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幸的是有音樂創作,和一種模糊的對世人的使命感才讓他不至於走上絕路。貝多芬的心理狀態和他創造的作品落差巨大。他那時起寫的交響樂曲意氣風發,充滿著對生命的歌頌。經歷父親的暴力,母親的早逝,經濟的壓力,一輩子的單相思還有身體上的病痛,貝多芬把這些打擊都轉換成正面的能量,充滿深度的音樂。 在最後的9號交響曲中貝多芬史無前例的加入人聲。這個創舉讓後世紛紛效法。歡樂頌在今天幾乎大家都耳熟能詳。1824年這個作品在維也納首演時貝多芬已經全聾了。甚至連如雷貫耳的掌聲他都聽不到,一直到女低音讓他轉身他才看到聽眾起立五次瘋狂鼓掌。這種發自內心的致意讓貝多芬深受感動。每當我聽到四海之內皆兄弟(alle Menschen werden Brüder),這段音樂都會讓我起雞皮疙瘩。 透過音樂人們能接觸到音樂家的靈魂。貝多芬留給世人的愛都在他的作品呈現。聽聽看,你能感受到他的熱情及不論多痛苦,還是不放棄對生命的熱愛嗎? 坐在貝多芬以前住過的房間內,一個畢德麥雅時期的建築物中,聽著貝多芬的作品,心中充滿著無盡的感動。當你心情低潮時或覺得痛苦時,試著聽聽看貝多芬的音樂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