影響,許多工作風氣的描述相當有既視感,到底德國人的辦公習慣跟台日有什麼不同,可以造成這麼大的差異呢?

五個歸納

1. 努力提高工作效率,為了不加班

德國人下班時間一到,所有人會迅速互道「明天見」然後迅速離開公司,他們如果看到同事加班,不僅不會覺得同事很認真,反而會認為「為何不能在上班時間完成工作?是不是效率有問題呢?」
控制時間,也是控制自己的人生
為了準時下班,德國人非常注重上班效率,他們不開多餘的會議,減少email溝通而是盡量面對面溝通(統計顯示寫一封mail平均要花五分鐘,而日本人平均一天要寫14封信,相信台灣也差不多)、並且事先安排工作,只做當天必須完成的工作。
德國跟台灣、日本一樣,也都會訂定KPI來管理員工績效,但台灣喜歡定期review KPI,有週會、月會、季會來報告執行率,以及反省未達成的落差,但德國人不這麼做,他們給予員工一定的信任及自主性,讓部屬獨立思考,全權處理工作,不需要每件事都跟主管review,也提升了生產力。

2. 事先安排工作,主管臨時交辦也不一定答應

這點與第一點相呼應,德國人習慣是先根據工作的輕重緩急來安排工作,如果不是一定今天要完成的事,他們就會明天再完成。如果主管臨時交辦緊急需求,他們會詢問主管原因,並且詢問「一定要明天完成嗎?既然這麼急為何不能提早安排呢?」甚至會說服主管自己有預計完成事項,沒辦法配合明天完成。不讓自己的工作被打斷,也對提升生產力有很大的影響,當手上正在做的事情被打斷時,往往需要花更多的時間才能從本來的進度接手進行。
在工作上德國人也很講求明確分工,連收信都有專門的管理郵件部門,他們不會像台灣人一樣順手幫別人做掉工作,並不是因為個性冷漠或是覺得事不關己,而是為了進度不延遲,明確的分派工作,盡量不增加每個人手上的工作量就可以提高生產力。

3. 溝通直接不拐彎抹角,並且信任他人

德國人有話直說,能讓許多問題立刻解決。不像台灣及日本喜歡猜測主管的心思,主管也認為員工應該「主動」、「積極」、「我沒說他們也要知道我要什麼」,但在互相猜忌的過程中浪費雙方的時間和精力,間接影響工作效果。
例如:員工花費過多的時間做了「主管應該想看到的東西」,也許主管並沒有想看;或是主管交辦一項工作,內心期待明天就要,但卻不好意思壓榨同仁,於是只說了「盡快」,結果同仁認為三天後再給就可以了吧?隔天卻造成主管的預期落空,要花更多時間交代清楚本來就可以講清楚的事。如果遇到聽不懂的事情,德國人會直接問清楚,而台灣人可能會不好意思追問,於是假裝自己聽懂,導致做的不對結果需要重做。
若只進行必要的報告、聯絡、商量,在部屬獨立自主的同時,主管也能獨立自主。管得太多,其實也表示自己仍在仰賴他人
在與客戶溝通上,德國人也完全信賴員工,給員工一定的權責做決定,在台灣的經驗經常是:「我回去跟長官報告後回覆您喔!」一來一回,都是時間成本。

4. 常問:這真的有必要嗎?

每個人的時間有限,一天能做的工作量就是這麼多,所以德國人常常在工作上提出「lst es sinnvoll?」也就是「這真的有意義嗎?」,當他們被主管交辦工作時,單單「上級要求」是無法說服德國人的,他們會詢問明確的理由,像是「客戶需要知道這個數據來判斷ABC」、或是「這麼做公司的利潤會增加O%」。當他們接受了目的和理由之後,做事更能看見背後的全貌,做的事情有意義了自然可以提高工作效率。

5.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德國人在平常上班時,如果遇到瓶頸、必須做出重大決定時,他們會走出辦公室,到附近公園散散步。因為他們認為保留時間休息,讓日常生活「歸零重置」,生產力才會提高。冰島實行四年的「周休三日」實驗也證實,員工面對的職場壓力、焦慮、憂鬱減少了,由於幸福感提升,他們願意更努力工作,減少請假,並且重新安排工作來提升效率。
換句話說,如同作者書中所說:
提高生產力,並不是聚精會神工作的結果,反而是工作的人們心中有了餘裕,創造出自我時間,生產力自然就提升了。
Photo by Pixabay

