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投文物館怡然居創意日式套餐

北投文物館怡然居創意日式套餐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怡然居餐廳座席寬敞明亮﹞

﹝怡然居餐廳座席寬敞明亮﹞

北投文物館前身為日本時代北投地區最高級的溫泉旅館──佳山旅館,視野甚佳,始建於1921年,其木造建築典雅,庭園綠意環抱,1998年被指定為臺北市定古蹟,迨2008年修復完成,重新對外開放,咸認是古蹟活化再利用的典範。

目前北投文物館採複合式經營,服務内容包括文物展覽、藝文展演、日本文化體驗課程、創意日本料理……等,如今也有「抓周」活動,深受歡迎。

星期五上午,參加孩子抓周活動之後,就近在北投文物館怡然居用餐,此館創意日式套餐,每客訂價1,000元,參加抓周活動者免收1成服務費。上午11時30分開始送餐,過程流暢如民謠曲調,於下午1時30分結束。

創意日式套餐共計料理8道,依序為先付、揚物、煮物、蒸物、燒物、食事、椀物,以及甘味果物,擺盤無不賞心悅目。

﹝季節沙拉﹞

﹝季節沙拉﹞

先付為季節沙拉,以櫛瓜切成長條薄片,包捲茄子,沾堅果醬食之。櫛瓜片具韌性,口感獨特。

﹝牡蠣菜揚﹞

﹝牡蠣菜揚﹞

揚物是牡蠣菜揚,包括牡蠣和二色地瓜裹粉油炸,搭配高麗菜與和風醋。牡蠣肥大,裹粉麵衣稍油,蘸和風醋食之,滋味還不錯。

﹝烏魚子鮮魚捲﹞

﹝烏魚子鮮魚捲﹞

煮物是烏魚子鮮魚捲,石斑魚片内捲烏魚子和花枝漿,配菜有紅蘿蔔、玉米筍和花椰菜,美不勝收。此魚片内之烏魚子甚香,堪為本日最美味。

﹝松葉蟹茶碗蒸﹞

﹝松葉蟹茶碗蒸﹞

蒸物為松葉蟹茶碗蒸,有松葉蟹足、蛤蜊、秋葵、魚板等,尚可,唯蒸蛋不夠滑嫩。

﹝鹽麴鷄明太子綠竹筍﹞

﹝鹽麴鷄明太子綠竹筍﹞

燒物是鹽麴鷄明太子綠竹筍,鷄腿肉燒烤味佳、綠竹筍切半,筍丁上澆鱈魚卵沙拉,頗爽口。

﹝鱒魚卵松露養生御飯﹞

﹝鱒魚卵松露養生御飯﹞

食事為鱒魚卵松露養生御飯,有鱒魚卵、松露、香米、毛豆、白蘿蔔等,香飯養生,份量亦足。

﹝山芋豚骨湯﹞

﹝山芋豚骨湯﹞

椀物是山芋豚骨湯,燉豬肋排、山藥、薑,添加山芹,豬肋排夠軟,湯頭清甜不油膩。

﹝甘味果物﹞

﹝甘味果物﹞

最後由甘味果物收尾,季節水果為火龍果和鳳梨,搭配上加金箔的手作桑葚凍,頗見巧思,其味淡而帶甘。

大抵言,北投文物館怡然居的用餐環境寬敞、明亮、安靜,相當怡人;創意日式套餐之色、香、味及服務亦達一定水準,感覺挺好。又,其日式下午茶看來似乎不錯,來日得空或可一試。

【附註】

店名:北投文物館怡然居餐廳

地址:112003臺北市北投區幽雅路32號

電話:(02)2891-2308

營業時間:10:00–18:00 (週一公休)

消費日期:2022年9月

avatar-img
天星沙龍
86會員
1.4K內容數
英國哲人暨科學家培根說:「閱讀使人豐富,討論使人成熟,書寫使人精確。」閱讀吸收新知之後,參與討論,腦力激盪,多元思考,還要養成寫作的習慣,才能夠更精準的表達自己的思想與情感。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天星沙龍 的其他內容
 臺灣傳統小吃中,排骨湯是作法簡單的品項,講究熬燉的基本功,每以湯頭一決勝負。 關於臺北地區的排骨湯,萬華祖師廟原汁排骨大王和大稻埕慈聖宮早市排骨湯都深得我心,列入我的美食地圖之中。不過,延平北路三段17巷口「灶頂」排骨湯也不遑多讓,足可與前述二者分庭抗禮。此攤中午開始營業,售完為止。 灶頂
「小吃」省時便利又花費不高,而且最能體現當地飲食文化特色。通常歷史越悠久的社區,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那些具有古早味的小吃就越是可口;尤其做為民間信仰中心的廟宇附近,往往是小吃攤聚集之處,每每形成熱鬧的夜市。已經拆除了的臺北市龍山寺正對面的龍山市場,最是教人懷念。  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古稱
風味小吃是飲食文化的基石,它就地取材,最足以反映、體現庶民生活的真正風貌,甚至於形成當地的重要文化特色,而歷史越悠久的地區,其小吃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淬鍊,必然創造出獨特的味道,成為浮雲遊子日思夜夢的故鄉象徵。  臺灣的開拓,自明鄭以來,雖只三、四百年,小吃卻已在華人社會建立絕佳口碑,其中又以府城小吃
 臺灣傳統小吃中,排骨湯是作法簡單的品項,講究熬燉的基本功,每以湯頭一決勝負。 關於臺北地區的排骨湯,萬華祖師廟原汁排骨大王和大稻埕慈聖宮早市排骨湯都深得我心,列入我的美食地圖之中。不過,延平北路三段17巷口「灶頂」排骨湯也不遑多讓,足可與前述二者分庭抗禮。此攤中午開始營業,售完為止。 灶頂
「小吃」省時便利又花費不高,而且最能體現當地飲食文化特色。通常歷史越悠久的社區,經過漫長歲月的洗禮,那些具有古早味的小吃就越是可口;尤其做為民間信仰中心的廟宇附近,往往是小吃攤聚集之處,每每形成熱鬧的夜市。已經拆除了的臺北市龍山寺正對面的龍山市場,最是教人懷念。  所謂「一府二鹿三艋舺」,古稱
風味小吃是飲食文化的基石,它就地取材,最足以反映、體現庶民生活的真正風貌,甚至於形成當地的重要文化特色,而歷史越悠久的地區,其小吃經過歲月的洗禮和淬鍊,必然創造出獨特的味道,成為浮雲遊子日思夜夢的故鄉象徵。  臺灣的開拓,自明鄭以來,雖只三、四百年,小吃卻已在華人社會建立絕佳口碑,其中又以府城小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