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島語族#
徐與村先生在2006年由位於臺東市,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出版的一書:《臺灣南島民族的社會與文化》中提到:
南島民族源自於語言學上的「南島語族」( #Austronesian# )一詞,語言學者依據他們對世界語言所建立的分類系統,將東自南美洲旁側的復活節島,西抵非洲馬達加斯加島,南至紐西蘭,北至臺灣的地區,視為南島語的分布範圍。臺灣的原住民即屬其中一支,許多史前遺址出土的器物與原住民的傳統生活器具類似,史前文化器物類型及生活方式,與南島民族具有類緣關係,因此原住民可能是臺灣史前文化的承繼者。
下列其中兩說:
1.蘭嶼與菲律賓巴丹島
#蘭嶼# 與 #菲律賓巴丹島#
南島語族的遷徙,在臺東海域上的蘭嶼,即有可追溯的確切訊息。在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2011)的官方網站裡,關於蘭嶼與菲律賓的巴丹島有這樣的描述:
根據蘭嶼當地口述歷史、物質文明、地理空間與海洋航行等脈絡,研究者多傾向 #雅美族# 祖先來自蘭嶼南方的菲律賓巴丹島( #Itbayat# ),雙方語言幾乎相同。相傳一百多年前蘭嶼與巴丹島仍有往來時,雅美族人必須製作約40人座的大船,運用春夏間不同風向的季風,往返於巴丹和蘭嶼之間,但隨著彼此關係的斷絕,雅美族人就不再製作10人座以上的大船。近年蘭嶼與巴丹島也多次進行尋根交流活動,積極建立文化上的親緣關係。
臺灣地區有關
臺灣原住民族事務的
最高主管機關,原住民族委員會,其官網紀載:目前關於蘭嶼的相關研究與報導,分別出現官方採用雅美、民間採用 #達悟# 這兩種不同的族稱(本論文中皆稱達悟)。蘭嶼在臺東縣往東約90公里, #巴丹島# 在菲律賓最北端,距菲律賓本島(呂宋島)約200公里,不過,蘭嶼與巴丹島卻僅有99公里之遙,如本刊文圖中箭頭兩端(圖片資料來源:The News Lens關鍵評論)。
幾乎在南島語族的遷徙、商買來往,蘭嶼與巴丹出於同源的考據實證是最沒有爭議的。一千年前,數十名達悟族人從蘭嶼來到菲律賓
巴丹島,因與當地住民發生衝突最後喪生(吳象元,2019)。達悟,發音類似當地語言“ #Tao# ”。研究蘭嶼口傳歷史的楊政賢先生(2012)曾文:
Siapen Miturid(夏本‧畢督利嫩)與前來蘭嶼拜訪的巴丹島人Si-Vakag成為好友,之後受邀,於是招募了80個Tao人一起回訪巴丹島。巴丹島的婦女很喜歡這些Tao男人及他們帶去巴丹島的香蕉樹、大竹等,晚上她們會和來自蘭嶼的訪客一起唱歌跳舞。在歷經了幾次往返巴丹島作客之後,由於蘭嶼Tao人在抓牛、獵鯊、摔角等各個場合的競賽都領先,引起巴丹男人的氣憤,他們更感不快的,是Tao人更能討得巴丹婦女的歡心。於是巴丹人與蘭嶼人相約,從此以後停止來往。
過了一段歲月,蘭嶼的夏本‧畢督利嫩發現他最小的兒子缺乏牛皮甲這項物資,於是,他決定拋開之前成見,再度啟航,駛向巴丹島為么子購其物資。可是,在這番的交易中,巴丹這方的誤解並未消彌、相反地竟積怨日深,以致夏本‧畢督利嫩停泊在巴丹島岸邊的船隻即被當地人破壞,進而爆發械鬥。夏本‧畢督利嫩殺死巴丹島的族人,勢如破竹爾後,他卻被一名孩童從背後攻擊、刺中臀部。傷後夏本‧畢督利嫩退逃隱入一山洞中,其後死於洞內;之後,巴丹人發現他的屍體時,從屍身飛出六隻黃蜂,把現場六個巴丹人螫死。經口述,戰鬥中有四十個達悟人被殺,最後能夠奪船逃歸蘭嶼的僅有兩人。後來達悟人曾計畫再往巴丹買物資,其祖靈托夢並在夢中掀起巨浪阻擋子孫輩的南行。
2.東南亞的矮黑(族)人/ #賽夏族# 的 #矮靈祭#
整個東南亞各地長年都有流傳一支未被學術單位正式認可的種族: #矮黑族# 。是否為人類?是否僅是傳說?尚未定論。似如宋代《
太平廣記》所記載的 #山魈# 和 #山都木客# ,或稱 #Negritoes# (林美容,2014)。據傳零星分布於
泰國、
菲律賓、
馬來西亞、
安達曼群島,是目前被了解最少的(人類?)族群之一。
二十世紀前期,日本人類學者 #宮本延人# 對臺灣賽夏族的調研指出,賽夏族人有著各種不同的祭典,其中最著名的祭祀被稱為「岱」的矮靈祭(葉舒憲、陳器文,2011)。更相傳,矮人有棕黑色的皮膚,不到三尺高。他們有一些特殊的能力,例如:可以如蜻蜓點水般過河、具有隱身術等(金榮華,2004)。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於2002年,編著之《台灣原住民之美》一書中說道:
矮靈祭的由來與傳說中的矮黑族有關。善於農耕技術及歌舞藝術的矮黑族,教導賽夏族人農耕的技術使族人農作豐收,並在慶典期間互邀對方前往同樂、慶賀。但因矮人性好漁色,時常調戲賽夏婦女,族人終於忍無可忍,決定在矮人必經的枇杷樹橋動手腳,當矮人行經此橋時遂全數落水而亡,僅有兩位矮人倖存。
至此往後,賽夏族人心生悔意,畢竟兩族曾有美好時光。於是,兩族互為約定,將矮人原有的獻祭歌舞融入賽夏族人的豐收祭儀當中,兩相交映為現之矮靈祭。因此,矮靈祭典充溢著哀傷、追憶、悔恨。除去悲悼矮靈之外,亦以農務收穫相關的神話傳說同在祭曲裡表覽無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