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見生命的真相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 分鐘

都說覺悟覺悟,「覺」可以對治「痴」,而「痴」正來自於「迷」。看不清生命的真相,在其中顛顛倒倒,那是「迷」;顛倒有日,痛苦經年之後,跳脫固有的迷障,認清生命的真相,那是「覺」的開端。
套用佛教觀點,結合天帝教教義,我們不難看見生命的三大特質。
第一, 生命無限。
生命濫觴於無形,由無生聖宮而金闕,最後來到有形人間,展開一場生命的旅行。生年不滿百,肉眼可見的旅程雖短暫,無形性靈卻無限,生命原只是在有形與無形之間不斷切換。認清生命無限的本質,現下的痛苦相對便能少卻幾分。也唯有認清真正能鐫刻於和子體,緊跟著靈魂走的,只有功德與業力,便知當下的生命應該如何取捨。
第二,人生無常。
宇宙所有的現象都只是因緣的生滅,有根本的「因」,有聚合的「緣」,而後集結成種種現象,如此而已。在現象的起伏變化中,識得本源,便不致被眼下的表象所矇蔽。洞知此時此刻的「象」原只是眾多因緣的和合,便能以平常心面對。比如說,學會「知言」就不會有太多的失落。弄清「我永遠愛你」的真正意涵是:「當下這一刻非常愛你」,日後就不會在戀人變心時生出無限怨恨。當年幼的兒女甜蜜蜜地說「媽媽,妳不要老,等我長大,我們一起老。」情感面權且收下彼刻孩子全心的孺慕,理智面則該心下了了,他的意思是現在很愛媽媽。至於以後呢?人生無常,不是嗎?
第三,至樂無我。
源於對「我」的種種偏執,因而有種種保護的舉措。防老防醜,最後只是換來更大的失落。「人貪生,人怕死,人人怕死人人死。」然而弔詭的是「怨憎會,愛別離」,最愛的終究得面臨生離死別,最不樂見的卻往往甩不開。
人生最大的快樂往往來自利他,而不是利己。因為在成就眾生中獲得極大的安慰,反而可以忘懷一己的得失,因此得到真正的大寧靜。試看證嚴法師,試看德蕾莎修女,試看涵靜老人,試看許多勇於救拯蒼生的大覺者,便知此言不虛。
avatar-img
35會員
169內容數
深信汲引經典,可以灌溉生活;回首傳統,足以應對當下。如此信仰究竟是只能仰望的星空,還是腳下踏實的土壤?一系列當代生活的實例正是此一信念的註腳。
留言0
查看全部
avatar-img
發表第一個留言支持創作者!
田心耘的沙龍 的其他內容
張開一雙清明眼,能捨的愈大,智慧存在的空間也就愈大,自能遠離煩惱,那才是真正的大自在、大解脫。人生於世,守得住大是大非是真學問,可也得學著適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能以愚蠢解釋的,就不要以為是惡意啊!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生許多痛苦的因由,往往是起于不如己意。所謂「如意」,通常是一廂情願地設定條條框框。真正的幸福,往往來自當下的不如意,年深日久,方才徹悟從前的苦藥原來是甜蜜。
達賴喇嘛:「心靈即道場,慈悲是唯一的教條。」身心安頓不必外求於任何派別或形制的道場,唯一的教條是慈悲。佛教基督教各有不同表述,內涵實無二致。
如果可以清楚地看見宇宙運行的真相,洞知人生不必事事求全,面對別人的精彩表現,對舞台上發出的亮光便能生出由衷的歡喜。人生有點缺憾並不壞,總要留點福氣給別人。
只有真正走過娑婆人間世,切實感受過人間的苦痛,「感同身受」才可能是真心的共情,而非空口的虛言。經歷婚姻生活的洗禮,再次聽到婚禮的前奏曲,心裡感受殊異。或者是求學受的罪,緊記之後自然知道如何對待學生。
看到他人受苦,生起悲憫之心,對大多數人而言不算太難;最難的是在自己處於相對劣勢時,還能平心靜氣地接受,乃至寄予衷心的祝福。〈孔雀東南飛〉的悲劇是愚癡,格非放開兩手,讓前夫稱心滿願,才是真智慧。
張開一雙清明眼,能捨的愈大,智慧存在的空間也就愈大,自能遠離煩惱,那才是真正的大自在、大解脫。人生於世,守得住大是大非是真學問,可也得學著適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能以愚蠢解釋的,就不要以為是惡意啊!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生許多痛苦的因由,往往是起于不如己意。所謂「如意」,通常是一廂情願地設定條條框框。真正的幸福,往往來自當下的不如意,年深日久,方才徹悟從前的苦藥原來是甜蜜。
