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在「問問題」,還是在「搵豆油」?《精準提問》讓你掌握問好問題的關鍵!

你是在「問問題」,還是在「搵豆油」?《精準提問》讓你掌握問好問題的關鍵!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raw-image

▍ 為什麼你需要具備提問力?

如果透過提問的過程,可以:

1. 為企劃帶來創新的效益
2. 跳脫框架進行跨域整合
3. 引導與了解對方的回應
4. 激發觀點促進溝通理解

利人又利己,不學嗎?

我們之所以想問問題,無非是想知道未知領域的答案,解決心中的困惑或眼前的障礙。不過,你有沒有發現,有時你的問題問不出你要的答案?問題可能出在提問者的態度、問題設計的方式、提問的技巧上,讓整個提問過程像是在「搵豆油」(沾醬油)。

是什麼原因讓我們對於問問題那麼不拿手?或許是求學過程中,習慣接收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對於問問題有著框架式的想像,認為一個問題對應一個答案,無法再延伸追問。

我們身處於訊息量龐大且變化極快的時代中,有些困境或是疑問已經沒有單一解方了,因此作者認為我們更需要透過提問來引導、了解對方的回應與需求、聆聽關鍵字線索,再輔以精確的提問互動建立信任感、建立好的對話,才有解決問題的可能。

那該如何問一個好問題呢?

▍ 如何問好問題?

對於如何問好問題,我將書中的內容從這三大面向進行整理:提問者心態、問題設計、提問技巧

一、提問者心態

在本書一開始,作者就提出了在提問時必須專注聆聽、帶著歸零的好奇與學習態度。

專注聆聽在於將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捕捉對方透過語言、肢體動作、表情所要傳達的訊息,再從訊息中找出可以對話的問題。對初次見面的受訪者來說,專注聆聽也能感受到提問者的真誠,進而建立信任感。

為了讓問答繼續深入,提問者的提問心態與問題形式就相當重要。

✔真誠態度+開放性問題,才能使對方從容回答
🔺真誠態度+封閉性問題,只能得到yes or no的回應
❌虛假態度+開放性問題,感覺提問者問的問題別有用心
❌虛假態度+封閉性問題,激問語氣,目的會是質疑與責備

倘若提問者帶有成見或其他目的進行提問,只會讓彼此的對話關係拉遠,這也是作者為什麼強調在提問的過程中要讓自己歸零,提升互動品質的關鍵。

而這樣的提問流程,即是作者的AAAR提問循環:

  • 提問(Ask):帶著真誠的態度進行提問。
  • 積極聆聽(Active listen):表現出專注聆聽的樣子,對方也會願意投入對話。
  • 覺察(Awareness):聆聽同時,也要感受對方的神情姿態、語調語氣,進而理解深層內涵。
  • 回應(Response):同理他人的想法與感受,回應鼓勵或支持性的話語,或是延續話題的問題。

有了正確的提問者心態,好問題才有登場的機會!

下一步就來談談好問題的設計重點。

二、問題設計

|釐清問題、難題、問題意識的差別

作者在書中利用了簡單的圖像讓讀者區分至三者的不同,我這裡稍作整理並以自己的理解簡單舉例。

- 問題(question):我們所觀察到的現象。例如:玩手機、熬夜、功課未完成。
- 難題(problem):在處理這些現象時,所產生的目標、阻礙、期待。例如:學生能養成自律的好習慣。
- 問題意識(problematic):當我們看見問題背後的問題(難題),就會產生要解決難題的主要問題,即為問題意識。為了達到能自律這個目標,就必須進行各種方案的思考與探問。例如:我們期待學生能自律,而學生一直無法執行有效策略,接下來制定有效的時間管理策略,就會是問題意識。

閱讀到這裡個部份時,我發現人們很容易把眼前看到的問題當作提問的問題,而只是單純的針對現象提問是無法精確的掌握待解決問題的核心。問題就很有可能演變成:你為什麼一直玩手機?一直熬夜?為什麼功課都沒寫?

透過問題背後的問題產生問題意識(QBQ的概念),根據問題意識再發展出來的提問,才能有效聚焦主要問題,產生成解決方案且付諸行動。

既然問題意識很重要,那該如何培養呢?

