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的功能的造型(的回顧與新思)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畢業設計開始了,again。
觀察每一年操作的過程,花在探索議題上的時間都超過6甚至7個月(包括寒假);而整個畢業設計的時程僅8個多月,如此真正「做設計」的時間常常只有2個月不到。
在這集的《地縛靈報告》中,學長說明他執行畢業設計的做法就是儘快將議題訂下大綱,隨後則跟著設計的操作而來回調整:
所以,下面的畢業設計研究架構中,分析這步驟雖然佔了滿大的篇幅但必須盡快完成,因為設計才是真正佔時間的步驟。而反覆的檢討,也就是說當面臨了實際的問題無法解決便必須回過頭來調整先前訂下的觀點(或提問);必要的話也得補做設計回顧(案例分析),再來修正議題的方向。
依著上圖的規畫(並不是定理,但也不是幻想),多數畢業生所以爲的議題,其實僅僅是社會或政治上的某個觀察而已,還未真正成為足以操作的空間議題。這些觀察常常過於經世濟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胸懷滿溢;只是,平誰的天下?移工的?這僅是政治態度,不是空間議題。怎麼平?縉紳化好讓移工不會來?這仍僅是社會立場,不是空間議題。
從社會觀察跨到足以進行設計操作的空間議題應該是畢業設計最大的門檻了。偏偏大家都不想知道類似的社會現象,先前的設計怎麼分析?怎麼提案?又做得如何?
反正,之前的學長姐在做這題目時也一樣不懂,所以不必回顧了是吧?也是很有道理!

那麼,如果直接不管上面的那些囉唆的架構(aka某人自以為的浪漫)直接做了呢?

如果回到那張研究架構的話,是直接跳設計執行,也就是最後一個步驟。
也不是不行呢!

那麼,至少造型多思考一點(不僅僅是帥、暴、扭、旋)好嗎?

首先,至少,畢業班了要知道屋頂部怎麼收怎麼修,這是二升三的後輩在暑假實習期間的體悟:
接著,要意識到,造型與功能:
以及造型與環境間的連結:
Form follows function, for the most of the times; if not, then there must have been stories to be told。
若無法清楚理解功能的種種安排,不論是主觀或客觀地,那造型也將無所適從;畢業設計的造型階段,也包括各年級的設計,大多是無法真正地思考,或意識,作品與功能間的關係,以及作品與環境間的關係(即使融入環境如標準答案一般地朗朗上口)。也因此,計畫書裡的機能,或空間需求,便因此是畢業設計題目中極為重要的一環。
也就是說,要直接跳到設計執行無所謂,但如果腦袋裡沒有研究架構中機能與需求的意識思路,那結果就會是看了至少10年的沒有貨倉的百貨公司或沒有貨物出入口的戲劇院平面。荒郊野地裡沒廚房的駐村藝術家宿舍倒是退流行了。
最後,幾乎每年的畢業設計都會在這樣的心智圖上完成的:
圖表來源與週記的要求:〈2019年畢業設計選組要求:畢設週記〉;烈子頭像來源:Twitter @retsuko_sanrio
提醒一下各位:
情緒曲線會一路往下直探地獄的原因大多就是沒有貨倉的百貨公司平面圖改不下去了(卻也不知要有這些不風光的服務設施)。按低年級做設計時間不夠也不想「浪費」時間的心態下,平面沒改完不敢/不想做立面;這決定的結果就是「時間來不及了(指導畢業設計時最常聽到的回應)」了。
與烈子的怒吼
祝112級的各位思緒清明、運筆如飛
avatar-img
147會員
689內容數
#金大建築15歲 +4了!畢業設計相關的文章,不論是自己的畢業設計、參加宜蘭大評圖的心得、或是相關書籍的閱讀心得,都請在「準備發佈」裡的關鍵字中加上「金大建築15歲」。讓我們來好好回顧我們所接力走過的15年吧。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金大建築全體 的其他內容
實習分享
開學將近,終於把一些關於畢設的想法轉為文字,因為真的沒有特別想做的設計題目,所以這篇誕生以前確實很痛苦,努力生產出這篇希望有助於之後對於題目的梳理。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在基地調查踩到帶釘的木頭 我知道很硬要但我偏要打(啊我腳沒事啦,大家可以不用擔心)
這場講座分三部分,首先分享容積政策工具創造了什麼樣的土地市場與城市未來。再研析在既有的容積體制下誰受益?誰負擔?是否值得?如果我們不喜歡現在的居住市場,又該如何改變。最後則討論到近年來談論度最高的社會住宅在臺灣有什麼特點?又如何透過興建社會住宅促成好的居住文化與社會關係?