達賴喇嘛:「心靈即道場,慈悲是唯一的教條。」身心安頓不必外求於任何派別或形制的道場,唯一的教條是慈悲。佛教基督教各有不同表述,內涵實無二致。
如果可以清楚地看見宇宙運行的真相,洞知人生不必事事求全,面對別人的精彩表現,對舞台上發出的亮光便能生出由衷的歡喜。人生有點缺憾並不壞,總要留點福氣給別人。
只有真正走過娑婆人間世,切實感受過人間的苦痛,「感同身受」才可能是真心的共情,而非空口的虛言。經歷婚姻生活的洗禮,再次聽到婚禮的前奏曲,心裡感受殊異。或者是求學受的罪,緊記之後自然知道如何對待學生。
看到他人受苦,生起悲憫之心,對大多數人而言不算太難;最難的是在自己處於相對劣勢時,還能平心靜氣地接受,乃至寄予衷心的祝福。〈孔雀東南飛〉的悲劇是愚癡,格非放開兩手,讓前夫稱心滿願,才是真智慧。
你可能也想看
Google News 追蹤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生與死,這兩個詞彙,總是引發我們最深的思考和情感波動。從生命的初始,到最終的離別,這一條漫長而又短暫的道路上,充滿了喜悅與悲傷、得到與失去的矛盾與拉扯。人類是情緒的動物,我們擁有理性,但在面對生死時,我們的脆弱顯得格外明顯。這種對生命的重視,使得我們的生活被深深地影響著。 生命的開始,往往從一個母
Thumbnail
但凡是物質世界的生命,有生亦有死,有起點,必有終點,死亡是生命的必經之路。 死後到底會去哪裡?真的會有「靈界的嚮導」引導死者認識死後的世界嗎? 傳聞,人死去之後,都會看到一生中的重要片段,它會以全像方式,像跑馬燈似地顯現在眼前,這種能夠完整看到自己一生,在人間演出的影像,就是「人生的
所以人生,一段一段人生生命的過程,我們到底要如何活?要如何活得真正有意義?活得真正有生命的價值?我們從佛的經典中,我們可以處處看到生命的價值觀。 正命者能成道業 發揮生命的價值 反之則造惡業
Thumbnail
多生累劫的因因果果,在世間法很多的學問、學說沒有交代甚至沒有去觸及,如何去解決?人的心性要保護它的純潔,只要是正確良善的宗教,很多跟佛法相應之處,但是最究竟的問題是在佛法中得到答案。什麼答案?生生死死,不斷地六道輪迴,不斷投生到很多的境界,比如投到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境界
我們都想要快樂 然而 當我們認為自己的命運 是掌握在某些神祇手中 或認為 一切的發生都是隨機的 那我們就會失去 對人生的控制權 於是就沒有機會 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 佛法中展現了 關於因果報應的法則 也就是所謂的「業」 這是最基礎的關鍵 來讓我們了解 自己是如何
Thumbnail
"無常經"的啟示(象山慶24.4.23)      「世事無常」的感嘆,普在於一切人類的生命過程中,是一種整體性的觀察與體會,看似偶發的感觸,實乃經驗的累積;年紀越大,智慧越高,越面臨危機、越逼近於死亡,這種情感反應就越明顯而沉重;有時讓人感到悲哀、絕望,而起了厭離心,另尋一種常恆、安穩的情境,或
Thumbnail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切存在的本質其實都是隨時在變化的. 世間萬物沒有什麼是恆久的. 友情,愛情,親情,財富. 包括生命都不是恆久的. 所以不要太執著,你的人生才能看開. 你的神,你的老師,你的師父其實就是一種智慧. 就是一種力量,能量. 這些都存在於你的內在,
Thumbnail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一句:「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從這句話來看人的一生從出生到老至死,但靈魂是終身不死的。但又如何使靈魂終身不死,正好應證前一篇的「三世諸佛累世修」每一個人都會面臨死亡,只是我們常常利用生活科技讓自己多活一點時間,在世間多停留一點時間。   當科技發達的今日,對於生死
         生命飄渺如塵埃,卻也磅礡如山川。生之前未知,死後亦未知。生命的意義在於活著的時候。以什麼活著?怎麼活著的?唯有在靠近並試圖接近生命本身想帶給我的時候,我才感到生命的鮮活;感到一切非理所當然;感到生命的饋贈。明白生之流轉,死之流轉,活著的時候流轉的,生非起點;死非終點,一切都是過程
Thumbnail