我的心得:別人是別人,自己是自己

在台灣職場,群體壓力是個相對大的無形影響,面試時,我們穿著清一色的黑色西裝;辦公室注重察言觀色,主管沒有下班員工就不敢下班。相較之下,德國人更能明白自己為自己負責,只要自己以認真的態度面對工作,就不在意別人的眼光,即使休假三周期間完全不回信,也不會被同事翻白眼,反觀我目前待過的公司,休假期間接到客戶的電話絕對不敢不接,每週開無數個會議,不知不覺已經快要忘記工作的意義。
看完這本書,我覺得德國人不僅是為了準時下班而努力工作,我認為他們更認真面對生活,不論是上班或下班。工作時專注在工作裡,下班後回家與家人享受休息時光。
我決定重新調整自己的工作態度,時時提醒自己,不是為了賺錢而工作,而是去關注工作的內容、具體的目標,並投入其中,就像作者說的,工作有了餘裕,生產力自然就提升了。

這本書對你有幫助嗎?

感謝你看完這本書,分享文章的初衷是希望大家在忙碌的生活之餘,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雖然忙碌的上班生活可能讓你沒有時間看完完整的書,但沒關係,我可以當你的眼睛,你可以留言告訴我想看什麼書,有機會的話可以幫你濃縮整理喔!
如果這本書有幫助到你,也歡迎單次贊助或是訂閱我,給我小小的鼓勵,將是我持續努力的動力!也歡迎追蹤我的IG: reading_summary,我會在上面整理書中的小故事與書中金句,豐富你的生活!
為什麼會看到廣告
avatar-img
168會員
76內容數
濃縮一本書的精華,用大概十分鐘的時間,幫助你了解一本書的樣貌 最後會加上一點點的書評,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采采說書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小時候一定有被問過這個問題:你長大要做什麼呀?小時侯的回答可能很天馬行空,我要當太空人!我要當科學家!我要當醫生!但似乎沒有聽過有人說,我要開一人公司。 取自《Emily in Paris》對白,你是為了工作而生活,還是為了生活而工作呢?有沒有思考過自己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這是一本在1997年出版的書,書中以蛤蟆和牠的朋友鼴鼠、河鼠、老獾四人為首展開的童話故事,故事一開始,鼴鼠發現蛤蟆精神狀況不佳,於是找了朋友們一起去探望蛤蟆,並拖著牠去找心理師蒼鷺進行諮商,全書以蒼鷺與蛤蟆的諮商過程為主軸,結合心理學知識,一起了解蛤蟆的人格是如何塑造成現在的樣子。
本書以平易近人的敘述穿插容易引起興趣的金融故事,講述支付系統的演化、支付在我們生活扮演的角色,以及背後我們不曾認真思考的運作方式。我會挑出幾個我個人覺得印象深刻的觀念來說明,讓大家對於金錢的運作有更清楚的概念。
本書以研究美國「資料導向」的公共專案為起點,背後的應用邏輯可以擴展到所有國家的治安、政治預測、行銷、信用報告、刑事量刑、企業管理、金融、社會服務管理等各個面向,這些工具以提高效率、控制成本、辨識詐欺為出發點,但當技術建立在不平等的條件下,如果又缺乏合理的配套與監督,民眾將受到什麼影響?
你有沒有隱隱約約感覺,在職場中,總是會有幾個身居高位的主管,特別注重工作流程、熱愛圖表化、伸手牌、開口閉口總是圍繞著過去的豐功偉業、對於正在進行中的專案卻似乎沒有提供實質幫助,反而還常常搖擺不定無法做決定? 你觀察到的現象就是著名的【彼得原理】
當你在想著財富自由時,你想要的究竟是財富、還是財富帶給你的自由?而金錢對你的意義是幫助你追求幸福感的工具,還是你將金錢本身視為幸福?你辛苦賺錢,是因為想買東西還是想要享有穩定、安全的生活?有時候在追逐金錢名利的過程中,我們會忘記最初追求的目標,是用錢拿回時間的掌控權
