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執行貼紮之前,要先了解貼布的相關知識。在了解之後能夠更好的應用,不同的拉力會帶來什麼影響,為什麼貼法會區分這麼多。
本篇重點
1.了解貼布與皮膚的作用
2.各種常見的貼法
3.執行貼紮的注意事項
貼布的相關訊息
貼布依照測量的長度剪下後,要貼之前,需要先妥善的分離貼布與襯紙。熟練的執行能夠帶給自己在應用上面速度的提升,也能夠給予更準確的張力。
推薦分離方式:邊角斯、從中分離
這兩種分離方式能夠減少手指碰到膠面的機會,且能減少在執行時失誤產生。
給予拉力小技巧
為了給予貼布平均的張力,建議用手指把張力區段的起點與終點都覆蓋住。張力不平均,剪力的部分會不同,可能會產生不適感。
貼布的力學簡述
貼布主要的力學有三部分:彈力、張力、黏著力。
彈力就是在伸長貼布後能夠回彈至原長度的作用;張力則是其分子間相互牽引的力量,這會受到貼布噴膠方式有所改變。當貼布的黏膠設計與筋膜的分子越相近,則彼此間的震盪頻率會越接近,更能夠延伸到下方筋膜組織,達到更好的效果。
貼布與皮膚之間的交互作用
能夠分為拉力、應力、剪力。
拉力:通常來說把貼布的拉開到最長,與原本的長度相比會增加約140%~150%。拉力也可簡單區分為自然拉力、中度拉力、極大拉力。
應力:貼布對皮膚的垂直應力。這個垂直應力會隨著拉力增強,隨之增強。太強的垂直應力會給皮膚起到壓迫的可能;有些疾病的病人就需要注意。
剪力:貼布給皮膚的橫向力量,有這股力量能夠有牽拉皮膚的作用;剪力太強也可能造成皮膚受傷,特別是皮膚脆弱的患者。當拉力超過50%以上時,剪力的作用會消失,只剩下垂直應力。
執行貼紮時要考慮的部分
1.思考貼布力矩是否衝突
每個貼布都有其目的才會去貼,但是除了目的性之外,也需要考慮是否貼完後,貼布之間的力矩會互相抵銷。
2.貼布重疊時怎麼貼
有時候病人一個部位可能存在許多問題;例如腳踝扭傷,就存在水腫發炎與關節不穩定的狀況。那我們貼紮處理時就要針對這兩個部分處理。
以上圖來說,就會看到貼布不管是形狀、寬窄都有所差別,如果再往張力看,左圖貼布的張力可能是自然張力,而右圖可能是極大張力。那在臨床上要怎麼貼才比較能讓兩個貼布發揮它該有的作用呢?
a.窄的、細小的、分支越多的、張力低的:先貼
b.最主要的目的貼紮先貼:因為當貼紮重疊時,位於上方的貼布是沒有作用的。如果是肌貼合併其他貼紮(例如白貼),則建議把固定、保護的貼布放在最外層。
常見貼法介紹
如上圖,貼布具有變化性,能夠剪裁成許多形狀。接下來會介紹各種形狀的貼布有什麼功能。
- I型:可以給軟組織提供單一方向的引導。也可以區分起點從中間貼或是從一邊貼;從中間貼能夠讓兩邊的貼布往中間回縮,能夠針對痛點部位,促進代謝。
2. Y型:貼布多了分支後能夠有更好的引流效果。可用來放鬆緊繃的肌肉
3. X型:剪法是先把貼布折疊後剪開(中段不剪)。X型有四個分支,能夠應用在範圍比較大的區塊,促進痛點代謝循環。
4. 爪型:特點是具有個多分支,加強引流效果。貼紮時要注意,只有分支涵蓋腫脹的區塊。
5.孔洞型:這種貼法通常應用在有明顯骨頭突出的地方。而現在比較新的貼法,應用在手腕時,在之前貼布可能是貼到手掌心,但現今可以透過孔洞型套住手指,能夠增加使用期限。
6.螺旋型:透過貼紮的特性,來引導病人肢體的動作。例如我要增加病人上肢內旋的動作,就可以在手臂上做螺旋的貼紮引導內旋(在執行前可以先用手模擬貼紮的方向,避免給予錯誤的引導)。如果螺旋的密度越高,提供的力量越大。常用在加強肢體旋轉的力道;若要做為穩定關節,可以使用兩個方向不同的螺旋型貼布。
7. 星型:使用三至四條的I型,來針對痛點做釋放。通常是用在皮坦的部位(例如背部)。但由於多層的重疊,容易悶熱不舒服。
我的個案體毛很多,這樣貼紮下去會有影響嗎?
這主要會影響兩個部分。第一是貼布的作用,第二是貼布的撕除。毛髮很多會使貼布不能有效的黏在皮膚上面,會減少貼布對於皮膚的作用;而在撕除貼布時,過多的毛髮會使病人有劇烈的不適。如果毛髮很多,建議在貼紮的前幾天先剔除,因為如果當貼修完後直接貼,皮膚是很敏感的,容易引起不適。
我要如何快速的決定我要使用什麼型狀的貼布?
在運動場上,真的需要很快速的反應來判斷要怎麼貼,才有最大的效果。我通常會先判斷病人的症狀,是水腫?疼痛?感覺異常?關節不穩定?肌肉拉傷?瘀血?...等;詢問病人接下來的需求,例如病人需要立即的返回運動場上,貼紮的選擇就需要依照狀況做調整。在判斷需要貼紮的部位、面積大小,例如很單點的背部疼痛,就可能先使用星型。總結來說,貼紮要執行到位,除了貼紮的使用方式要正確外,先前的評估與了解病人的需求,才能發揮最大效用。
總結:貼紮治療方式有很多種,也許同一個狀況,不同的執行者就會有不同的想法。但貼完後還是要觀察病人的狀況是否有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