大家好,我是woody,是一名料理創作者,非常努力地在嘗試將複雜的料理簡單化,讓大家也可以體驗到料理的樂趣而我也非常享受料理的過程,今天想跟大家聊聊,除了料理本身,料理創作背後的成本。
Thumbnail
哈囉~很久沒跟各位自我介紹一下了~ 大家好~我是爺恩 我是一名圖文插畫家,有追蹤我一段時間的應該有發現爺恩這個品牌經營了好像.....快五年了(汗)時間過得真快!隨著時間過去,創作這件事好像變得更忙碌了,也很開心跟很多厲害的創作者以及廠商互相合作幫忙,還有最重要的是大家的支持與陪伴🥹。  
Thumbnail
嘿,大家新年快樂~ 新年大家都在做什麼呢? 跨年夜的我趕工製作某個外包設計案,在工作告一段落時趕上倒數。 然後和兩個小孩過了一個忙亂的元旦。在深夜時刻,看到朋友傳來的解籤網站,興致勃勃熬夜體驗了一下,覺得非常好玩,或許有人玩過了,但還是想寫上來分享紀錄一下~
Thumbnail
此三十二拜文,作爲一個簡單的課,總共三十二拜,很簡單,這個利益初機,讓初機有得修。內容是「約自他感應於三業之間」,我們修行就是要感應。感應就是我是自,佛是他,這個自和他有了感應,就是最好的了。怎麽能得到感應呢?我們身口意在作業,稱爲三業,就是這身口意三個業裏頭,可是在這三業裏頭我們能夠達到自他感應。
Thumbnail
生與死,這兩個詞彙,總是引發我們最深的思考和情感波動。從生命的初始,到最終的離別,這一條漫長而又短暫的道路上,充滿了喜悅與悲傷、得到與失去的矛盾與拉扯。人類是情緒的動物,我們擁有理性,但在面對生死時,我們的脆弱顯得格外明顯。這種對生命的重視,使得我們的生活被深深地影響著。 生命的開始,往往從一個母
Thumbnail
但凡是物質世界的生命,有生亦有死,有起點,必有終點,死亡是生命的必經之路。 死後到底會去哪裡?真的會有「靈界的嚮導」引導死者認識死後的世界嗎? 傳聞,人死去之後,都會看到一生中的重要片段,它會以全像方式,像跑馬燈似地顯現在眼前,這種能夠完整看到自己一生,在人間演出的影像,就是「人生的
所以人生,一段一段人生生命的過程,我們到底要如何活?要如何活得真正有意義?活得真正有生命的價值?我們從佛的經典中,我們可以處處看到生命的價值觀。 正命者能成道業 發揮生命的價值 反之則造惡業
Thumbnail
多生累劫的因因果果,在世間法很多的學問、學說沒有交代甚至沒有去觸及,如何去解決?人的心性要保護它的純潔,只要是正確良善的宗教,很多跟佛法相應之處,但是最究竟的問題是在佛法中得到答案。什麼答案?生生死死,不斷地六道輪迴,不斷投生到很多的境界,比如投到人道、阿修羅道、地獄道、餓鬼道、畜生道等境界
我們都想要快樂 然而 當我們認為自己的命運 是掌握在某些神祇手中 或認為 一切的發生都是隨機的 那我們就會失去 對人生的控制權 於是就沒有機會 創造屬於自己的未來 。 佛法中展現了 關於因果報應的法則 也就是所謂的「業」 這是最基礎的關鍵 來讓我們了解 自己是如何
Thumbnail
"無常經"的啟示(象山慶24.4.23)      「世事無常」的感嘆,普在於一切人類的生命過程中,是一種整體性的觀察與體會,看似偶發的感觸,實乃經驗的累積;年紀越大,智慧越高,越面臨危機、越逼近於死亡,這種情感反應就越明顯而沉重;有時讓人感到悲哀、絕望,而起了厭離心,另尋一種常恆、安穩的情境,或
Thumbnail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一切存在的本質其實都是隨時在變化的. 世間萬物沒有什麼是恆久的. 友情,愛情,親情,財富. 包括生命都不是恆久的. 所以不要太執著,你的人生才能看開. 你的神,你的老師,你的師父其實就是一種智慧. 就是一種力量,能量. 這些都存在於你的內在,
Thumbnail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有一句:「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從這句話來看人的一生從出生到老至死,但靈魂是終身不死的。但又如何使靈魂終身不死,正好應證前一篇的「三世諸佛累世修」每一個人都會面臨死亡,只是我們常常利用生活科技讓自己多活一點時間,在世間多停留一點時間。   當科技發達的今日,對於生死
         生命飄渺如塵埃,卻也磅礡如山川。生之前未知,死後亦未知。生命的意義在於活著的時候。以什麼活著?怎麼活著的?唯有在靠近並試圖接近生命本身想帶給我的時候,我才感到生命的鮮活;感到一切非理所當然;感到生命的饋贈。明白生之流轉,死之流轉,活著的時候流轉的,生非起點;死非終點,一切都是過程