作者在書中展示了問題意識金三角,建議讀者從問題意識中觀察外在人事物,並轉換成自己的情緒感受與觀點認知。目的是將自己的思考與感受與外在連結,才能更全面的形成問題意識。

另外,作者也提出問題意識的四種基本類型:

  • 人際溝通+復原改善:解決痛點、信任連結
  • 人際溝通+創新突破:成長進步、創意創新
  • 外在現象+復原改善:復原與改善
  • 外在現象+創新突破:創新與改變

不難發現,問題意識主要圍繞在自己與他人,掌握這四個基本型,才能根據目的進行有邏輯的整理與提問。

對於兩個不同面向的問題意識,作者分別提出兩個建構問題的方法。

(一)了解現象議題的問題意識-掌握脈絡,見林又見樹

作者利用5W1H的水平思考與脈絡思考來建構問題。

-水平思考:客觀環境還有什麼呢?
-脈絡思考:根據5W1H往下探尋關鍵字與重要元素、找出關聯與重要問題。

由於是現象與議題,必須以整體的觀點來思考提問,避免太枝微末節或雜亂無章。

(二)人際溝通的問題意識-除了情緒與觀點,還要接住期待與渴望

如果有看過動畫《獵人》的朋友,應該對蟻王篇的小剛黑化印象深刻,因為好友凱特的死亡興起復仇之念,重友情的小剛無視奇犽理性的勸說,最終仍利用制約與誓約解放自己的念能力,雖然痛宰了貓女,但也失去了右手。在這段劇情中小剛與奇犽的互動,就是典型的「騎象人很難拉得住大象」的範例。

雖然無法控制情感,但我們能夠理解與轉化他人的情緒,因此要改變他人,提問除了要理性且明確的提出方向,還要有能打動內心的情感面,最後營造出容易發生的情境。

不過,僅透過5W1H脈絡思考掌握情緒與觀點還不夠,為了能接住對方的期待與渴望,作者把冰山理論下的期待與渴望加入,完整了個體在環境之下的內外在動機。因此,在屬於人的問題意識上,透過問問題了解大象與騎象人之間的拉扯,以及與情境脈絡間的互動關係,真正理解對方內心的期待與渴望。

|水管的組裝,開展階梯式的提問

好的問題如水管導流,逐步引導到想探詢的答案。因此,怎麼問問題,比問什麼還重要。

了解了5W1H+冰山理論對脈絡思考的重要性之後,接下來還要對5W中的WHO進行換位思考,以及透過組織視角,更全面的思考各位階人物的思考點。從這裡可以發現,環境、人物之間的觀點各有不同,為了打造出好問題,就必須用視野、視角、視點來經營好問題。

- 視野:釐清問題的脈絡與目的
- 視角:換位思考
- 視點:聚焦問題

如此才能更具體思考5W1H的問題,也就是脈絡下的種種關係,讓提問的目的從模糊走向明確、提問從抽象走向具體。

|提問設計3原則

聚焦,化繁為簡的思考。

這句話即是問題設計的核心概念!提問不僅要緊扣環境與人物觀點,問題本身也要關照這三個原則:

1. 三S要素:設定範圍,聚焦問題。
- 簡單simple:讓人理解問題(避免專業術語、複雜問題)
- 簡短short:容易記住你的問題(知道你要問的重點)
- 具體specific:加入人事時地物元素,讓問題具體化(聽者可產生聯想)
2. 拆解大問題,變成小問題。
3. 問題由淺至深。

三、提問技巧運用

除了問題設計有層次之外,在提問的互動中也是有層次的喔!

作者的承轉力、正向提問力、重點力、追問力,感覺就像走過一次訪談的提問流程,從建立關係開始,透過問題逐步深掘,走向最深層的提問目的。

承轉力:初階+找共識 (承接感受、轉化訊息)

1. 創造like感 (先不要問為什麼,正向提問力會說明)

- 人喜歡和自己相向的感覺:先找交集,擴大連結。
- 利用環境元素建立關係。
- 利用自帶物品,引起對方好奇。

2. 鏡像反映:有效接話,持續帶動話題

- 表情與肢體的契合感
- ✔支持性回應:重述對方的話(重點),模仿對方的語氣,讓對方了解我們努力與他連線。
- ❌移轉型回應:不要太快回到自己的問題。

- 掌握系統一的重點,讓對方有安全感,如同在鏡子前看自己的安全感,才能建立信任感。

- 與對方同步:舉手投足、喝水、語調語氣等等。
- 非語言訊息比語言訊息更為重要!

3. 4W1H:對話中收集與歸納重要資訊,找出後續可提問的問題

- 利用4W1H,將對方提到的專有名詞,或是在意的重點、表現出情緒的字句,加以提問來了解整體狀況與脈絡。


正向提問力:初階+深探詢 (將溝通放在未來,而非過去)

1. 為什麼問句的兩個目的:好奇探索、回溯原因,不過很難靠近要解決的問題,易陷入負面情緒。

2. 多用未來式的問句:

- ✔審議性修辭:目的在實用性,放眼未來。
- ❌法庭性修辭:找過去的咎責,找出誰對誰錯。

3. 將問句中的為什麼,轉換為如何或是什麼

- 轉換觀點,如何把眼前的問題改善、降低負面情緒。
- 利用How和What取代Why,有助於提問與互動的進行。


重點力:進階+找共識 (用一句話,找出對方真正的想法)

傾聽者的三淘金思維

  • 同理式聆聽:

- 了解對方的語言、表情、肢體傳達的情緒感受。
- 複誦對方說的話(確認重點意涵)>肯定對方(確認自己抓的重點是否與對方在同一頻率)

  • 理性式聆聽:

- 根據外在反應或事件、議題,在聆聽過程中,提問者嘗試了解整理對方的看法、觀點,進而確認與討論。

- 帶著確認的提問,避免彼此之間的背景落差,造成後續溝通上的認知落差。

  • 總結式聆聽:

- 嘗試提出剛剛談話內容的結論。用自己的話做出簡短結論,目的是確認自己是否掌握重點,讓對方想清楚剛剛的內容,並理清思緒。
- 司徒達賢:「學習用力聆聽,以及努力懂,用自己的話精簡準確複述。」
- 《你都沒在聽》:「善於傾聽就是不斷問自己,對方傳達的訊息是否有根據,他們告訴你這些事情的動機又是什麼。」

2. 雙向重點力練習:說與問之間是否同調?說者說明清楚,聽者能轉述內容。

追問力:進階+深探詢 (聽出五關鍵,問出QBQ)

  1. 趣點:有趣的內容,引起提問者延伸探詢的內容
  2. 轉點:事件之間的轉折點,想了解轉換的契機
  3. 斷點:前後邏輯不通,因果關係不連貫,請對方再補強內容
  4. 痛點:對方隱含或無法說出口的不舒服,但想被理解的根解決的痛點。
  5. 雲點:過於空洞的語詞或是敘述,請對方再加以說明
  6. 以上五點的追問技巧,可請對方利用澄清或舉例,讓內容更加具體。
  7. 敏感問題的提問

- 利用其他事例進行暖身提問,建立信任關係
- 利用正向提問力包裝問題
- 不要急著問下個問題,留白與停頓,並表達肯定與支持之意。

▍ 後記:回到我的教學現場

作者在書中也提到了在教學現場的提問力應用。其中我最有感的,是運用時間軸、梳理故事、確認重點的技巧。

看到這裡的敘述,馬上想到幾年前報考博士班時,研究計畫寫了有關脈絡分析應用於文本分析與閱讀理解的主題。希望學生利用立體的角度來看文本、老師的提問也是立體有層次,透過提問逐步搭建理解文本的鷹架。其實這感覺很像書中對於提問的種種細節,從環境到人物的觀點,從問題的遠景到近景,對問題的敘述精雕細琢,只是對象是文字不是人(笑)。

這本書不僅讓我更確立自己在文本中進行提問設計的方向,更棒的是可以泛用到我在校園中的各種場景(輔導提問、班級經營、課程討論等)。

問的本質,其實是想引導、探究、尋求解答,還有互動的溫度。
也因為有好的提問,才能帶出好的對話溝通、團隊領導、跨界創新!

avatar-img
閱動 x 科技 x 豬圈圈
4會員
16內容數
小豬老師~ 寫寫閱讀收穫、教學日常、科技應用 期待每篇小小的分享,都能觸發讀者更多的想像~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近期不斷嘗試將AI工具融入備課當中,逐步建構出一套適合自己也省力的備課流程。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我的AI備課5個核心階段,以及會用到的一些實用軟體工具,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囉!
2025年史詩級iPad設計研習課程紀錄,分享以無邊記為工具,結合階層筆記、圖像組織及卡片盒筆記法,輔助學生進行知識整理、概念圖建構,提升學習成效。課程從國語出發,延伸至社會、數學等學科,著重知識提取、結構化與視覺化輸出,深化學習與記憶。
2025年小豬老師推出新書《什麼?哲學家說白馬不是馬!:跟大小朋友談思辨》,延續《什麼!為什麼?》的哲學思辨風格,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引導讀者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本書涵蓋四大思辨態度(及六種思辨方法,幫助讀者全面提升思辨能力,並以登山過程比喻,逐步引導讀者精進思辨技巧。
近期不斷嘗試將AI工具融入備課當中,逐步建構出一套適合自己也省力的備課流程。和大家簡單分享一下我的AI備課5個核心階段,以及會用到的一些實用軟體工具,給有興趣的朋友參考囉!
2025年史詩級iPad設計研習課程紀錄,分享以無邊記為工具,結合階層筆記、圖像組織及卡片盒筆記法,輔助學生進行知識整理、概念圖建構,提升學習成效。課程從國語出發,延伸至社會、數學等學科,著重知識提取、結構化與視覺化輸出,深化學習與記憶。
2025年小豬老師推出新書《什麼?哲學家說白馬不是馬!:跟大小朋友談思辨》,延續《什麼!為什麼?》的哲學思辨風格,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引導讀者培養批判性思考能力。本書涵蓋四大思辨態度(及六種思辨方法,幫助讀者全面提升思辨能力,並以登山過程比喻,逐步引導讀者精進思辨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