這個問題其實我從四月就已經不斷地在思考了,一直到最近還是存在著這樣的疑問。看愈多案例愈不太能明白,所謂好的畢業設計是什麼?
7/1,我結束了我的實習。我想到學長之前跟我說的,三個月會轉換一次人際關係,我想或是這運用在職場環境也說得通。三個月,可以看到更多不同面向的事情。
實習分享
開學將近,終於把一些關於畢設的想法轉為文字,因為真的沒有特別想做的設計題目,所以這篇誕生以前確實很痛苦,努力生產出這篇希望有助於之後對於題目的梳理。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在基地調查踩到帶釘的木頭 我知道很硬要但我偏要打(啊我腳沒事啦,大家可以不用擔心)
這場講座分三部分,首先分享容積政策工具創造了什麼樣的土地市場與城市未來。再研析在既有的容積體制下誰受益?誰負擔?是否值得?如果我們不喜歡現在的居住市場,又該如何改變。最後則討論到近年來談論度最高的社會住宅在臺灣有什麼特點?又如何透過興建社會住宅促成好的居住文化與社會關係?
這個問題其實我從四月就已經不斷地在思考了,一直到最近還是存在著這樣的疑問。看愈多案例愈不太能明白,所謂好的畢業設計是什麼?
7/1,我結束了我的實習。我想到學長之前跟我說的,三個月會轉換一次人際關係,我想或是這運用在職場環境也說得通。三個月,可以看到更多不同面向的事情。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研究所在做什麼? 設計系有需要唸研究所嗎? 唸完研究所可以做什麼? 很難畢業嗎? 已經大三、大四快畢業的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 雖然說我也沒辦法給你肯定的答案,但分享這一年的研究所經歷, 也許可以讓你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需要繼續攻讀!!
我認為設計不是一段時間就能生成的,因為它是一種生活了。或許, 應該讓它成為一種生活中思考的習慣,那也就不用這麼累得花時間不停的折磨精神。
Thumbnail
5月即將結束,學弟妹又將畢業。無論畢業後的不確定性,建築的學習將帶來廣闊的可能性。除了設計技能外,建築學習還包括了自我管理和合作能力。這些能力在現實生活和職場中都能發揮。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對於建築系學生畢業評圖的一些觀察和看法,並提到了對於在畢業設計上勇於創新的認可,以及對於擬建築題材的吸引力和挑戰。作者也提到了對於擬建築應該做到的事情和討論的程度,並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進行了類比。(懶得打給AI發揮)
Thumbnail
  又到了畢業評圖的季節,看了網路上近三年「IEAGD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的大評圖,評圖委員不乏非建築科班出身的業界人士,說好聽是跨領域的交流,卻恰恰反應出建築評圖的「無效性」。效果跟《解答之書》差不多,即各取所需;委員取他認為重要的討論、給意見,學生取他認為有用的意見或他理解的部分回應
Thumbnail
  建築系最重要的科目是什麼?此「最重」不是課前準備時間的多寡、不是必修學分多寡或擋修與否,而是建築系最核心、建築系之所以為建築系、建築理論基礎的科目,此科目即-「建築史」。或許多數建築人會不同意或不理解,因為在台灣重「設計」輕「非設計」的扭曲建築教育裡,建築史淪為必修的營養學分,或知道建築
Thumbnail
  此訪談對象雖是大五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但這些問題不只是給老師的,更是給所有建築人的提問。身為畢業7年的建築人,想藉此文對片中部份問題的答案稍作補充,以此送給今年所有建築系(所)畢業,準備踏入職場或不管畢業多久,已踏入職場,卻對職場越來越懷疑的你(妳)。   Q1. 到目前為止,對建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對於大學念建築的人來說,建築的哪個階段最讓人覺得有趣呢?概念發想?基的分析?空間配置?還是畫圖、做模型?我認為是設計的過程,將概念建築化的過程,更精確的說,是在苦思已久的某個時刻突然蹦出靈感的一瞬間。那種出其不意的感覺比想出數學答案還要爽;數學的答案是神說了算,建築設計的答案則是我說了算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研究所在做什麼? 設計系有需要唸研究所嗎? 唸完研究所可以做什麼? 很難畢業嗎? 已經大三、大四快畢業的你是不是也有相同的疑問? 雖然說我也沒辦法給你肯定的答案,但分享這一年的研究所經歷, 也許可以讓你思考一下自己是否有需要繼續攻讀!!
