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很容易沒自信,他們覺得自己必須無所不能,曾被人批評打擊,或者承擔太多無法事事成功。多練習你所擅長的,別嘗試面面俱到。——梅依・馬斯克《
女人的計畫》
前天,邀請當地友人D到家裡品嚐故鄉帶回的土鳳梨酥,順便進行久違的面對面談話。也許是只有我們倆個人,D話匣大開,從剛相認的堂兄弟、女人的年紀、身材的變形和長期服藥對情緒的控制,D的赤裸,我幾乎無法承接。
或許是媒體雜誌的刻意塑造,歐美女性的「健康、陽光、活力」形象向來深植人心。D在我面前的形象雖然有點落差,但是直面她脆弱又毫無自信的模樣真的讓我有點語塞⋯⋯
我和D從相交到熟識,也有兩年了。她的祖父母都是移民,父親雖和美國人結婚,但是D到目前還是會說一點義大利語。「我姥姥教我的」D說。從小在紐約混跡長大,D說過她有過一段「萬人迷」的風光時刻,亮麗的學歷、顧問的工作、男人的吹捧,D講起那段時光難掩驕傲,但她卻說自己找不到生活的意義。
或許是家族遺傳的憂鬱傾向,D的弟弟染上酒癮,D也因為嫌棄金錢的銅臭味辭去了工作(我不確定這是不是真的)。在這之後,D就專挑一些Entry level jobs,並因為身體因素於Covid之後辭掉工作。(據知,她長期服用抗過敏藥物以及類身心藥物,屬染疫高危險群)
沒有工作這件事情,似乎讓D非常焦慮。她既想找工作,卻又提不起勁投履歷。既不想再做Entry level job,又希望對社會有點貢獻。D常說自己矛盾的緊,到底要什麼其實豪無頭緒。另外一些她常說的話是:「我老了,它們想要的是年輕人。」或者「我胖了,再也不好看了。」
因此,我們的對話常常包含減重、求職這樣的內容,但無論我們討論的多熱烈,D自始至終都沒有去執行,她說自己欠缺動機。
其實D並不需要真的去求職(至少沒有立即的需要),也沒真心想要減重。她求的,只是一個自信(雖然她堅信只要被錄取就會找回自信,但我們都明白那不是真的)。
「自信」這種東西已經被說爛了,但沒有還真的不行。D的年齡焦慮還有自我價值感低落讓她陷入一種「停滯的退後」,眼看時間在過,日復一日,惡性循環。生活看似沒變,心態卻已經快要崩潰。
我很不捨,更多心疼,但是我的安慰並沒有太大的作用。曾介紹梅依・馬斯克《
女人的計畫》一書給她,希望身為女人,她能更看重、肯定自己,並從梅依・馬斯克的故事得到啟發。然而D先入為主的認為這是「模特兒的故事,而我不喜歡化妝。」更甚,擔心裡面的觀念可能與她的宗教信仰相違背。
我在D身上看到許多矛盾,身為女人的作繭自縛的矛盾。她接受過高等教育、但也深受傳統父權(是的,我肯定美國也是一個父權社會,別被表象騙了)的影響。既想破繭重生,又自願被囚禁,像在演一場聲嘶力竭的啞劇,但是始終沒有聲音。
四十歲的女人皮膚永遠比不上十歲孩子的,但十歲孩子也沒有四十歲的女人很多東西。——吳明益《
天橋上的魔術師》
我很想跟D說實話,但是我隱隱覺得她知道真相。就像她知道自己是美國人的那種「知道」!我也明白,D的赤裸之所以讓人招架不住,是因為從她身上我多少看到自己的影子。
朋友是面鏡子,有時會映照出你不想承認的黑暗面。但是只要「願意改變」,心念一動,就是踏出第一步了。任何事起步永遠最難,持之以恆則是接在後頭的挑戰。
我最後告訴D:「我會一直為妳祝福」(像是在對自己說)。她點點頭、擁抱了我、發動車,繼續她的人生路。
Best Wishes!
📚提及/引用之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