小時候一定有被問過這個問題:你長大要做什麼呀?小時侯的回答可能很天馬行空,我要當太空人!我要當科學家!我要當醫生!但似乎沒有聽過有人說,我要開一人公司。 取自《Emily in Paris》對白,你是為了工作而生活,還是為了生活而工作呢?有沒有思考過自己工作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這是一本在1997年出版的書,書中以蛤蟆和牠的朋友鼴鼠、河鼠、老獾四人為首展開的童話故事,故事一開始,鼴鼠發現蛤蟆精神狀況不佳,於是找了朋友們一起去探望蛤蟆,並拖著牠去找心理師蒼鷺進行諮商,全書以蒼鷺與蛤蟆的諮商過程為主軸,結合心理學知識,一起了解蛤蟆的人格是如何塑造成現在的樣子。
本書以平易近人的敘述穿插容易引起興趣的金融故事,講述支付系統的演化、支付在我們生活扮演的角色,以及背後我們不曾認真思考的運作方式。我會挑出幾個我個人覺得印象深刻的觀念來說明,讓大家對於金錢的運作有更清楚的概念。
本書以研究美國「資料導向」的公共專案為起點,背後的應用邏輯可以擴展到所有國家的治安、政治預測、行銷、信用報告、刑事量刑、企業管理、金融、社會服務管理等各個面向,這些工具以提高效率、控制成本、辨識詐欺為出發點,但當技術建立在不平等的條件下,如果又缺乏合理的配套與監督,民眾將受到什麼影響?
你有沒有隱隱約約感覺,在職場中,總是會有幾個身居高位的主管,特別注重工作流程、熱愛圖表化、伸手牌、開口閉口總是圍繞著過去的豐功偉業、對於正在進行中的專案卻似乎沒有提供實質幫助,反而還常常搖擺不定無法做決定? 你觀察到的現象就是著名的【彼得原理】
當你在想著財富自由時,你想要的究竟是財富、還是財富帶給你的自由?而金錢對你的意義是幫助你追求幸福感的工具,還是你將金錢本身視為幸福?你辛苦賺錢,是因為想買東西還是想要享有穩定、安全的生活?有時候在追逐金錢名利的過程中,我們會忘記最初追求的目標,是用錢拿回時間的掌控權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公司人力不足所以無法請假? 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經驗,想請假跟家人、朋友或戀人出去玩卻擔心主管不准假,尤其在想請長假時。或者就算主管准假了,也會擔心同事的眼光呢? 眾所皆知,台灣人的休假天數是全世界前幾少的。根據勞基法,在台灣工作滿1年總共會有10天的特休假(圖上顯示台灣7天應是漏算工作滿半年還有
Thumbnail
淺談臺灣職場的低薪問題,探討勞工面臨的挑戰以及產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根據調查,數百萬名勞工的薪水仍低於三萬元,無法抵抗日益上漲的物價。文章揭示了因市場壓力導致的勞工過勞及產品與服務品質下降的惡性循環,並指出在此情境下,老闆與勞工之間的矛盾加劇。呼籲改善勞工待遇,以創造更健康的職場環境。
Thumbnail
在臺灣的職場中,人們經常因懼怕改變、社會壓力、及懶惰而選擇忍受不滿的工作環境。面對這種情況,建議可以客觀評估、設定目標、提升技能、拓展人脈、財務規劃、尋求幫助、嘗試改變,及勇於嘗試。改變雖難,但也是成長的開始。
Thumbnail
以下是關於台灣安靜離職現象的觀察: 文化背景:台灣的職場文化傳統上強調勤奮和奉獻,但新一代員工更注重工作生活平衡,導致了這種現象的出現。 世代差異:主要是年輕一代(如千禧一代和Z世代)更傾向於採取這種態度,他們對工作的期望與前幾代人有所不同。 產業差異:在一些傳統產業中,這種現象可能不太明顯或
Thumbnail
來到日本後,每天忙碌緊湊的生活大大讓我吃不消,除了適應環境,工廠的工作也讓我每天都非常疲憊,每天上下班煮飯一天就過去了,也沒有精力做其他事情,讓我不斷問自己,我到底要從日本打工度假的生活中得到什麼? 因為從現在來看我好像什麼都沒有得到,工廠的工作我不喜歡,也很難上手,到現在進去快一個月,我還是
Thumbnail
出國這些年想了很多,但很多時候還是不明白如何取捨。 從薪水、退休、工作環境、交通、醫療等方面比較了臺灣、德國和日本的生活選擇。
Thumbnail