我認為設計不是一段時間就能生成的,因為它是一種生活了。或許, 應該讓它成為一種生活中思考的習慣,那也就不用這麼累得花時間不停的折磨精神。
Thumbnail
5月即將結束,學弟妹又將畢業。無論畢業後的不確定性,建築的學習將帶來廣闊的可能性。除了設計技能外,建築學習還包括了自我管理和合作能力。這些能力在現實生活和職場中都能發揮。
Thumbnail
在這篇文章中,作者分享了對於建築系學生畢業評圖的一些觀察和看法,並提到了對於在畢業設計上勇於創新的認可,以及對於擬建築題材的吸引力和挑戰。作者也提到了對於擬建築應該做到的事情和討論的程度,並和宮崎駿的神隱少女進行了類比。(懶得打給AI發揮)
Thumbnail
  又到了畢業評圖的季節,看了網路上近三年「IEAGD建築系畢業設計國際展覽」的大評圖,評圖委員不乏非建築科班出身的業界人士,說好聽是跨領域的交流,卻恰恰反應出建築評圖的「無效性」。效果跟《解答之書》差不多,即各取所需;委員取他認為重要的討論、給意見,學生取他認為有用的意見或他理解的部分回應
Thumbnail
  建築系最重要的科目是什麼?此「最重」不是課前準備時間的多寡、不是必修學分多寡或擋修與否,而是建築系最核心、建築系之所以為建築系、建築理論基礎的科目,此科目即-「建築史」。或許多數建築人會不同意或不理解,因為在台灣重「設計」輕「非設計」的扭曲建築教育裡,建築史淪為必修的營養學分,或知道建築
Thumbnail
  此訪談對象雖是大五畢業設計的指導老師,但這些問題不只是給老師的,更是給所有建築人的提問。身為畢業7年的建築人,想藉此文對片中部份問題的答案稍作補充,以此送給今年所有建築系(所)畢業,準備踏入職場或不管畢業多久,已踏入職場,卻對職場越來越懷疑的你(妳)。   Q1. 到目前為止,對建
Thumbnail
  今天,我想和各位分享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的大海問題?什麼是建築目前最迫切的、最核心的、最本質的、最普遍的問題?每個人答案可能都不同,而我認為的答案是─解構的遺忘。   讓我先從一位建築系畢業生可能面對的問題開始談。什麼是建築系畢業後人人都會面對的問題?「是否到補習班繳補習費準
Thumbnail
  對於大學念建築的人來說,建築的哪個階段最讓人覺得有趣呢?概念發想?基的分析?空間配置?還是畫圖、做模型?我認為是設計的過程,將概念建築化的過程,更精確的說,是在苦思已久的某個時刻突然蹦出靈感的一瞬間。那種出其不意的感覺比想出數學答案還要爽;數學的答案是神說了算,建築設計的答案則是我說了算
Thumbnail
  我在107年7月1日的貼文〈何謂解構主義式教育─以成人教育之淡江建築教育為例〉中提到:「建築設計雖然說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但是卻有檢視答案是否合理、是否夠「建築」的標準,而那標準便是建築之所以為建築的東西,如果跳出建築的脈絡便稱不上是建築了。建築設計課便是學習「建築語言」的過程;這樣的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