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8|閱讀時間 ‧ 約 4 分鐘

台北小孩到鄉下 (三)

    最常去鄉下的時間是配合兄姊的春假和寒暑假,小三子的外婆家是以種水稻為生,新竹的稻米是兩收,每回去外婆家經常遇到農忙的插秧時期。傳統農家是將前一期的稻谷中先挑選好的預留下來作為育苗的種子,育苗只需要用一小部分田地,新竹風大,初春時氣候還很冷,需要給小苗蓋上塑膠布禦寒。節氣到了,就看到育好的秧苗帶土挖起(有點像現在園藝工程的草坪一樣),被扁擔挑到各處。當時還沒有農業機械化(其實平原比較容易操作農機,台地、梯田就比較難使用),農忙時期真的是全家、甚至是全村總動員,平時在外地讀書上班的子弟們,這期間多會抽空回家幫忙,小三子的母親也不例外,農友之間也是輪流到各家幫忙。除此之外,台灣因各地氣候差異,稻作的時間有些許的差異,因此會有一群人由南向北幫忙插秧或割稻(但一般割稻時出現的比例比較高),一起度過這段辛苦的時光。
    在農忙時期,婦女們最為辛苦,除了要下田幫忙外,因為手工插秧非常耗費體力,除了三餐外,還會在早上10點和下午3點左右備上點心,給家人和前來幫忙的人享用,也需要在田間零星的空地(最常是竹林)備置茶和毛巾,供大家隨時補充水分,做片刻的休息。在大人忙的不可開交的時候,小孩子們最開心的就是有點心吃,綠豆湯、糖水粉條......都是想到就會流口水的美味。會如此讓小三子印象深刻,是因為外婆家的三餐都是紮紮實實的飯菜,這對台北的小孩實在沒有吸引力,那時候那會懂這些是道地的客家美食,現今會那麼受歡迎。
    插秧完很重要的就是灌溉,在石門水庫(完工於民國53年)還未興建前,大池塘就是這一區域的重要水源。在那個年代放養的並不只是雞,小孩也差不多,而大池塘就是唯一的禁忌之地,小三子的媽媽是嚴格禁止孩子們單獨過去,原因無它,就是因為水深危險,印象中聽過不下一次,有游泳者淹死的事情。其實小三子的媽媽想多了,大池塘是為了蓄水灌溉特意修築的,所以比周邊稻田高上許多,需要走一段很斜的陡坡,這對小小孩來說是需要手腳併用才能上的去,下來就更是惡夢了,加上難走的路可不只這段,所有水稻田的田埂窄小不平,田間的灌溉常是田埂挖開進行,之後再以土回填,因此田埂中常會出現特別低、濕、軟、爛的泥土,小三子這種都市小孩,平衡感本來就不好,平時就會一不小心踩進田裡,弄的滿腳泥,現在路上還有陷阱......,水稻田的土很黏,每次踩進去脫鞋就會卡在土中,挖出來後,雖然可以用田裡表面的清水洗一下,但弄濕的腳和塑膠脫鞋就更滑,超級難走,所以小三子根本不會自己跑去大池塘玩。但是媽媽的擔心也是不無道理的,小三子曾經在乾旱的時候,下到大池塘底部,池塘就像一個大碗一樣,深度應該有超過2米,陡峭的土坡是同時出現在池塘的外側和內側,很難想像這些完全不符合現在工程規範的水塘,但卻長久以來維持著這一帶人的生計,且安然不事,是現在生態設計、生態工法等都無法達不到的境界。
    其實農業的互助行為,並不只在台灣有,曾經聽咸陽的朋友說過,關中平原小麥成熟時也會有這種助割者,像游牧民族一樣,跟著麥子成熟的軌跡一路遷移做工,賺取微薄的費用,換取一些麥子。還聽朋友說附近鄰居生了女兒不想養,送給助割者做養女,多年後被送出去的女孩就沿著移工的路徑,回來尋親的故事,聽到這就想到“童養媳”這種早期農業社會女子的無耐。小三子甚是慶幸自己生在新時代,雖然男女同工不同酬的問題並未完全解決,但女子也能自立、有自己的一片天,真是太開心了......
    分享至
    成為作者繼續創作的動力吧!
    © 2024 vocu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