許多國家已經開始實驗週休三日的政策,英國、冰島和日本的案例均表明,週休三日對於減少工作壓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創造力具有積極的影響。 文章提出了在臺灣逐步實施週休三日的觀點,並探討了企業的顧慮和成本。 最終呼籲讓臺灣的工作環境更進一步。
Thumbnail
一位波蘭人接受訪問時說,準時下班在波蘭是常態,但在臺灣卻相反。文章描述了一家臺灣公司嘗試鼓勵員工準時下班的方式,並分享了一個歡樂的故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工作中感到時間被浪費的痛苦經驗,並探討了報復性自由的心理。
Thumbnail
"好想準時下班 ヽ(`Д´)ノ " 相信這一定是許多社畜上班族的內心話。究竟要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呢? 趕快往下看看吧!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公司人力不足所以無法請假? 你是否曾經有這樣的經驗,想請假跟家人、朋友或戀人出去玩卻擔心主管不准假,尤其在想請長假時。或者就算主管准假了,也會擔心同事的眼光呢? 眾所皆知,台灣人的休假天數是全世界前幾少的。根據勞基法,在台灣工作滿1年總共會有10天的特休假(圖上顯示台灣7天應是漏算工作滿半年還有
Thumbnail
淺談臺灣職場的低薪問題,探討勞工面臨的挑戰以及產業之間的惡性競爭。根據調查,數百萬名勞工的薪水仍低於三萬元,無法抵抗日益上漲的物價。文章揭示了因市場壓力導致的勞工過勞及產品與服務品質下降的惡性循環,並指出在此情境下,老闆與勞工之間的矛盾加劇。呼籲改善勞工待遇,以創造更健康的職場環境。
Thumbnail
在臺灣的職場中,人們經常因懼怕改變、社會壓力、及懶惰而選擇忍受不滿的工作環境。面對這種情況,建議可以客觀評估、設定目標、提升技能、拓展人脈、財務規劃、尋求幫助、嘗試改變,及勇於嘗試。改變雖難,但也是成長的開始。
Thumbnail
以下是關於台灣安靜離職現象的觀察: 文化背景:台灣的職場文化傳統上強調勤奮和奉獻,但新一代員工更注重工作生活平衡,導致了這種現象的出現。 世代差異:主要是年輕一代(如千禧一代和Z世代)更傾向於採取這種態度,他們對工作的期望與前幾代人有所不同。 產業差異:在一些傳統產業中,這種現象可能不太明顯或
Thumbnail
來到日本後,每天忙碌緊湊的生活大大讓我吃不消,除了適應環境,工廠的工作也讓我每天都非常疲憊,每天上下班煮飯一天就過去了,也沒有精力做其他事情,讓我不斷問自己,我到底要從日本打工度假的生活中得到什麼? 因為從現在來看我好像什麼都沒有得到,工廠的工作我不喜歡,也很難上手,到現在進去快一個月,我還是
Thumbnail
出國這些年想了很多,但很多時候還是不明白如何取捨。 從薪水、退休、工作環境、交通、醫療等方面比較了臺灣、德國和日本的生活選擇。
Thumbnail
許多國家已經開始實驗週休三日的政策,英國、冰島和日本的案例均表明,週休三日對於減少工作壓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創造力具有積極的影響。 文章提出了在臺灣逐步實施週休三日的觀點,並探討了企業的顧慮和成本。 最終呼籲讓臺灣的工作環境更進一步。
Thumbnail
一位波蘭人接受訪問時說,準時下班在波蘭是常態,但在臺灣卻相反。文章描述了一家臺灣公司嘗試鼓勵員工準時下班的方式,並分享了一個歡樂的故事。
Thumbnail
這篇文章描述了作者在工作中感到時間被浪費的痛苦經驗,並探討了報復性自由的心理。
Thumbnail
"好想準時下班 ヽ(`Д´)ノ " 相信這一定是許多社畜上班族的內心話。究竟要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呢? 趕快往下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